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見刊馬來西亞《南洋商報》2016-05-22第A10版
5月20日,台灣新任領導人蔡英文在就職演講中說:“我們要和其他國家共享資源、人才與市場,擴大經濟規模,讓資源有效利用。‘新南向政策’就是基於這樣的精神。我們會在科技、文化與經貿等各層麵,和區域成員廣泛交流合作,尤其是增進與東協、印度的多元關係。”
此處,“尤其是增進與東協、印度的多元關係”的表述,尤為引人注目。筆者認為,台灣向東協強國大馬伸出更多橄欖枝,機會增加,但是蛋糕不會很大。
機會增加
政策層麵上觀察,機會應能水漲船高。眾所周知,1990年代台灣啟動“南向政策”,推動經濟投資往東南亞轉移。但是1997年亞洲金融風暴後,這一政策的執行被大打折扣。2010年代後,隨著中國大陸勞動力資本及經營成本上漲,台商又逐漸增大對東協國家的投資,南向政策再度受寵。2015年9月,蔡英文在外交使節酒會上表示,她執政後將采取“新南向政策”。在她的就職演講中,“新南向政策”有了清楚表達———麵向東協與印度。大馬作為東協重要成員,理應成為這一新政策的受惠國。
此外,台馬之間簽訂的“投資促進及保護協定”、“避免所得雙重課稅及防杜逃稅協定”作為政策配套,仍繼續有效,推動台馬經貿往來再創新高。
實務層麵上觀察,機會增多也初現端倪。5月16日,駐馬來西亞台北經濟文化辦事處負責人章計平,在出席“東南亞強力拓銷團”及“工業產品東協拓銷團”貿易洽談會時表示,台灣與馬來西亞雙邊經貿關係十分密切,雙邊互動也相當頻繁,馬來西亞為台灣在東南亞主要投資國家,台商多達1,750多家。可以預見,在不久的將來,台灣以電子電機、五金建材、消費性產品(美妝及食品)為主的產業,必定會借馬來西亞降稅商機,向大馬提供更多機會。
旅遊業也是機會所在。據大馬觀光部統計,2015年台灣赴我國旅客數為28萬多人次,台灣是大馬第12大旅客來源國。隨著“新南向政策”靴子落地,相信會有更多台灣遊客“南向”大馬,為我國旅業市場提供增量。
相比東協其他成員國與印度,大馬吸引台商優勢明顯。我國基礎建設良好、投資法令完善、社會穩定,加上華語普遍通行,又有台僑學校供台商子弟就讀,確能吸引台商投資,承接台灣產業轉移的機會更易獲得。
蛋糕不大
凡事不能高興得太早。對於蔡英文所提的“新南向政策”,2015年10月,國民黨立委丁守中在質詢經濟部長時,暗指這個政策是“昧於整個國際情勢,流沙築塔,隻是一個空話”。至於是否真的是放空炮,還有待觀察。
也有專家指出,台灣融情東南亞,還會碰到“紅色供應鏈”阻隔。中國大陸對東南亞經營比台灣更深,最近又有一帶一路帶來想象空間,台灣投資進入東協國家要超過中國大陸,還有困難。這些都為“新南向政策”大刀闊斧地推進、大馬跟著收益蒙上陰影。就算不與中國做量的比較,在國際政治“潛規則”壓抑下,台灣經濟“走出去戰略”也受製於人。
事實上,台灣經濟體量並不太大,GDP國內生產毛額(國內生產總值)排名尚不靠前。蔡英文在就職演說中也坦承:“我們的能源與資源十分有限,我們的經濟缺乏動能,舊的代工模式已麵臨瓶頸,整個國家極需要新的經濟發展模式。”
造血功能如果減弱,對外輸血功能勢必也跟著弱化,對外經貿“閃轉騰挪”迎接變局的空間也相對有限。此外,“增進與東協、印度的多元關係”也可以理解為“一對多”的平衡關係,僧多粥少,平分秋色,馬來西亞隻是東協一國,能分到的蛋糕也大不到哪裏去。
不過,既然台灣新政權要銳意改革,放手一搏,加上“新南向政策”已經箭在弦上,呈現把薪助火態勢,其勢能轉化為動能,帶來的效益、機會也不會是畫餅充饑。何況,除了經濟機會以外,“新南向政策”承載著的國際間文化、科技、教育等多元機會,應能惠及包括大馬在內的周邊地區。這一點,毋庸置疑,值得期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