之前博客說到當年險些走“上山下鄉”之路,後來多虧幹掉了“四人幫”才使中國社會步入正軌。雖說躲過此劫,可那個不用學習的年代, 在校時還是難逃“學工學農學軍之幸福之旅“,或至少體驗過其中之一之二,咱是幸福地統統曆練過,且常常是一學就是一個月。其實,“三學”對學生是一個不錯的社會實踐, 否則整天鑽進書本裏, 人的見識還是相當有限,問題是矯枉過正,那會一個學期,這些活動一搞就是大半個學期,因為思想改造才是最高要求。
父母一直在機關大院工作,小的時候也搞不清楚他們整天坐在辦公室做什麽,有何創造性 -;)倒是十分羨慕那些父母在工廠的同學,看看人家做出的東西都是日常生活的必須品, 看到見摸得著,都是實實在在的貢獻。那個時代,工人階級是響當當的稱號,更是領導一切的主力軍,他們有自己的免費工作服洗澡票。畢業生除了當兵之外,進工廠就是最好的選擇。正是工人有如此的特殊性, 大院的孩子一直都有到工廠實地體驗的向往...... 待我們進入初中,學校組織的"學工”滿足了俺們的夢想。
初一時,我們班參與了校辦工廠的“學工”, 前後一個月。現在也沒搞懂, 為何文革後期北京各中學都搞一個校辦工廠-- 改造學生之用?,就如同改革開放後各大學搞“創收”一樣,都是不務正業之舉 -:) 我們的工作是糊醫用的藥袋,校辦廠從不知什麽地方搞來已經切好藥袋紙片,起初咱以為,按型疊好,邊上塗上膠水,粘起來即可,想法對,就是太慢了,後來師傅給我們演示了他們的做法,一次拿一百個“藥袋紙片”, 撚開,每個留出一個小邊, 然後翻過來用手抓起,之後手一按,一百個藥袋就 Done, 太牛了。同學們沒多久就學會了,大家還搞比賽,看誰做的多。不過到了後期,覺得天天麵對著一摞一摞的藥袋,挺無聊,之前常見居委會老太太們做這工作,難道有一天這就是我們的未來 -:)
過了一年,又進入了“學工”季,這次終於走出學校要到周邊一個醬菜廠去“改造”。起初對做鹹菜的地方一無所知,無非就是就是將瓜菜加上鹽放進大缸裏去醃製而已,進廠一看,遠比想象的複雜, 有各種池子,機器.....學生幹不了什麽,就是摘菜洗菜之類的,記得剛開始的工作是扒蒜頭,我們與大媽們坐在一起,做著簡挑菜工作,中間也換過其他什麽搬運等輔助工作......無趣之有趣的是,同學們都是帶自己的午飯,有時順點廠子裏的“八寶菜”下飯, 也是其樂無窮, 人那時就這麽簡單.......
最後一次“學工”是到外文印刷廠,這次終於接觸到一個有模有樣的大工廠。我們同學中有本廠子弟,之前享受過他們送的免費掛曆和一些高檔的紙張,那個年代都是稀有的東西, 因而能去學工還是蠻誘人的。進了廠子,廠方領導帶我們參觀從印刷到成書的各個流程,看起來蠻複雜的,是大工業的模樣。之後安排各小組的工作,才發現不少工人均是“螺絲釘”的作用,我們組的工作是給硬皮書塗膠裝硬皮,然後,一摞一摞放到機器上壓緊,比較一看同當年湖藥袋差不多,技術含量還要低 .....
上中學之“學工”, 讓咱體會了工廠的生活並非想象的那麽有開創性,很多工人每天做的重複性工作,枯燥乏味,時間長了,腦子非萎縮不可, 這絕不是咱未來的選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