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39)
2019 (47)
2021 (62)
安大略冬天長,積雪的時間從十二月中旬,一般要持續到來年的四月初。
積雪後,普通的戶外活動,像遊泳、徒步、騎車等都不能做了,人們隻好換個花樣,玩起冬季活動來。土豪一級的,可以弄一台雪地摩托,在曠野或者林中雪道上飛奔。普通工薪階層的,如果沒有恐高的問題,可以帶一副滑雪板,去百十公裏北邊山上的滑雪場,依自己的滑雪技術或膽量,上緑道、藍道或是黑道去滑翔飛馳。膽量不大或家中小孩年幼的,可以買一麵塑料滑雪板橇,上到學校操場邊的斜坡,在滑雪板橇上或坐或俯臥,從坡頂上一衝而下。
三年前的 March Break,我們換了一種玩法,跟著社區華人組織的春假團,去了多倫多北邊三百多公裏的北灣 (North Bay)作雪地行走,次日又參加了冰釣。
北灣城不大,隻有五萬多人,但卻是一個軍事重鎮。冷戰時加美北方防禦的指揮中心(NORAD),就設立在60層樓深的地下坑道裏,能承受核打擊,負責監視加拿大的北部、東部、中部和大西洋空域,識別跟蹤空域裏的空中交通。北灣還是一個交通樞紐,來自安省南部多倫多的鐵路南線,來自東邊渥太華、蒙特利爾的東線,來自西邊卡爾加裏、溫哥華的西線鐵路,都匯聚這裏。所以北灣雖小,但影響卻遠超出其彊界。
社團租賃的黃色校巴早晨離開多城,午前到達北灣。午餐後校巴離開城裏,駛往城邊的一個社區活動中心,在那裏我們付過兩或是五加元,租借了一付雪地鞋(snowshoe)。
傳統的雪地鞋形狀大小如一把網球拍,當地原住民稱其為水滴形,皆因其形如一滴懸垂欲滴的水滴。雪地鞋外框用一根韌性好一寸來粗的白蠟樹彎成網球拍形狀,框架間用一厘米粗細風幹的動物皮革交叉編織成網狀平麵,中央係幾條皮條供栓在日常穿的鞋上。套上雪地鞋後,一行人跟在社區中心的講解員身後,開步走向中心後麵森林裏的雪道。
穿上雪地鞋在雪道上行走,起初以為是容易的事,不想幾步下來,兩腳磕磕碰碰的,相互間打架。前麵幾個小男孩,年幼心急,一開步就打算飛奔而去,結果沒兩步雙腳碰在一起,身體失去了平衡,一頭撲倒在雪道上,引爆出一陣笑聲,打破了雪後山林的寧靜。磕碰幾次後,大家慢慢弄懂了了雪地鞋行走的要領。穿雪地鞋行走,兩腳間距比平常步行要大,步伐稍慢,一步一步走穩。平地行走時,雙膝隻需稍稍提起,雪地鞋脫離積雪,然後向前邁步,讓雪地鞋底擦著積雪表麵向前滑行,遠遠看起來山林中一群人,似走非走而似滑非滑。
一路上,社區中心講解員不時停住腳步,給大家講介林中各種樹木的知識。可惜年月不饒人,三年過去後,一丁點印象也沒有了。
山林十分寧靜,大多時候隻聽見雪地鞋和雪道的摩擦聲,以及講解員的解說話語,有時也可以聽見夫妻、母女、父子和朋友間低聲的交談聲,有英語,但更多的時候是中文。山林裏的樹木如有知覺的話,過去幾千年裏,樹木聽過印地安語,後來聽過法語,聽過英語,現在又聽到了華語,今後還會聽到其它的語言。加拿大是一個多元文化社會,山林也會習慣於不同的語言在樹林間交織回蕩的。
雪道前麵飄起一縷白煙,去到近前一看,原來是社區中心專為我們一行設立的熱飲補充點。社區講解員告訴大家雪地行走結束了,讓大家取下雪地鞋,喝杯熱咖啡暖和暖和。大家脫下雪地鞋後插進積雪裏,隨意之中,竟排列出一個奇異的列陣。我當然沒有放過這機會,拍下了積雪裏的雪地鞋陣列。
