個人資料
五湖以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美西09大巡旅:金門大橋

(2015-03-19 13:12:32) 下一個


舊金山外的金門大橋,凡是去過舊金山市的,我想絕大數人都會作一次探訪的。

金門大橋和舊金山,究竟是橋因城聞名,還是城因橋增色。這個問題就像那個古老的命題,雞先在或是蛋先在一樣,幾句話是很難說得清的。

在“淘金熱”出現前的十九世紀中葉,舊金山隻是當時美國聯邦所轄三十一州之一的加州北部的一個普通城鎮,人口不足一千。1848年初,加州東北的蘇特坊(Sutter's Mill)發現黃金的消息傳出後,從美國各地以及其他國家不少人懷著一夕致富的夢想,由陸地或者搭船湧入舊金山。仿佛是一夜之間,舊金山的規模暴漲,由一個邊疆小鎮成長為密西西比河以西當時最大的城市,城內充斥著淘金客、銀行家和冒險家。

然而,真正讓舊金山的麵貌脫胎換骨的,是1906年4月18的8.25級大地震,以及重建後 1915年的巴拿馬-太平洋世界博覽會。在這一時期舊金山建立了它的一些最重要的基礎設施,其中包括使用至今的有軌電車係統(Streetcars) 。我在想,可能是早年淘金客的冒險,以及二十世紀大地震後的不屈不饒,讓舊金山人具有了一種開放的精神, 待上世紀三十年代初考慮興建金門大橋時,要求別具一格,為舊金山城增添新的亮色。本著這一思路,大橋興建主持者選擇了紐約下城東河上曼哈頓懸索大橋設計者利昂-莫瑟夫(Leon Moisseiff)的優美構思,懸索大橋設計方案。

不過既使有了優美的懸索設計,不一定會保證大橋聞名。與金門大橋同時興建的、橋梁部份地采用了懸索設計的舊金山-奧克蘭大橋,聲譽低多了,幾乎可以說是默默無聞。和金門大橋出於同一設計師之手,且早二十年建成的紐約曼哈頓懸索大橋,其正麵性關注也少多了,相反的出鏡率倒是不低。在好萊塢眾多有關紐約城的災難片中,曼哈頓大橋不是恐龍搗毀,就是地震震塌,可能在這些導演的潛意識裏,這座大橋不夠優雅,早應毀掉重建一座吧。

一座建築能名聞於世,成為所在城市的城標級建築, 需要具備至少三個要素: 優雅的造型,怡人的色調,以及卓越矚目的地理位置,其中,造型和地理位置最為重要。三者皆絕的首推悉尼歌劇院,獨具創意的風帆造型,純粹的白色色調,悉尼城區前貝尼朗海角突出於海灣的矚目地理位置,無論是剛抵達的海輪,還是於海灣對麵,都能一眼瞧見歌劇院的獨特造型。城標級建築第二梯隊的,多倫多的CN Tower-SkyDome 組合算是之中一案例。多倫多湖濱前的CN Tower高553米,型似拔地而起的巨型探針,直入雲霄。而旁邊SkyDome白色的穹頂,尤如巨碗一隻倒置於高塔左側,CN Tower和SkyDome,一修長一厚重,也算是極其成功的建築組合了。可惜的是兩座建築位置靠裏,不突出於湖濱,而近年湖濱建築的高層樓宅左右環繞,以至於現在隻有去湖上的中央島,才能欣賞到這一絕佳組合了。




網絡圖片


而舊金山外的金門大橋,沒人會質疑,是一處世界級的城標建築。懸索造型,有著豎琴般的優雅,曙紅的色調,和朝霞落日相輝映,不過更重要的是金門大橋所處的地理地勢。舊金山城所在的金山灣周圍,是美國北加州一塊富饒的土地,金山灣形如彩蝶,翼分南北。舊金山城位於金山灣南翼西側的三個山崗上,而北灣的納帕和索諾瑪則是加州重要的葡萄酒產區。金山灣通向太平洋的出口金門海峽,是一條五公裏長兩公裏寬的狹長水道,海峽南北各有一山,北麵是鷹山,南麵是帕瑟迪奧山,兩山南北雄踞,俯視著下麵滔滔海峽,在過往的千萬年裏大自然石裂天崩,賦予了海峽險峻之美。而金門大橋的設計者,聰明地順應著自然的走勢,在海峽南北兩山之間用彩筆一劃,一道橘紅色的鋼鐵彩練即橫跨於海峽之上。這正應了那一句詩詞,“一橋飛架南北,天澗變通途”。

觀賞金門大橋靚影的最佳時間,據介紹一是清早日出之前來到橋南舊金山一側的高地,要是幸運趕上海峽有霧,海峽內山腳下白霧縈繞,金門大橋仿佛懸浮在半空中,這時一輪紅日從舊金山城頭冉冉升起,曙紅色的朝陽投射到橋身,大橋尤如一道通向雲霄的紅色天橋。另一個最佳時刻是夕陽下山之前,去橋北的鷹山,那時晚霞之上夕陽金光萬道,照耀著大橋,以及大橋後麵山上的舊金山城,那一刻會感到金門大橋和金山城,真是絕配一對。

不過零九年前遊曆金門大橋時,我們兩個時刻都沒趕上。我們家奉行的是“民主集中製”,家中四人誰都可以暢所欲言,但是到了最後,還是以太座的感覺為準。她不想早起,那麽再美的景色也得錯過。到了傍晚,四人饑腸咕嚕,即使我願意呆下去,但於家裏其他人來說,秀色再美,終還是不可餐的。

那天早晨離開旅館後,我們在城裏找了個地方吃過早餐,然後開車去金門大橋的目的地,北麵橋頭某一處可以停車的地方。汽車沿著US101公路離開舊金山城區,穿過帕瑟迪奧自然保護區,上了大橋南引橋。大橋為雙向六車道,每一方向容許三輛車並行。那天是周六,橋麵上汽車遠低於平常的流量,容許我們和前麵的車保持相當的間隔,不緊不慢地開著,同時還有閑可以打量左右兩邊橋上的景物,有時候,後排的太座還為前排的我們來一張留影。






隨著汽車接近北麵橋塔時,橋麵出現了薄薄的白霧。穿過薄霧後,北橋頭右邊路肩出現了一個指示牌,提示來訪者右邊不遠有停車坪。停車後,我們來到不遠處的眺望點,望見大橋和高高的橋塔在海霧中時隱時現。當時感覺有些遺憾,覺得以自己的拍攝水準,薄霧之中大橋什麽都拍不出了。後來知道了,對於攝影裏手來說,橋上雲霧縹緲才是難得的出好片的時機。








雖然橋上的雲霧讓我們有些失望,我們還是按原計劃,步行上橋觀看大橋及橋下海峽的景色。在橋塔北往南走時,還看見二百多米高的塔尖還掩沒在雲霧裏。我們邊走邊看橋上及四周的景色,有時也來一兩張留影。走過橋塔一段距離後偶一回頭,橋塔上藍天無際,不知不覺中之前那層縹緲的薄霧已散,去了九霄之上。

至今還記得那一刻,陽光,很純粹的燦爛,天空,很純粹的湛藍,大橋,很純粹的橘紅,作為旅遊到訪者,還有更好的可以希求的嗎??

























2015.03.19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