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篇小說:《路》第26章 家庭背景
(2014-04-27 17:40:59)
下一個
長篇小說:《路》第26章 家庭背景
作者:葉蔓菁
在醫院住了一段時間,村裏的人又幫著抬回家,治療了七、八個月,總算治好,但腿瘸了,走路隻能用拐杖,至少要一根,兩根更好。
經過這麽一遭,石蘭家僅有的幾百塊錢早沒了,其餘醫療費都是阿伯阿娘(伯父伯母)、遠近親戚和村裏人湊的。
那年正準備收早稻,來石蘭家幫忙幹農活的姑姑就和阿伯商量,讓這女孩子出去打工吧,也能給這個貧困潦倒的家找來幾塊錢,家裏的農活就讓阿伯的兩個兒子包了,反正一家也就隻有一畝多地,多一畝,兩個哥哥也能幹得了,另外姑姑有空也來幫幫。就這樣,石蘭就出來打工的。
自從出來打工,阿伯阿娘一家就開始和石蘭的爸爸和弟弟一起吃,以前是分家了的,現在境況如此,隻能相互攙扶幫助著過日子了。
好在弟弟讀書成績很好,要是弟弟將來能讀大學,學醫,爺爺的心願也能實現。
想到這,她不由得歎了口氣,發現在旁邊鍛煉的兩個婆婆都在關心地望著她。她知道,老人家都愛瞎操心,於是她對她們露出個笑容。
其中一個婆婆用不知道是哪裏的方言問:“阿姐沒上班啊?“ 一個又問:“你找工作啊?”雖然她們講的是口音很重的方言,石蘭還是聽明白了。
她趕緊和她們講:她有工作的,今天休息,然後告訴她們,她要走了。
老婆婆們說:“我們住附近的,你有空來這裏耍啊。”她對她們露出個笑臉,走了。
走了幾分鍾,她發現怎麽往回走了呢,因為又看到那家門口有香爐的工廠了。她趕緊轉身,她要到鎮上的新華書店看看,看看有什麽書,有什麽值得學的東西。她覺得,一定要有個技能,將來才能生存,否則靠打這份普通的工,養得了自己?養得了父親?能夠送弟弟上大學?將來自己總是要嫁人的,生的孩子又怎麽養?這幾百塊一個月,如何是好?如果,如果是小燕和陳二,一個月能賺兩三千元,就可以養得了家。
在去書店的路上她一直在想。實際上,她家並不是從來就這樣貧困潦倒的,她家曾經是很興旺的大戶,還是讀書人家。
記得小時候,70年代末80年代初,村裏來了演牛娘戲的戲班,在村裏曬穀子的大平地紮起舞台,一個個演員裝扮表演,演唱著流傳了上千年的地方戲劇。連演三晚,有一晚演的是《高文舉》,當演到高文舉上京應試中狀元,村裏的十三公捋著花白的胡子,點著頭對石蘭說:“個隻高文舉一理豆是你公太年輕時的模樣。”那是老家方言,也就是說,戲台上的高文舉和石蘭父親的爺爺像極了。
後來,石蘭纏著爺爺奶奶問,公太當年是什麽樣子的。爺爺就說:公太讀過書,上過學,吟詩作對不在話下,說話明理,做事斯文,舊時讀書人都是那個樣子。奶奶也說,有一年,公太的同窗來村裏拜訪,走的時侯,公太一直送到村外的大河口,作揖道別,和戲裏演的一樣。
父親還講過,解放前附近的兩個田峒的稻田都是他們家的,縣城旁大鼎山下河岸一帶的稻田也是他們家的,大鼎山西側的木山也是,本來北麵的那片杉林也是,因爺爺的兄弟在解放前碰到了一單官司,需要錢應急才賣掉,否則半個大鼎山都是他們家的林地。另外,在縣城老街道,還有一個酒坊,那是祖爺爺就已經開辦的作坊,除了釀高度酒賣,還賣泡造的藥酒、蛇酒、虎骨酒,那些酒在治療風濕骨痛、跌打損傷方麵遠近聞名。到了解放後土改,爺爺是擁護解放、擁護土改的地主,所以帶頭把全部田地、木山、酒坊,連同幾百隻雞和十幾頭牛一起充公,村裏的窮人個個分到田地和物品,個個喜氣洋洋。酒坊給政府接管,成為國營單位,就是現在縣裏的酒廠,到前幾年還一直在辦,可惜到九零年初倒閉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