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五湖以北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滇西北隨車觀光:中甸香格裏拉

(2015-01-17 11:27:42) 下一個

遊覽完上虎跳峽後,旅遊中巴回開到滇藏公路上的虎跳峽鎮,在鎮外公路旁的一家土菜館全車人用午餐。餐後旅遊中巴重上滇藏公路,開往滇西北之行的頂點,中甸城,現在稱香格裏拉。

香格裏拉是一個外來詞語,是上世紀三十年代英國小說家詹姆斯-希爾頓(James Hilton)在他的暢銷小說<消失的地平線>(Lost Horizon)虛構的一個地名, Shangri-La。書中描寫了四個不同國籍的西人,上世紀初乘飛機從印度飛往巴基斯坦的白沙瓦,因飛機故障偏離航線無意中南飛,最後迫降到中國境內藏區一處山間平原。四人驚魂稍定後,發現那兒雪山聖潔、湖泊寧靜,廟宇輝煌,草原上牛羊成群,人們和睦安康,從與當地人的交流中,得知那裏的地名叫“香格裏拉”。小說出版後,不少西人以為東方真有一處地方叫香格裏拉,相當於中國人所說的世外桃園。

香格裏拉這個詞,中文翻譯得很絕。香是一個嗅覺詞語,當視線一觸及到這個字,讀者的嗅覺裏就有一種很舒服怡人的感受,而“格裏”二字,讓人會想到格外、格爾木之類的詞語,會有一種西域或外域的聯想,拉這個字,讀音聽起來很婉約很溫柔。所以,香格裏拉一詞聽起來,予人一種西域的異香的女性的感覺。

記不清楚最初是哪時候頭一次聽說香格裏拉一詞了,或許是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吧。第一次把香格裏拉一詞和一個實體聯係一起是89年上半年,在北京西三環紫竹院附近的北外培訓部提高英語,上午下午都去課堂,練習英語聽說寫的能力,以便通過托福考試,達到聯係美加大學入學的基本要求。下午晚飯後,同寢室一起進修英語的,拿上單詞本,邀約著出了校門左轉,沿著西三環邊上的行人步道向南,一邊聊天一邊背誦英語單詞,幾乎每天都要路過南麵不遠處剛興建的五星級北京香格裏拉飯店。在北外呆了四個月,路過香格裏拉飯店數十次,一直沒機會進裏麵去,但是自此知道了香格裏拉是一個和高端希罕有關的字眼,雖然那時還不知道香格裏拉一詞的出處。

旅遊中巴上了滇藏公路,沿著一條幹涸河穀左側的山麓逐漸爬升著,這條河叫衝江河,是一條季節河,春天夏天山區雨多,河水洶湧直衝入金沙江,故名衝江,秋冬兩季少雨,河水幹涸現出一河石頭,說是石頭河似乎更形象一些。右邊山坡下不時出現一些村落,導遊卓瑪說那是彝族的房屋,接著她說,滇西北是多民族地區,但各個民族有自己的聚居地,很少混居在一起。白族納西族居住在山下地勢平坦水源豐富的壩子裏,而藏族耐寒,居住在三千以上高山草原上,而彝族大多居住在半山腰,那裏夏天很少下雨,冬天也不下雪,極度幹旱,既不能種水稻,也不能放牧,隻能種植玉米、青稞一類耐旱的作物,所以彝族的生活較貧困,他們的住房結構是最簡陋的。有一種傳說不知真實性有多大,據說當年土改合作化後,政府打算搬遷山上的彝族到下麵平壩去居住,結果搬下去的彝族都生皮膚病,奇癢難耐,最後,搬到平壩上居住的彝族隻好又回到山腰上,而疾病很快就自行痊愈了。


 

旅遊中巴上一大半旅伴都年過七十,導遊卓瑪用關心的語氣要大家趁這一段路海拔低,抓緊時間休息。她說到了上麵高原海拔超過三千米,閉目休息容易出問題,等車到高原上第一個休息處時,她會叫醒大家。她的話很起作用,旅伴們紛紛開始閉目養神,我們也不例外,後來我有了些疑惑,既然在高原上閉目休息會出問題,那麽晚上睡覺問題不是更大了嗎....旅遊中巴在山間公路上作著左右轉運動,可能過了一個多小時,車內前部傳來了卓瑪的聲音,中甸之前的休息處到了,請大家下車活動一下腿腳。旅伴們一個接著一個,下車來到公路右麵的一塊小平地放鬆有些發僵的身體。平地下麵是一匹緩坡度的斜坡,斜坡上是一塊迭著一塊的坡地,有些地裏生長著一排排綠色植物,不知是什麽莊稼。再遠一點的半坡上,有一片房屋,很像之前見過的彝族民居。導遊卓瑪指著南麵最遠處天邊白雪皚皚的雪山告訴大家,那就是上午在虎跳峽頭頂上的哈巴雪山,這一程我們從哈巴雪山南麵來到了雪山的北邊。

