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路》第119章 家鄉親人
作者:葉蔓菁
村長看著小河裏新鋪上的墊腳石,把後腰上掛著的煙杆子取下來,從煙袋裏掏出一點煙絲,塞到煙鍋裏,再從衣服口袋裏取出火柴,點燃了,慢慢地吸著。
搬運石頭的這夥年輕人都走到小河旁的那塊大石頭上,三三兩兩地坐到那裏,歇息歇息。這塊大石頭有半個房子那麽大,露出地麵的部分就有一人高。石蘭小時候常常和兩個哥哥來這裏釣魚。那時候他們總是先到家旁的毛竹林裏,用小刀割下三根竹枝,一人拿一根,修光了,當作釣魚竿,紮上尼龍繩和魚鉤。然後到菜地裏挖些蚯蚓,把蚯蚓放到缺了口的青花八角碗裏,再裝些泥巴到碗裏,不讓蚯蚓跑掉。他們拿著釣魚竿、裝蚯蚓的碗和裝魚用的小臉盆,走過田野來這裏釣魚。那時候小溪很深,小魚很多,每次都能釣到七八條手指大小的小魚兒,把小魚放臉盆裏捧回家去。
看著如今翻著黃泥漿的溪水,最深的地方也就隻有膝蓋深,魚兒的影子早就沒了,石蘭和村長說:“村長,怎麽現在小河的水這麽淺了?我小時候河水很深的,聽說都能把牛淹死呢。”
石蘭這麽一說,拉開了村長和這幫年輕人的話匣子。有人嘴快,搶在村長之前先說了:“就是就是,以前小河裏那麽多石頭,河床和河岸都是磚頭大小的鵝卵石,怎麽現在都沒有了呢?全是黃泥漿。”
村長吐了一口煙,歎了一口氣,說:“別說你們小時候,我小時候這條小河就和你們小時候看見的不一樣。我像你們這麽大的時候,要吃魚,拿著放牛用的竹鞭到河裏甩幾下,就能有巴掌大的魚跳到岸上,要吃魚撿去就是了,哪裏用得著釣魚啊。”
金石說:“是的是的,我婆太以前總是說,我們村為什麽窮,就是因為這條河兒。她說河裏魚太多,家家戶戶三天兩頭地把魚拿回家去,用花生油煎著吃,家裏的花生油都用來煎魚煎光啦,就沒有多餘的花生油拿到縣城賣,所以就沒有收入,就窮。”
“有魚吃總比把錢拿著爽。”
“有錢更好。有錢買什麽不行啊。”
他們爭論了起來。
村長說:“你們不知,以前窮啊,那時候稻田的產量很低的,以前一串稻穗上長的穀子粒數不到現在的三分之一,田裏的禾苗也是稀稀落落的,有時候遇到天大旱,或者什麽其他天災,一粒收成都沒有。碰到那樣,就隻有哭的份了。要是平時有點花生油拿去賣,有個積蓄,碰到收成不好的年份,就不怕。你阿婆說的是道理的。”
“為什麽現在產量比以前高了?”
“解放後,農科所研究了新的水稻品種,又推廣科學種田,產量就增高的。”
“原來這樣。”
……
大家你一句我一句,和村長聊得正起勁。
“聽說陳二這兩天結婚了?” 有人問。
“是啊。明天親戚就開始來,後天接新娘呢。” 大家搶著搭話。
“大學生娶老婆就是容易,聽說娶的還是大城市的姑娘呢。”
“那是,人家大學生找的老婆,肯定要差不多上下,才配得上。”
“大學生又怎麽了?我們附近幾個村出了那麽多個大學生,一個個讀書出來,都在城市裏打工,跟村裏一點關係都沒有。讀書有個屁用。”
“就是,人家賺了錢,在城裏買房子,也不會回村裏建房子,村裏還指望他們能有點進貢啊?就是,讀書有個屁用。人家西田村的大水哥沒讀什麽書,照樣賺大錢,賺了錢拿回村裏建個樓房,多威風,還自己花錢把他們村的大平地重新用水泥做過呢。”
“就是,就是。”
大家議論得熱鬧,村長坐在大石頭上仔細地聽著,聽到這,把煙鍋裏的煙敲掉,說:“你們識過番薯。” 說一個人“識過番薯”就是說,你這個人的見識比紅薯多一點,很愚蠢。
村長說:“讀書就是好,他們對村裏還沒有進貢,那是他們還年輕,還在闖世界。人家讀書了,就懂得道理,以後子子孫孫們就是有文化的人,就不會是一個個番薯長著對耳。”
“哈哈……”大家都被村長的話逗笑了,又有人說:“我是長著耳朵的番薯,但是能賺錢就行。出去打工這兩年,也能回來修修我家的那所茅寮了,哈哈,番薯就番薯了。”
石蘭因為搬石頭出汗,把頭發都紮起來,大哥在旁邊看著,突然發現石蘭額頭上有一個新傷疤,急著問:“大妹,你額頭上怎麽啦?”
“沒事,回來的時候在班車上碰到一個地方,就這樣的。” 她早就準備了這個借口,預防萬一家裏人問。
休息了一會兒,大家都和村長一起往村裏走,各自回家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