次日上午安排的活動是冰釣。早餐後黃色校巴順原路返回多倫多,中途左轉開過一段林間道路,來到一個湖濱建築前停住。環顧四周,說得“高大上” 一點,是一處鄉村俱樂部,說得通俗些,是一個四川常見的“農家樂”性質的所在。大門裏麵餐館大廳,高大寬敞,放置著不下十來張方桌,供客人就餐。大門對麵幾幅落地玻窗,玻窗外麵遼闊的湖麵,白茫茫的,夏季時藍色的湖水早凍結成了白色厚實的冰層。
去大門右邊的櫃台購買冰釣票後,我們出側門來到湖邊,等候來車接送到湖心的冰釣處。
湖心遠處一個小黑點,隨時間消逝而愈來愈大,慢慢地看清楚了,是一輛甲殼蟲形狀的車輛,在湖中冰麵上快速行駛著,兩側以及後部,飛濺起一米多高白色的冰雪混合物。車到近前,是一台黃紅兩色殼體履帶驅動的雪地車,比三排座的麵包車外形還大,裏麵有四排座位,包括駕駛可以坐十一人。駕駛邊開邊介紹說,這輛履帶式雪地車是上世紀五十年代,加拿大交通設備翹楚龐巴迪公司(Bombardier Inc) 專為解決加拿大北部漫長冬季裏冰天雪地交通困難而開發的,總共生產了百多輛,後因造價過高而停產。駕駛說他們的雪地車,是現僅存的三輛了。龐巴迪後來轉而開發單人的雪地摩托,內部定名為Ski-Dog,發廣告時誤拚為Ski-Doo,沒曾想意外地廣獲接納,銷路特別好,並催生了一個英語動詞Skidooing,即雪地摩托運動。
冰釣安排在湖心一圈木板屋裏。雪地車送我們和朋友家六人去了當中一間木屋,進門左右兩側靠內壁,各安放了一張長凳,朋友和我們各選了一張長凳安營紮了寨。每張長凳前的冰麵上各鑽了三個尺來大的洞,洞壁冰層一尺來厚,襯映著不甚透明的冰麵,洞裏的湖水泛著綠幽幽的冷光。我們取過屋內準備的釣線,各自選了一個冰洞,放入釣線後,開始悠哉遊哉地等著下麵的魚上鉤。時間過了一陣,我們發現,盡管我們三人的釣線相隔不到兩尺,但隻有中間兒子那個冰洞不斷有所動靜。到後來我們三人不知不覺中重新有了分工,兒子負責下釣收線,家一半負責歡呼,而我,則負責取釣鉤上魚餌,對麵朋友一家中的角色,也出現了類似的轉換。有時一家有魚上鉤,對麵也另一家忘記自己手上的事情了,直到旁邊的人提醒魚兒上鉤,才手忙腳亂往上提線。沒魚上鉤的間隙,兩家也沒忘記給對方來一張拍照,記錄下寒冬裏冰釣這一段有意思的經曆。
每個木屋有一個供暖設備,印象中是燃氣爐,所以雖然是在湖心冰麵上,不覺得寒冷難耐。手感覺有些僵時,去屋中間的取暖器烤一陣,然後回到座位,繼續和魚比賽,看誰的耐心更好。
快兩小時過去了,門邊傳來敲門聲,冰釣結束時間到,雪地車來接我們回“農家樂” 了 。回到溫暖舒適的農家樂” ,午餐早已準備好了,看見熱氣直冒的食物,我們也感覺真有些餓了。還是那句老話說得好,人是鐵,有飯才能成為鋼。
2015.3.12
等著看農家樂的餐桌呢。好像冰低打上來的魚好吃,我們這兒一個黑龍江人有年冬天回國帶回來冰窟窿裏撈上來的大魚,在行李裏化的一塌糊塗,海關居然讓他帶進來了。請我們吃飯的時候,我都不舍得動他所愛。日本什麽魚都有,他還要帶,可見有多喜歡了。
兒子“負責歡呼”的場景能想像到他有多高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