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國被稱為“易北河畔翡冷翠”的德雷斯頓Dresden,擁有數百年繁榮的歷史、無數精美的巴羅克建築和燦爛的文化藝術。歲月成就了德雷斯頓“巴羅克之城”的輝煌,卻又在二戰中將這一切付之一炬,這座城的故事太長,需要我們從頭說起。
德雷斯頓的歷史,和頗具傳奇色彩的薩克森選帝侯奧古斯特一世緊密相關。那時這位雄心勃勃的王侯剛當選為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而德雷斯頓作為薩克森的首府,一時間自然也籠罩上了無上榮光。奧古斯特二世曾經說:“君主通過他的建築使自己不朽。”德雷斯頓無疑成為了這句話最好的注腳。他花費重金從歐洲各國聘請了許多著名的建築師和藝術家,幫助他將德雷斯頓建造成一座璀璨的建築之都。現在橫跨上易北河上的巨大石拱橋——奧古斯都Augustusbrücke,便是奧古斯特二世下令修建的。如今駐足於老橋之上,北部是德雷斯頓的新城,河的南邊則是那承載了無數輝煌的老城,或宏偉、或精緻的建築在河邊一字排開,如一個沉默不語的時代。
國王奧古斯特二世是太陽王路易十四的崇拜者,出於對凡爾賽宮的嚮往,他在德雷斯頓建起了同樣宏偉的茨溫格宮Zwinger。茨溫格宮應該是德國境內最精美的巴羅克建築了,它那麵朝河水的一麵的城門,頂著象徵波蘭王權的金色王冠,傲然迎接著四麵來客。宮殿華麗至極,處處安置著巴羅克雕塑,花園中的“仙女浴池”噴泉也是德國最美麗噴泉建築之一。宮殿內部現已被辟為博物館,其中的古代大師畫廊是是德國乃至歐洲最著名的美術館之一,收藏有大量藝術珍品,其中最耀眼奪目的當屬拉斐爾的《西斯廷聖母》。奧古斯特二世還按照按照巴羅克式的風格重建了大北方戰爭期間被大火焚毀的德雷斯頓王宮Residenzschloss,可惜的是,這座王宮在二戰中再次遭到摧毀,如今仍在重建。但王宮中的綠色穹隆Grünes Gewölbe現對外開放著,這是世界上最大的珍寶館之一,收藏了歷代王侯們的珍寶,因其建築裝飾使用了大量各式各樣的綠孔雀石,便得名為“綠色穹隆”。
珍寶館根據展品的不同,分為琥珀室、象牙室、青銅雕像室、鍍金銀室、徽章大廳等,其中最驚人的是寶石廳,其中陳列的各色寶石璀璨得讓人眩暈,折射出的光芒好像照亮了整個房間。最引人注目的鎮館之寶當屬德雷斯頓宮廷珠寶師約翰·梅爾希奧·丁靈爾創作的大莫臥兒王室內府,這件歐洲珠寶商“的藝術傑作,鑲有4909顆鑽石,160顆紅寶石,164顆綠寶石,1顆藍寶石,16顆珍珠和2顆浮雕寶石,令人歎為觀止。
成為波蘭國王奧古斯特二世從新教改信天主教,並在德雷斯頓建造了一座天主教教堂——德累斯頓宮廷教堂Hofkirche。去往這座教堂的牆邊,著名的王侯出征圖Fürstenzug 將人拉回戰亂不斷的年代。101米的綿長畫卷,王朝的歷代君主策馬而立,由多達24000片傳奇工藝小鎮邁森出產的彩色瓷片鑲嵌而成。在出征圖盡頭,便是那座洛可哥式的宮廷教堂,外牆的顏色被定格在了煙熏過的效果,暗示著這同樣也是一座浴火重生的建築,而在教堂內部,奧古斯特二世的心臟被永久珍藏在那裡。奧古斯特二世死後,其子孫繼續建設著這座城市,城堡、教堂、廣場、花園紛紛拔地而起,把德雷斯頓妝點的更為美麗。
除了美輪美奐的建築藝術,德雷斯頓的音樂藝術也是讓這座城走向舉世聞名的又一因素,森珀歌劇院Semperoper就是兼著建築與藝術的極致為一身的偉大所在。這座新文藝復興風格的建築是歐洲最美的歌劇院之一,對稱的三層建築外形沉靜而典雅,內部則裝飾如豐富的石膏雕刻、琺瑯和繪畫、精美的壁畫,這一切都把內部空間裝飾得異常華麗。許多著名音樂家,如理查·施特勞斯、卡爾·韋伯和理查·瓦格納的作品都曾在這裡首演,如今其中美妙的音響效果依然令人身心深深沉醉。但凡來過德雷斯頓的人都會震驚於這座老城蓬勃而頑強的生命力和萬眾一心的態度,城市最令人矚目的建築——聖母大教堂Frauenkirche背後的故事便足以說明一切。
