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民族與黃河有著不解情緣,她是我們的“母親河”。
飽含黃土的黃河水沉積了肥沃的土壤,在她寬廣的胸懷裏,有金色的碩果,滋養這個民族的生生不息。
然而母親也有暴躁的性格:黃河泛濫,威力無邊。史載,二千五百年間,黃河受到近1593次泛濫威脅,泛濫令河道大改道共26次。
留下古語:黃河三年兩決口,百年一次大改道。
古代治黃河,時間:曠日持久。情狀:驚心動魄。
一部治黃史,半部中國史。一條大河波浪寬,愛恨情仇訴不完。
管理黃河是曆代王朝行政管理的中心之一。
從公元前7世紀春秋時期的齊桓公,到漢朝的賈讓和王景,到宋朝統治者開始疏浚黃河試圖阻止河床升高;就連短命的元朝時期,統治者也努力建起一個穩定的連接長江、淮河和黃河的綜合水道係統;到明朝,開始正式設立河道總督,潘季馴提出“束河衝沙”;到清朝,靳輔陳璜攜手統一了浚淤和築堤。。。。
上述種種,是我近日讀書所得。
忽然對治理黃河的曆史感興趣,因為剛剛看了一部電視劇《天下長河》。
《天下長河》說的正是康熙前期治理黃河的史實,從而知道了兩個人:靳輔,陳璜。兩個治理黃河的英雄。
前幾年的清宮劇不是皇子爭位就是嬪妃爭寵,格調不高飽受詬病,因此“辮子戲”沉寂很久。這次康熙朝代再現熒屏,一改戲路,把目光對準了黃河,對準了治河功臣,不但視角變了有煥然一新之感,更重要的是精心打造一出嚴肅的曆史大戲,故事好演員好,最後還把70老嫗弄哭了。
大戲開幕就是康熙15年黃河決口,畫麵上一片汪洋,年輕的康熙憂心忡忡,安徽巡撫靳輔上災區,誓與災民同甘苦。
康熙是羅晉扮演的,有點出乎意料。一個白麵書生的形象如何演大帝呢?可是再一想康熙15年,玄燁也就20出頭,怎麽可能威風凜凜,再說清朝曆代皇皇帝畫像上的康熙也不是濃眉大眼之輩,細眉細眼尖下巴的羅晉這幅模樣還是挺寫實的。
靳輔是黃誌忠出演的,一亮相就是憂國憂民的一張臉。雖說宣傳海報上主演赫然寫著羅晉與尹昉。但是從頭到尾,演得最震撼人心的就是黃誌忠的靳輔。他之前也演過海瑞頗受好評,但是這一次靳輔顯然更勝一籌,再評影帝,我投一票!
尹昉列入主演,因為他飾演了一個曆史上的水利專家陳璜,作為靳輔的幕僚,二人通力治理黃河,成就了一段官員與專家合作的佳話。陳璜自稱“河伯再世”,對黃河了如指掌。他的方法基本依照明朝潘季馴的理論“束水衝沙”,並加以充實與完善。演員尹昉專業是當代舞蹈,而且頗有造詣。戲也演得不錯,如《新世界》。尤其是形體,站坐臥都有模有樣,好看。在這部戲裏跟一幹老演員相比還是稚嫩了些,可是角色設計得好啊!一個嘔心瀝血的水利天才在專製製度裏成為官場傾軋犧牲品的命運寫得令人淚奔!
