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208)
2016 (282)
2017 (172)
2018 (137)
2019 (122)
2020 (121)
2021 (93)
2022 (52)
近日看了部電視劇[少年派2]。故事起始並不引人入勝,要不是一老一小主演張嘉譯和趙今麥在其它劇中留下的好印象撐著,估計早早棄劇。然而隨著劇情的推進,加上趙今麥活靈活現演繹妙妙一角,才漸漸被吸引追下去。趙今麥是童星,天生就是個演員坯子,出演過不少劇,如葛優張寶強黃渤那樣根本不需上什麽影視學校,就能將不同的劇情人物刻畫的入木三分,反比那些學過演藝的人,被之束縛,出演的十分做作別扭。
[少年派2]的主線是關於四個大學畢業生走向社會的故事,一條副線就是張嘉譯出演的終極感懷誌願者,後者是以往電視劇少有涉及的題材,在戲的中占了不少的比重,也是吸引我看下去的亮點。人作為自然存在物,壽命極其有限,必然要麵臨死亡。劇中通過一個行將病逝的女高中生之心路曆程及妙妙和朋友對其終極的關懷,揭示終極關懷化如何化解她麵對生死的困惑與焦慮。劇中展示了人走向終極的一個側麵,偏於美好,注重了外在的情感後忽略了內心的痛苦及對生命的不舍,同時也淡化了現實中痛不欲生的殘酷一麵。
人都會死的,大家知此必然性,因而身體健康時談死不懼,似乎死得其所。其實真走到那步,人是什麽德行,自己肯定說不清楚。劇中通過張嘉譯之口道出常人有三次死之說,第一次是斷氣,是生理層麵上的;第二次是社死,社會層麵,人不再是之中的一員;第三次是從所有人包括親人的記憶中抹去,完沒有存在感。細細琢磨此說法有些道理,芸芸眾生的老百姓其實皆是如此“下場”, 而對名人,世世代代活在人的心中,他們隻有前兩者之死,從第三個死的角度來看他們是“長命萬歲” -:)
人無論如何逃不過前兩死, 人人必將經曆,何以麵對?無信仰者,人死如燈滅,有信仰之人死如走向彼岸(天國)。現實中,後者易於超度,因為在他們心目中肉體之死並不阻礙其靈命的永生,所以在人生的最後階段可坦然麵對。前者是一死百了,因而求生的欲望強烈,於此終極關懷會幫其超越生死。[少年派2]通過達成人的最後願望的終極關懷方式告別人生,不知是否有點簡單,人之欲望無限,實現幾個願望人可安心離世?再有誌願者沒有自己麵對過死亡的經驗,所行所為所言所語能否真起到作用。終極關懷的存在有其必要性,但更需要一定的專業輔助,光有同情心和愛心遠遠不夠。
不同年齡段麵對死有完全不一樣的態度,盼望生的內涵不同,比如年輕人,還沒開始或剛開始自己的人生就要麵對死亡的威脅,何能心安?中年人背負一家老小,何以能割舍撒手而去? 倒是年老年之人,曆練過人生,行將就木,生理性衰竭自然而去,心態會較為坦然。我想人到離世的時刻,主要的是陪伴及給予期盼,使之平淡靜靜地走向劇中說的第一個死。
善始善終是人的期許,然真不是可遇可求之事。
啥內涵?死了就是死了.
人一生會死三次。
第一次是斷氣時,從生物學上死了。
第二次是下葬時,人們來參加葬禮,懷念其一生,在社會上死了。
第三次是最後一個記得的人把其也忘記了,那時候真正地死。
我們害怕談論死亡,可這是生命的必經之路。
死亡,不是生命的終點站,遺忘才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