 

休息處前麵不遠是一個山口,過山口後不久車窗外視野開闊起來,公路兩側出現了小河和長滿枯黃野草的草地,有些地段草地上還可以看見數量眾多犛牛在低頭啃草,草地遠處的盡頭是一道道起伏的山脊。再往前行,出現了一些村落,村落裏的房屋形式和之前見過的納西族彝族的房屋結構完全不同。這些房屋看起來有兩層高,外牆由條石或磚塊砌成,牆麵大多粉刷成乳黃色。最奇特的是,四麵外牆自底至上稍稍向內傾斜成錐台形,再覆之以人字形的大屋頂,是罕見的建築形式,成為中甸香格裏拉地區的一景。

導遊卓瑪指著車外閃過的草地和村落說,那是中甸香格裏拉縣屬下的小鎮,小中甸。那裏地處高寒壩區,有著大片的茂盛草場。她對大家說我們來晚了,如果早一些時候來,那裏是一片花海。每年的五、六月份,山坡上草原上,漫山遍野地開著櫻花小杜鵑、格桑花,紫的粉的,一簇簇一片片,而到了九、十月的秋天,草地是狼毒花的天下,狼毒花是一種對牲畜有害的野草,但秋天裏狼毒花變成火紅色,大朵大片的,絢麗異常。聽到卓瑪的介紹後大家都有些遺憾,可是有啥法呢,隻有這時候大家才有時間回來呀。

過了小中甸,導遊卓瑪開始介紹高原上旅遊的注意事項。她說中甸香格裏拉地處高原,海拔3500米,容易出現高原反應,要大家行動緩慢一些。為了減輕高原反應,她建議大家去當地政府檢驗過的商店買氧氣瓶,後來她還說了幾個高原反應造成了嚴重後果的例子,弄得車內氣氛十分緊張,到了氧氣瓶商店時一車人都急著掏錢,好像晚一點就會出什麽問題似的。結果全車人幾乎每人都買了一瓶,一瓶六十幾元,全車近三十人總共消費了近兩千元。我們原本打算隻買一瓶合用,進店受周圍氣氛影響,也多買了一瓶,後來活動時發現,中甸香格裏拉城區海拔隻有三千四,根本不需要氧氣瓶。次日全車人都眾口同聲,歎服導遊卓瑪的推銷手段超級巧妙,讓一車人心甘情願地掏錢買了一堆金屬瓶子,沒一用處,後來都留在中甸麗江的酒店裏了。當然,如果要去周圍四千米以上的高山,氧氣瓶的錢還是省不得的。

  






 

車到中甸香格裏拉後,參觀的第一處地點是鬆讚林寺。鬆讚林寺在城北5公裏外的一座山麓上,始建於1679年,是雲南規模最大的藏傳佛教寺院,也是川滇一帶的黃教中心,因其像拉薩的達拉宮一樣,也是依山而建,形如古堡,故又稱為“小布達拉宮”。參觀鬆讚林寺,外來的車輛隻能到達寺前山腳下的遊客中心,再換乘交通車通過一個小山口,來到鬆讚林寺大門前。站在寺前廣場抬頭仰望上麵的寺廟建築,雄偉莊嚴,確實配得上“小布達拉宮”的聲譽。導遊卓瑪等大家下車到齊後,引導著進了鬆讚林寺大門。進門後發覺去到通向主寺的上百級石階之前,還要通過一段小石板通道,兩側是一層高土牆青瓦覆頂的房屋,我們正納悶這些房屋誰來居住時,從主寺前麵的石階下來了不少身著袈裟、年齡一二十歲的年輕僧人,他們有說有笑地,繞過我們一行人後進了兩旁的房屋,我們明白了這些有些簡陋的房屋,都是僧人的住舍。這也是一景,鬆讚林寺裏,寺院裏麵有村落,村落上麵有寺廟。






 







 

我們聽從導遊卓瑪的勸誡,攀登主寺前麵的一百四十七級石階時,動作緩慢,一步一個石階,個別人中途還掏出氧氣瓶吸一口,反正錢已花了,不用也要浪費了。上完石階,來到主寺建築前麵。主寺坐北朝南,屬於典型的石質藏傳寺廟結構。內地的寺廟,無論是佛教或是道教的,大多是木柱薄牆結構,廟牆或是青磚或是木板,而藏傳佛教的寺廟,立柱仍是巨大的木柱,但廟牆都是用厚實的條石砌就,外麵一層石膏灰敷平後,塗上乳白色的塗料,代表著吉祥潔白,廟牆上部的色調則是朱紅色,據說朱紅色來源於古時祭祀儀式中的祭品,廟牆上部紅色部分還飾以突出的方形立體圖案,十分別致。主寺屋頂為鍍金銅瓦,殿宇屋角獸吻飛簷,在高原深秋的太陽映射下,金碧輝煌。

