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關東急就章(21)

(2024-03-27 19:35:55) 下一個

下麵補充一下滿清初期承繼其先祖基因之領土擴張行動以及在中期以後不得不終止擴張。

順治一朝在多爾袞的領導下統一了中原,這對滿清走出關東是決定性的一步。這一步的順利主要得利於以下幾點,第一、明王朝已經被李自成等的農民起義所瓦解;第二、明王朝剩下的軍隊群雄無首,而吳三桂歸降滿清使其能不戰即破關而出,直擊京城;第三、大順被勝利衝昏了頭腦,不但進城大加殺伐官吏,在欺壓百姓上相比明朝有過之而無不及,幷且對滿清不設防;第四、多爾袞對八旗的紀律約束使京城百姓的恐懼迅速地消除掉。第五,滿清朝廷宣布了減免稅賦的政策。第六、盡快恢復科舉,對漢族的精英放開了進入統治階層的大門,以此取得了漢人的支持。

此時期滿清統治者在京城地區遭遇到的危機説起來有些難於爲後人所理解,這個危機來自於向原明朝官員發出的諭告,保證如果剃髮易服幷且接受歸降,那麽他們就可以官復舊職。奇怪的是在此諭告發布後的幾周之內,北京地區爆發了數場起義,威脅著滿清控製九城地區的穩定。一直以來這些起義被描寫為漢人反抗剃髮令,是反對異族統治的義舉。但似乎無人提及當多爾袞宣示廢除此諭告後,這些反抗立即就消失了。因爲滿清朝廷僅廢除了明朝官員的復職,而非廢除剃髪令,所以我認為能不能這様考慮,相比於對於異族的統治的不安,京城的漢民們更懼怕明朝的官吏們卷土重來?這麽思考我認爲並非全是沒有道理的,因為當滿清朝廷把京城北部的地區全部劃給旗人時,造成了大量的流離失所之民,但丟失了一切的漢民們幷沒有像李自成、張獻忠等農民起義那樣揭桿而起進行反抗。這與今日之強遷、強拆並未造成全社會的動蕩是不是有著一定的歷史關聯?

順治得了天花不治,康熙坐大統,他是滿清第一個出生在關東以外的皇帝。在康熙一朝,平定三藩、攻克台灣、摧毀蒙古準噶爾汗國、控製新疆、擊敗沙俄,迫使其退出雅克薩,簽定《尼布楚條約》,一下子奠定了華夏從未有過的大版圖。由於連年的征戰,為了補足軍需,滿清開始按照明代的橫徵暴斂為基準,大肆收刮。史書所載康熙朝曾多次宣稱的蠲免,從實際的角度看是不是也可理解為是對旣使是竭澤而漁也無法獲得的部分地區進行的?如果這是事實,那很多現今所讀的大陸歷史書籍上的結論就要改寫了。不幸的是我認爲這還眞就是事實,因為在得到蠲免的範圍內不是相當嚴重的天災就是無可挽回的巨大人禍,無一例外。可是這種行為在我們今天所見的文字中卻被宣揚成惠政,我認為實屬謬誤。

雍正接手江山時,滿清統治者所麵臨的最大難題有兩個,一是內爭,一是國庫空虛。而內爭消耗了雍正的大部分精力,旣使如此他仍然發動了對厄魯特羅卜藏丹津的征討,從此靑海完全幷入了滿清統轄版圖,其疆域進一步擴大。接下來的歲月雍正全力為自己正名而戰,共辦有九子奪嫡、胤禵軟禁、年羹堯案、曾靜、呂畱良案、隆科多案、謝濟世案、陸生楠案、屈大均案等,忙得一塌糊塗,無暇外顧。就因對內爭鬥的加劇,極大地牽扯了他太多的精力,不得不把對外擴張戰爭的規模縮減,從而使國庫漸漸充盈。但史學家們卻把該時期國家經濟轉好,也就是國庫稍有充盈完全歸功於雍正的治理,我以為這是不符合歷史事實的。是的,不可否認雍正推行了“攤丁入畝”,“火耗歸公”,“官紳一體當差納糧”等措施,但這些措施幷不是鼓勵農業生産,也不是利於經濟發展,完全是整頓稅賦徵收的手段,使其更有利於收刮錢財,而且把收稅的範圍發展到了官員和中上層地主階級,從本質而言反而是破壞生産力。把一個搜括成性、錙銖必較、睚眥必報、心狠手毒之人給塑造成千古偉人,這亦是現代漢文化的精髓之一。

雍正執政時期不長,就輪到了乾隆。今人稱乾隆時期為盛朝,因為他有“十大武功”,實則乾隆一朝是滿清走向衰落的起始點。十大武功按乾隆本人的自詡是“平準噶爾為二,定回部為一,掃金川為二,靖臺灣為一,降緬甸、安南各一,即今二次受廓爾喀降,合為十”。這十大武功是以雍正時期強徵橫斂的全國財賦支撐下來,以及不計其數的白骨疊成的。而接下來的乾隆下江南更是給國庫的空虛雪上加霜,乾隆一朝亦沒有采取過有效的促進生産、發展經濟的政策和手段,其稅賦反而更重,由此一來就致使滿清帝國走了下坡路,且一發而不可收拾。也是從乾隆朝始,滿清的吏治是越來越黑暗,而且再亦無法清理,一直到滿清亡後仍遺毒至今。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