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canhe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走馬觀花馬來西亞(6)-別了,豐富多彩的馬來西亞

(2025-09-26 15:11:55) 下一個

走馬觀花馬來西亞(6)-別了,豐富多彩的馬來西亞

 (2014-11-21 )

短短兩天不到,即使走馬觀花我也感受到了馬來西亞的美麗,豐富多彩。馬來西亞的街景常常給你跨越時代,跨越東西文化的感覺。

在馬六甲去三寶廟的路上,7-11便利商店





在靠近三寶廟的地方看到了導遊介紹的峇峇娘惹餐館

峇峇娘惹是馬來人對娶(嫁)馬來當地人的華人後裔的稱呼;男的叫峇峇(baba)女的叫娘惹。峇峇娘惹稱呼的產生始於明朝(跟鄭和下西洋和海上絲綢有關),開始有華人遷移至南洋,大多來自福建一帶。

峇峇娘惹在大馬是個特殊的群體,有他們特殊的文化:他們有自己的語言---中文與馬來語的混合;自己的服飾---男的大多是襯衫和紗籠搭配,年輕女的穿可巴雅(一種以刺繡為裝飾,絲綢,棉布,半透明尼龍或聚酯等為麵料的衣服)與紗籠做搭配、而年老的則穿較寬鬆的長衣,自己的食物---華人的食材佐以馬來人調料的混搭菜肴,峇峇娘惹餐館就是其飲食文化的代表;自己的住宅特色---老房子通常有雕花木窗,彩色瓷磚,寬闊走廊。峇峇娘惹許多人都不懂中文,但他們秉承中華傳統美德,注重孝道,尊卑有序且代代相傳;馬來的華人也經常把不會說中文的華裔後代叫作峇峇娘惹,鄙視他們的“數典忘祖”,我不太喜歡給峇峇娘惹貼這樣的標簽。

馬來西亞的峇峇娘惹文化讓我想起美國的新生代華人ABC,所謂的香蕉人。

相比之下,兩者雖然都是海外華人移民的後代,ABC華人產生的時代比較晚,隻近半個世紀的事,峇峇娘惹則已經有六百年之久的曆史;ABC華人向西方文化靠攏多,同化快,看似中國味淡薄但並非數典忘祖,許多ABC在成年後學習中文,到中國旅遊,尋根,彌補自己童年中國元素的缺失,表明他們骨子裏華人的血脈還在流淌;他們還在中西文化的夾縫中摸索尋找自己的身份認同,如果他們能中西兼收並蓄,他們的路會走得更穩更有自由開放創新的精神;峇峇娘惹則把華人傳統血脈與馬來風土人情巧妙結合,在漫長的歲月長河中沉澱,紮根,有了自己鮮明而獨特的群體特質,長成了獨具風姿的南洋之花。

在海外生活的華人,最好的文化認同,我認為不是全盤同化,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博采眾長,走出屬於自己的文化之路。

我們在檳城China Town用餐

街口拐角處的中餐館open廚房很有規模

我們用餐的餐廳"珍妮花私房小廚“

大概是肚子餓了,餐廳裏的照片一張也沒拍好。這麵包雞(我杜撰的名字)是這家餐館的特色菜,老板娘很友善

餐館對麵的水果攤,掛滿了馬來西亞特色水果榴蓮。榴蓮是個有人愛死---因為它香甜可口;有人則怕死,因為它經久不散的刺鼻氣味。

同團的一對上海夫婦很喜歡榴蓮,買了奶白色的還買了黑色的,說黑的比白的好吃,吃了還帶回,極力推薦我們也嚐一嚐。我被榴蓮“臭名遠揚”唬住,禮貌性地嚐了一小塊奶白色的。

回到車上時,導遊小強說的第一件事就是,你們中很多人吃了榴蓮,榴蓮味道很不錯,很好吃,可是請你們不要在車上放P,因為它味重,經久不散,一個月都去除不了的。哈哈!好苛刻的要求啊。

馬來西亞特色水果榴蓮

在中餐館附近看到了這塗著紫色的房子,很別致很少見,我好奇問小強,他說不同的顏色表示屋主不同的信仰,因為馬來西亞是個多民族多宗教的國度。他說了紫色代表什麽,可是我忘了。這次重讀,很想把這個謎解開,於是又請教AI老師,得到的答案與小強的不同。

AI老師說,馬來西亞的住房外牆塗色跟宗教信仰沒多大關係(可是小強是馬來華人哦!)是一種傳統,一種美學考量,馬來西亞熱帶陽光下,明亮色彩顯得活潑,這與馬來人穿戴喜鮮命亮麗呼應;在不同的地區有些顏色是家庭身份和財富社會地位的顯示;近年來旅遊業興旺,“彩色房子”街區更容易吸引遊客;

紫色通常被認為是高貴,神秘和優雅,峇峇娘惹家庭會選擇紫色,顯示他們獨特的品味。我們在檳城中國城,這有點意思。


 

穿校服的馬來西亞學生



shopping mall的品牌logo感覺跟美國差不多

下麵的照片都是路經,在車上抓怕的,都不知道是什麽?









在車上抓拍到的城市落日 shell加油站


到處可見的參天大樹



好大一家客家飯店

建築物上雙塔的影子



新的住宅區?

在去機場的路上遇到摩托車流。導遊說這是到新加坡去上班的打工族,他們每天早去晚歸


回味著在馬來西亞的所見所聞,馬來西亞依山傍水,地大物博,得天獨厚的自然資源,悠久厚重的曆史,多樣化的族係,宗教,古今交融,東西結合的多元文化,豐富多彩的旅遊資源,獨特的民情風俗。。。。馬來西亞是一幅多元文化與自然風光交相輝映的畫卷,在熱帶陽光下散發著獨特的和諧之美。

馬來西亞怎麽著感覺都比彈丸之地的新加坡有發展餘地,有工作機會,怎麽會有這麽多的馬來人不惜跨國,不懼寄人籬下地到新加坡去打拚呢?

俗話說“人往高處走”馬來西亞人到新加坡通勤工作一定是他們能獲得更好的生活品質的更智慧的選擇。

別了!美麗,豐富多彩的馬來西亞。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canhe 回複 悄悄話 漏寫了一句取長補短。等可以編輯的時候加進去。
在海外生活的華人,最好的文化認同,我認為不是全盤同化,也不是固步自封,而是博采眾長,取長補短,走出屬於自己的文化之路。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