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 (88)
羅馬鬥獸場(The Colosseum)是羅馬的跳動之心。雖然鬥獸場常被描述為橢圓形,但它的真實形狀實際上是卵形(ovoid)與完美的橢圓略有不同。這種微妙的區別幾個世紀以來一直引發專家們的爭論……鬥獸場的卵形設計可能是出於實用考慮。它為觀眾提供了更好的視野,並使人群流動更加高效。然而,在如此龐大的建築中實現這種複雜形狀絕非易事。羅馬人運用了先進的幾何技術來打造這一形狀。使他們能夠在保持整體卵形的同時,建造平行的座位排布。他們在這一工程中的精確度,在當時是極為驚人的。鬥獸場的結構穩定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其拱形設計。羅馬人完美掌握了拱的運用,這種設計能均勻分佈重量,使建築更高、更穩定。這些拱不僅僅是功能性的存在。它們還具備美學價值。
圍繞外部的一係列拱門創造出引人注目的視覺效果,讓人聯想到凱旋門(triumphal arches)。拱門在鬥獸場的視覺設計中發揮了關鍵作用。它們減輕了這座龐大建築的視覺重量,使其看起來不那麼笨重,即便它的規模極為龐大。
鬥獸場的設計還融入了複雜的聲學原理。它的形狀和建材經過精心挑選,以增強音效,確保即便是坐在最上層的觀眾,也能清晰聽到競技場內的聲音。建築材料的選擇同樣經過深思熟慮。主體結構由石灰華(travertine limestone)構成,而上層則使用了輕質材料,如浮石(pumice)摻入水泥,以減少重量。鬥獸場的座位安排是一項社會工程的奇跡。它被劃分為五個區域,分別對應不同的社會階層,從屬於皇帝的禦座到普通公民的座位,直觀映射了羅馬社會的等級製度。或許最令人驚歎的工程成就,就是鬥獸場的可伸縮屋頂(retractable roof)。
即天幕(velarium)。這個巨大的遮陽篷可以展開,以遮擋陽光和雨水,保護觀眾。天幕的運作需要極高的工程技術支援。它由一千名水手操控,他們利用複雜的繩索和滑輪係統來操縱這塊巨大的帆布覆蓋物。在鬥獸場之下,是一套錯綜複雜的地下通道和房間網路(hypogeum)。這一係統包括36個暗門,用於在比賽和表演中製造戲劇性的登場效果。鬥獸場的排水係統同樣十分先進。它能夠迅速排除競技場內的積水,甚至可以讓場地適應模擬海戰(mock naval battles)。即使近兩千年過去,這個係統在理論上仍然可以正常運作! 從其獨特的形狀到複雜的工程方案,鬥獸場堪稱羅馬智慧的象徵。它依然激勵並挑戰著現代建築師和工程師,證明了有時,古代的智慧甚至超越現代知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