鬆讚林寺有專職的講解員。我們一行的講解員是一個年輕的藏族小夥,形體清秀,國語帶一點藏族口音,但說得很流利,對寺廟的知識和講解都很全麵。但不知原因何在,他的講解時不時有一絲優人一等的口吻,好像周圍聽他講解而不信奉藏傳佛教的,都是沒經教化的人似的。姑且不說聽眾大多都受過更高的教育,就宗教信仰而言,他們之中可能沒信藏傳佛教的,但卻有可能信仰漢傳佛教,或者西方的基督教天主教什麽的。宗教究竟是什麽,宗教是一種信仰,是世間上相當一部分看重的人生指引,而不是一張進入特種俱樂部的會員證,其作用如同人們生活旅行時借助的北極星、指北針、地圖,以及現代最常用的GPS。但是,不能因為一種手段更為先進,就無視其它工具存在的價值。比如說GPS是最現代的導航工具,駕車出行都離不開,但若去訪問同一條街的街坊,或者在沒路的密林中穿行,就用不著或者用不上了,這時人們以前的經驗,內在的方向感或天上的北極星,可能會更為有效的。所以人生中,可以去信奉一種宗教,也可以聽從內心的良知,過一種有意義的生活,至於是信奉宗教或是良知,真的是沒高下之分的。










 

鬆讚林寺參觀結束後,旅遊中巴回開穿過城區,街道旁的建築大多是混凝土磚牆建築,四、五層高,予人的感覺接近內地九十年代中期的水平,不久來到城邊的一棟藏族房舍,這一行的第二個參觀內容,藏族住宅。這是一個長寬各有三十多米,房高兩層的大宅,導遊卓瑪告訴我們,底層用著貯藏,以及冬季圈養牛羊牲畜,上層則是房主一家的住宅。然後卓瑪領著從側麵的樓梯上二樓走廊,進了樓上住宅正門。裏麵是一個寬大的空間,中間由幾根巨型木柱支撐著,導遊卓瑪說木柱的粗細代表主人家富裕的程度。大廳四周鑲嵌著藏族最神聖的神龕,以及貯藏用的壁櫥,和裝飾的壁毯。沿著四周牆壁,擺放著好幾排長條形藏式茶幾,以及長條矮凳,卓瑪告訴我們晚上這裏舉行收費的藏族晚宴,那邊的大鼎鍋正熬著晚宴享用的牛肉湯,鍋底木柴火正熊熊燃燒著。家另一半看著大廳沒有隔出幾間臥室,好奇地問卓瑪晚上主人一家睡哪兒,卓瑪笑著指著正燃燒著的火塘說,他們一家子就睡在火塘周圍。












 

離開藏族大宅時天近傍晚,旅遊中巴開到一處不起眼的建築前,下車進裏麵方才發覺裏麵別有洞天。裏麵是一家餐館,樓分兩層,中間是大廳,內部裝飾極具藏區特色,我們全車人分三桌就餐,入座不久開始上菜,是一些具有當地特點的漢族菜肴,如果要吃藏餐,就得另外付費,去之前參觀過的藏族大宅,那兒餐後還可以跳舞狂歡。餐後我們來到正門邊的前台,等候用餐速度稍慢的年老旅伴,無意中看見前台左側,正對正門的牆上掛著一幅巨幅圖片,圖片正中是當今的歌唱家夫人,右邊是一個滿腮胡鬢的中年男子,後來聽說是前餐館東主,左邊是一位身著藏族服裝的年輕女孩。藏族女孩親見過的不多,但影視圖片上看到過不少,那女孩真是漂亮極了。我扭頭正要向前台女孩打聽圖上女孩的背景,猛然發現她很像圖上那一位,但前台女孩卻告訴我們,圖片上那女孩是她姐姐,十幾年前拍的。眼前的妹妹,雖有歲月的吹拂,但依舊可以看到姐姐漂亮的輪廓。











 

 

次日早餐後旅遊中巴載著一車旅伴,離開了中甸香格裏拉,沿著滇藏公路返回麗江。我們坐在中巴右側,車窗外中甸壩上半空中靜止著薄薄的一層,似霧又似雲。這一行我們到過中甸,但卻沒看到香格裏拉。香格裏拉,世上真的存在嗎? 




 2015.1.15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