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三不主義”趣談,見刊《中國報》2019年8月22日C11版

(2021-06-20 07:06:34) 下一個

“三不主義”趣談

 

三是一個吉利的數字。中國古代《道德經》就說過:“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萬物在“三”這種狀態中產生,由三位一體而決定。此外,禮佛要燒三炷香,致敬需要三鞠躬,有情人喜歡用三生三世來表達希望長久在一起的美好願景,諸如此類,都說明“三”確實不簡單。

政治鬥爭也離不開“三”,當然也包括“三不”。各種“三不主義”的曆史與現實,值得回顧與檢視。

首先是香港的“三不主義”扭轉乾坤。近兩個月來,香港的局勢動蕩不安,可謂親痛仇快。不過,近日中央政府傳出了“三不主義”,為打破香港的僵局定了調。所謂“三不主義”,就是“不要將香港內部矛盾蔓延成香港與大陸的矛盾,不要將香港內部矛盾升級為香港與中央的矛盾,不要將香港內部矛盾升級為國際矛盾”。

也就是說,香港的問題,是你這個地方的內部矛盾。解鈴還得係鈴人,內部矛盾之解決,還得香港政府與反對派,盡快坐到談判桌上來,不要指望外力出兵或者英美幫襯。接到這個指示後,態度一貫強硬的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8月20日立刻表態,會馬上展開工作,構建一個對話平台,希望大家用互相諒解、尊重的態度,為香港尋找出路。看得出“三不主義”促使林太“急轉彎”,也將化解她的管治危機,至少她很可能不必因此而下台。和平共處來得有些晚,但終究還是回到了香港。

其次是台灣的“三不主義”版本多樣。第一個版本是“先總統蔣公”實行的與中國大陸“不通航,不通商,不通郵”政策。1949年中國內戰結束,共產黨政府控製大陸地區,國民黨政權遷往台灣並維持“中華民國”,海峽兩岸一直處於對峙的特殊分治狀態。這個“三不通主義”,讓台海兩岸不同意識形態的中國人,吃盡了分離的苦頭。

第二個版本是“蔣故總統”經國先生對中國大陸“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三不主義。1979年,美國與中國正式建立外交關係。台灣被美國拋棄後,不得不采取不接觸、不談判、不妥協的對策,應運兩岸局勢的發展。不過,隨著蔣家王朝在台灣的式微,“三不主義”也走了樣。

第三個版本是馬英九上台後,奉行“不統,不獨,不武”的新三不主義。不統就是不與中國大陸統一,不獨就是不從中國版圖中獨立出去,不武就是不與中國大陸武力對抗。時移世易,現在的台灣,各種版本的“三不主義”暗潮洶湧,三民主義風光不再。

最後說回大馬,最近也有個“三不主義”,讓民眾尤其是華社,意緒稍稍得到平複與安撫。“爪夷納課”引起民怨沸騰,張念群趕緊告訴公眾3個重點,可謂“三不”主意:不強製學習,家教協會能決定是否進行教學;不進行考試;不再是爪夷書法(Khat),而是認識爪夷文(Tulisan Jawi)。雖然此“三不”主意也招致批評,但是,總算讓人們看到執政集團的讓步。這個讓步,其實是民主政治的進步。

見刊《中國報》2019年8月22日C11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