聖母大教堂採用了圓形拱頂、砂岩拚建等前所未有的建築方式,歷時17年終完工落成。教堂最著名而與眾不同的是其九十六米高的穹頂,因其外形被稱為“石鐘”。整個教堂看起來莊嚴巍峨、聖潔美麗,人們可以輕易從正麵分辨出一個希臘十字的樣子。有人認為,它可以媲美於米開朗基羅為羅馬梵蒂岡建造的聖保羅教堂。可如今我們來到這棟宏偉的建築前,首先注意到的卻是它外牆上那些宛若傷口的漆黑石塊,這其實是因為在我們眼前的這棟教堂,是2005年10月才重建完成的,在二戰中,它曾被完全摧毀。1945年2月13日夜22時10分,德累斯頓,這個被稱為“世界建築寶庫”的文化古城突然遭到猛烈的轟炸,城市成為一片火海。美英軍將轟炸中心目標定於居民區中心。投向德累斯頓的第一彈-一枚500磅炸彈,投向德累斯頓體育館。隨著指示燃燒彈引起的火風暴之後的,是另外8000枚重磅炸彈的彈雨傾瀉而下……第一波帶隊長機指揮官Maurice Smith使用的任務地圖.清晰顯示出轟炸三角區為古城中心地區。死於皇家空軍燃燒彈火風暴的人數相當於城市人口的四分之一,被稱為二戰期間最悲壯的城市。在1945年的德雷斯頓大轟炸中,聖母教堂燃燒了兩天兩夜,內部托舉穹頂的八根石柱牢牢地支撐著教堂的主體結構,使躲藏在地廳裡的200多名避難者得以脫身逃出烈火熊熊的教堂。但終因火勢猛烈,教堂穹頂最後整個坍塌下來——聖母教堂從德雷斯頓的天際線上永遠消失了,此後45年間,聖母教堂的原址上是一片瓦礫殘石。然而德雷斯頓的人們,堅信有朝一日聖母教堂一定能重建。
德雷斯頓毀於戰火之中,但是德國人民憑著堅韌的意誌,在困難的時候堅持不懈,一點一點重建家園,使之恢復原狀。讓世人看到今日的城市風采依舊,驚歎不已!也讓建築和藝術融入起來,達到了高度的一致。在德國統一後,這件事也被搬上了日程。在重建過程中,有許多溫暖的故事,例如為了復原當年橡木教堂大門,人們想到過去的婚照大多都在教堂外大門取景,於是公開徵集這些照片,結果許多人送來整本整本的結婚像冊。經過不懈的努力,教堂比計畫早一年重建完成了,在所有德累斯頓居民的努力下,大家一起創造了一個生命體,同時,它又以自身的生命之光普照著整座城市,實令人動容。
如今,每年聖誕,教堂前的廣場上擺開熱鬧的集市,人們仿佛在用享受生活來慶祝教堂的重生。告別教堂,踏上宏偉的露天階梯,駐足於布呂爾平臺Brühlsche Terrasse,一邊是平靜流淌的寬闊河麵,一麵是飽受創傷卻依然炫目的老城,思緒也不由得隨風飄揚起來。在轟炸中,幾乎被夷為平地的城市,卻在戰後德國經費奇缺的條件下完成重建,這不得不歸功於城市居民的堅強與信念。在許多故事中,最讓人動容的是在城市開始重建時,得到來自一個不可思議的地方的大量資金援助——英國考文垂,那個被德國炸得滿目瘡痍,同樣傷痛至深的悲情之城。也許我們註定在應有的判決和正義之上,找尋到比冰冷的對錯更美好的東西——人性的美麗光輝。那光輝也許最初隻是廢墟上的一株幼苗,卻終將長成參天大樹,再教會我們那些隻有時間知道的道理:所有悲傷中殘剩的希望,必將編織成動人的和平之歌,來迎接那永遠將我們與黑暗隔開的輝煌天幕的降落——這正是德雷斯頓這座希望之城教會給人們的全部道理。德雷斯頓的精美建築像從一幅幅素描鉛筆畫中浮現,不是誇張,真的是黑白兩色,似乎還留有炮火的硝煙……到了德雷斯頓一定不要錯過附近的歐洲瓷器小鎮~梅森,最美的風景就在這條鄉村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