第一次看見“潘季馴”這三個字,是讀黃仁宇的《萬曆十五年》。我的這本《萬曆十五年》是1982年第一版,就在第四章“活著的祖宗”裏,用差不多3頁紙的篇幅寫了深受首輔申時行欣賞的潘季馴,就像受明珠牽連的靳輔陳璜一樣,潘季馴也受申時行的牽連,最終被參劾罷官。
正如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斯·韋伯說,河流是整個亞洲和中東(包括印度和埃及)政治權力的重要組成部分。在這些王國,“水的問題決定了官僚體製的存在、受供養階級的公仆義務以及國民階級對君主官僚體製機能的依賴”。
英國著名科學與科普作家菲利普·鮑爾(Philip Ball)有一本著作 《水:中國文化的地理密碼》。從地理、神話、哲學、政治、經濟、管理、戰爭、藝術等多個角度,探索了水在中國曆史文化中所扮演的關鍵角色,如: 黃河和長江孕育了中華文明;黃河關乎國家安寧與國家身份建構;洪水神話詮釋了統治者的合法性;水多變的特質使其成為中國哲學思想和藝術表達的源頭和隱喻;水資源管理塑造了國家的治理方式,水利工程則影響王朝的興衰;許多戰爭的起因與爭奪水道有關等等。。。。
菲利普·鮑爾(Philip Ball),是英國皇家化學學會會士,在《自然》雜誌擔任編輯超過20年,從十幾歲起就對中國文化產生興趣在中國做過訪問學者,還收養了一個中國女孩,每年都帶著她來中國尋根。
他的這些觀點難免偏頗但不無道理。
旁觀者清啊!
康熙三大功績:削三藩收台灣,逐沙俄征葛爾丹,重農桑興水利。其中“河務”就是興水利的代表。
朝廷在河務上鬥得你死我活的是索額圖跟納蘭明珠,都是皇親國戚,都是青年康熙倚重的朝廷重臣。在黃河的治理與管理上都有貪得無厭的私欲。而靳輔陳璜也是因為被誣陷為明珠一黨才滿含冤屈慘遭罷黜的。
明珠的扮演者公磊實在太棒了。尤其是對簿公堂時那一大段獨白,麵無表情但不卑不亢,一動不動卻鏗鏘有力。他演毒梟也好,精彩,最佳配角當之無愧。他的對頭索額圖是人藝優秀的老演員梁冠華,這部戲裏他比梁冠華表演更出色。
電視劇還寫了兩個曆史名人,一是康熙親信奇相高士奇,還有顧炎武的外甥、《明史》的總裁官徐乾學。
電視劇把他倆跟陳璜設計成同窗情誼,一同進京趕考的舉子。老大徐乾學中了榜眼,總想巴結權貴卻不得法;老二高士奇聰明絕頂科考不中卻一日七遷直達禦前;老三陳璜癡迷黃河,寧受千般苦也不屑當官。三人日後不同的遭遇命運,映射出在專製製度下讀書人不同的選擇和下場。
這部充滿悲壯色彩的大戲也有許多喜劇色彩。如寫高士奇之聰明,索額圖說陪康熙進香潭柘寺得詩一句:“潭柘寺裏撞金鍾”,高士奇立刻給他對一句:“黃鶴樓上吹玉笛”。索老頭還不知咋回事。索額圖壽辰,高士奇送書法:“牧愛”,康熙罵他阿諛奉承,他辯解那倆字是“收受”!
令人叫絕的還有結尾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中的那幾句吟誦,本來全篇是李白記兄弟夜宴的美好時刻,電視劇偏偏反其道而用之,截取了開篇那幾句:“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5,良有以也”。以沉鬱頓挫略帶暗啞的聲音一字一字道出,卻充滿了悲憤與感慨。
不能過多劇透,費力又不討好。
《天下長河》勾起很多聯想,又去翻資料。
中國幾千年治河,尤其是治理黃河,從大禹開始,無非是堵和疏。
《天下長河》裏治理黃河的激辨,其實也圍繞這兩種思維。令人感慨的是直到當代,中國人還在為此起爭論。曆史活生生演成了現實。
典型就是五十年代的三門峽工程。
1954年1月,蘇聯專家幫助中國製定治理和開發黃河規劃。經過近兩個月的實地考察,專家柯洛略夫盛讚三門峽是一個難得的好壩址。但是很多中國的水利專家極力反對。以清華大學教授黃萬裏最具有代表性,他在水利部召集的會議上不僅反對修建三門峽大壩,還批評了蘇聯專家的規劃。三門峽大壩的主要技術是依靠蘇聯列寧格勒水電設計院,他們並沒有在黃河這樣多沙的河流上建造水利工程的經驗。黃河泥沙淤積等一係列問題決定了老毛子的三門峽水利樞紐的建設規劃是不符合實際的存在潛在危險的決策。黃萬裏不是唯一一個反對者,很多人都預見三門峽大壩今後可能出現的所有問題,但1957年正是反右運動最盛的時候,誰願意甘冒政治風險賭上自己的前程公然對三門峽大壩的技術問題提出反對意見?
