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詳解《黃帝內經》:陰陽應象大論 第二

(2017-01-09 09:55:14) 下一個

陰陽應象大論  感悟第二

作者 蘇小白

 

經曰: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水為陰,火為陽。陽為氣,陰為味。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這一節,是談天應人,並味、形、氣、精之間的相互關係。

 

“故清陽為天,濁陰為地。”

 

清氣為陽,清氣上升為天,陽為天;濁氣為陰,濁氣下沉為地,陰為地。

 

“地氣上為雲,天氣下為雨;雨出地氣,雲出天氣”

 

地氣者,濁氣也,濁氣有水有塵,經太陽暴曬化為濕氣上升到天,便為雲;天氣者,清氣也,清氣流蕩,裏邊愈來愈積有雜質細塵,到一定程度便下降為雨。雨看著是從天而降,實際上其內含有塵漬,是故雨其實是出於地氣;雲看著是從地上升,然雲為清輕之物,並不含有地上之塵漬,是故雲其實是出於天氣。也就是說雨性從地氣,為濁氣;雲性從天氣,不清氣。這是談的自然現象。下邊,就由天談到人。

 

“故清陽出上竅,濁陰出下竅;清陽發腠理,濁陰走五藏;清陽實四支,濁陰歸六府。”

 

察天象則可以知人事。人為天地間一生命,乃自然之子,天有其象,人亦有之。所以,清陽出入於上竅;濁陰出入於下竅。這是為何?因為相對來言,上竅者,位於上也,上為天;下竅者,居於下也,下為地。清氣為天,濁陰為地,所以清陽歸上竅,濁陰歸下竅。清陽之氣發散於腠理;濁陰之氣並走於五髒。這又是為何?因為相對來言,腠理者,外也,外為陽,陽為天;五髒者,內也,內為陰,陰為地。清陽為天,濁陰為地。故然也。清陽之氣充養四肢,濁陰之氣滋養六腑。這又是為何呢?還是一個道理,四肢相對於六腑來言,在外,為天;而六腑則在內,為地,清陽之氣歸天一屬,濁陰之氣歸地一脈,是故然也。

 

“水為陰,火為陽。”

 

水性潤下,火性炎上,是故水為陰,火為陽。水火者,陰陽之道也。也就是說,水與火,是陰陽最為具體的征象。

 

“陽為氣,陰為味。”

 

我們炒菜,肉菜在烹製過程中跑出來的香氣,是謂氣,香氣,這些香氣是升騰起來的,升騰者為陽,陽為氣也。落在鍋裏的肉菜,嚐一口,嗯,很香,這就是味,這味道是落在鍋裏的,沒有隨香氣跑出來,是沉下來,是具體的,為陰,陰為味也。

 

“味歸形,形歸氣,氣歸精,精歸化”

 

“歸”者,屬也,歸屬,從屬。味道是菜本身的,如果不吃菜,你不會知道這菜的滋味是鹹是淡是苦是辣,菜本身是有形的,是冬瓜就是冬瓜,是蕃茄就是蕃茄,味道是歸屬於菜蔬本身的,是故味歸形。也就是說,沒有形,就不知其味,味離開形,就是無源之水,無從談起。那麽“形”是怎麽來的呢?房子外邊有一池水,水裏本來沒有任何生物,天長日久,我們會看到水裏邊會產生些小蟲子了,有形了,按中醫學理論,我們看不見的,就叫為氣,這些形的產生,就歸屬於氣。人活一口氣。沒有這一口氣,氣沒了,肉體也就僵硬死掉,慢慢腐蝕掉。氣又是怎麽產生的?氣,雖然我們眼睛看不到,但是能感覺到。人,沒有一口氣,也就沒有活力了,這活力,這氣,是如何產生的?當然是父母之精交媾得來。是故,氣歸精。緊接著,精是如何產生的呢?精,當然是父母所化生。男子化育精子,女子化育卵子,所以,精歸化。

 

“精食氣,形食味,化生精,氣生形。”

 

這是反過來說,倒過來說的,若一個人沒氣了,沒有活力了,就是死了的肉體,他如何能產生精呢?根本不可能。人老了,活力不足了,氣不攆了,也無法產生精,所以說呀,這精是要靠氣來汲養的,故精食氣。氣當然要依附著一個生命體了,要有肉體方才氣存,這都是相互聯係的,一個肉體沒有氣,是屍體;有氣,沒有肉體依附,那是遊魂。而形的產生,當然需要吃五穀雜糧,骨肉果菜了,有誰見過不吃飲食物的生命?凡生命,都要吃東西的,是故形食味也。人長膘長高,都是吃飯菜的,飯菜就是味。形食味。有了氣,有了肉體,這個人就形成了,不斷長大,到了一定年紀,男子就能生精,女子就能生卵子,是男子女子生命休征變化而得來,是故化生精也。剛才經過分析,我們知道,人的肉體,即形,是要靠吃飯菜,味,來生長發育的。那麽肉體是怎麽產生的呢?放大了說,一切有形之物,是如何產生的呢?濁氣下沉為地,霧散去了,霜化開了,落下來一些有形的塵漬,這些塵漬就是形,那這些所謂“形”的產生母體就是霧霜,而霧霜產生本源於氣也,是故氣生形。我們了解了這些,在中醫學上有何意義,也就是說有何作用呢?下邊,就是談其在中醫學上的作用。

 

“味傷形,氣傷精,精化為氣,氣傷於味。”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已經知道,“形食味”,中醫講一個陰陽平衡,形食味,並不是說,一個勁兒吃“味”就好,反過來,吃得東西多了,膏梁厚味,也會傷形的。這就是一個平衡原理。中醫認為病,皆是不平衡所致。若一切都是平平衡衡的,那就五髒通泰,人即安和了。精為化生,要化必有氣,若一個生命體無氣了,是根本不可能有精的,反過來說,精也化為氣。舉一個偏麵的例子,以窺全貌吧,比如說,人的精神恍惚了,就不可能控製自己的喜怒哀樂之氣了,進一步,人的精神沒有了,精神散逸,這個人就沒有氣,死掉了。在故國農村,常聽一句話叫“順氣飯好吃”,意即隻要氣順了,吃嘛嘛香的;常進酒場的人,也會說:“哥倆好,杯中幹”,意即哥倆感情好,酒就會喝得多。一個人正在吃飯,假如桌上太太一個勁嘮叨他,那他脾氣好些的,飯也不會吃得香甜,脾氣壞了的,肯定是碗一推,筷子一扔,眼一瞪,衝老婆就吼:“有完沒完啊,還叫人吃飯不?!”這飯哪怕是再香,也吃不下去了,這就叫氣傷於味。另一方麵,那怕脾氣再好,一行人高高興興去餐館吃飯,飯菜端上來了,味道做得差,假如還有腐餿的味道,那麽再好的脾氣,再好的氣氛也要被破壞了。這,就叫氣傷於味。大人教孩子,“吃飯時,少說話”,這道理都源於氣傷於味。

 

2017/1/9,磨硯齋。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