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話說,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意思是說,春天隻要播下一粒種子,秋天就可收獲很多糧食。也比喻年初有付出,年尾就會有收成。
2023年剛剛開始,我們要種下怎樣的一粒粟,才能在將來有令人滿意的收獲呢?這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我們要種下“批評”這一粒粟。我們支持一個團結的政府,但並不意味反對善意的批評。一個健康的社會不能隻有一種聲音,若批評不被允許,則讚美也無意義。古羅馬政治家西塞羅(Cicero)認為:我們從不反對批評,甚至衷心歡迎批評,因為即使在希臘哲學最繁榮的日子裏,如果沒有反對者和不同意見,哲學就不能保持活力,希臘哲學也絕不能取得如此崇高的榮譽。中國元首習近平,最近在2023年元旦賀詞中,也表示“中國這麽大,不同人會有不同訴求,對同一件事也會有不同看法,這很正常,要通過溝通協商凝聚共識。”言下之意很明白,中國將允許有批評的聲音甚至不同政見存在。
不過,惡意的批評則需要加以譴責。例如,前首相敦馬哈迪再次挑釁族群關係,說什麽我國誰誰富可敵國,過半國土已被誰誰掌握。麵對這種惡意批評甚至是造謠,當然不能聽之任之。民政黨全國署理主席胡棟強等政治精英,對老馬的大放厥詞表示遺憾及譴責,也是意料之中、理所應當的。
此外,我們要種下“教育”這一粒粟。百年大計,教育為本,何況一年之計呢?目前我國義務教育基本普及,問題不大。但是高等教育仍然滿足不了適齡人士的需要,希望新政府的教育行政主管部門,高度重視國民高等教育的普惠化,千方百計創造條件,讓更多國內外學生,能在我國接受可負擔的高等教育。
中國的高等教育也不發達,但是他們對於貧困人口、清寒學子上大學,有專門的扶持政策。該國2004年就開始推行“一村一名大學生計劃”,就是保證每一個農村村子裏(十幾戶到幾十戶人家),至少有一人可以享受高等教育。通俗地說,至少保證每一個農村,有一個大學生。讓高等教育的血液,流進最貧窮農村社會的“神經末梢”,體現教育的均衡性與無遠弗屆。
當然,我國政府對高等教育曆來還是比較重視的。想當年,拉曼大學奠基時,政府首相也出席了奠基禮。不久前國家元首蘇丹阿都拉陛下,親自出席了拉曼理工大學的推介禮,為這所新近晉升等次的高等學府,送去祝福,體現了國家元首對教育這一粒粟的栽培之情。馬華總會長拿督斯裏魏家祥趁勢喊話,希望政府繼續為拉曼理工大學提供“一元對一元”撥款,以便支持該校所提供的低成本教育。但願這樣的呐喊,團結政府能夠聽得見、聽得進,有所反饋、有所嘉勉。
大馬的“春種一粒粟”品種還有很多:改革、經濟、反貪、民生、州選……可謂粒粒皆辛苦。隻要政府有“春耕”意識,及時播種,不奪農時,不違農時,不誤農時,相信五穀豐登的日子一定不遠。(張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