1958年,在三門峽工程開工一年後,處在上遊的陝西仍極力反對三門峽工程。但三門峽工程並沒有因此停止。1960年,大壩基本竣工並開始蓄水。1961年下半年,陝西的擔憂變成現實:僅僅一年半,水庫中已經淤積泥沙15.3噸,全部鋪在了從潼關到三門峽的河道裏,潼關的河道抬高,渭河成為懸河,關中平原的地下水無法排泄,田地出現鹽堿化甚至沼澤化。
負麵作用遠遠超出預計!純屬不得已,國務院批準三門峽的運用方式由“蓄水攔沙”改為“滯洪排沙”,即汛期閘門全開敞泄,讓洪水穿堂而過,淩汛期承擔下遊防浚任務。
1975年8月,山東省、河南省、是水利部聯合提出小浪底水庫工程建設。小浪底在三門峽下遊150公裏,1991年9月12日進行前期準備工程施工,1994年9月1日主體工程正式開工,1997年10月28日截流,2000年初第一台機組投產發電,2001年底主體工程全部完工。小浪底水庫攔調泥沙,減緩了黃河下遊河道淤積,還可以通過人造洪峰、調水調沙等方式,長期發揮較大的減淤作用,與其它減淤措施相比,在減淤效果、減淤單位投資、影響人口等方麵,小浪底工程都明顯比三門峽水利工程優勝。
而三門峽水庫則不停地進行“手術治療”——
1964年12月開始在樞紐的左岸增加兩條泄流排沙隧洞,將原建的5~8號4條發電鋼管改為泄流排沙鋼管,簡稱為“兩洞四管”;
1969年6月開始又實施第二次改建,挖開1~8號施工導流底孔,1~5號機組進水口高程由300米降到287米;
1973年10月後采取“蓄清排渾”運用方式;
1978年底,全部五台發電機組安裝完畢;
1990年後,又陸續打開了9~12號底孔。。。。。
《天下長河》發生的故事,就這樣在新中國成功上演!
2003年,92歲的中國科學院和工程院院士張光鬥院士和80歲工程院院士、前水利部長錢正英都提出廢棄三門峽水庫。“渭河的老百姓太苦了”。老人這樣說。
現實版的黃河故事還在延續——
2010年初,作家謝朝平寫了報告文學《大遷徙》,並在《火花》雜誌自費印刷。此書主要描寫三門峽水庫建成五十多年間的移民故事。結果書籍被渭南市文化稽查隊以“雜誌屬非法出版物”的名義沒收。三門峽庫區各縣市人民政府從移民家裏搜走《大遷徙》;《火花》雜誌社停止出版下半月刊;作家謝朝平被拘。
附李白《春夜宴從弟桃花園序》全篇——
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也;光陰者,百代之過客也。而浮生若夢,為歡幾何?古人秉燭夜遊,良有以也。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會桃花之芳園,序天倫之樂事。群季俊秀,皆為惠連;吾人詠歌,獨慚康樂。幽賞未已,高談轉清。開瓊筵以坐花,飛羽觴而醉月。不有佳詠,何伸雅懷?如詩不成,罰依金穀酒數。
注:網絡圖片
哲人有言在先,對於“沒有覺醒的人們”,“What experience and history teach is this—that nations and governments have never learned anything from history or acted upon any lessons they might have drawn from it.”
人類的經驗和曆史教訓,就是國家和政府無法從曆史中學到任何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