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ssoc. Prof. Dr. John Even

知華友華的《中國報》專欄文章
個人資料
正文

愛在右,同情在左,見刊《中國報》2018年10月25日C11版

(2018-11-01 04:17:31) 下一個

話說9月22日~23日,中國冰心文學館受邀參加大馬第35屆全國華人文化節,並舉辦關於冰心女士的專題展覽及專題講座。其中,專題展覽的主題是“有了愛就有了一切”。

在族群話題不斷被挑起與放大的今天,馬來西亞真的需要一種“愛的哲學”,以養國家之正氣,樹社會之新風,還百姓之安寧。

說起冰心女士,大馬很多讀者對她並不陌生。不少華文課本也收錄了她寫的《寄小讀者》《蒲公英》等作品。冰心本名謝婉瑩,福建省福州市長樂人,中國現代女作家,活了99歲,晚年被尊稱為“文壇祖母”。

1900年10月5日,冰心出生在福州一個基督教家庭。基督教的教義可歸納為“博愛”。保羅在《哥林多前書》中指出:“如今長存的有信、有望、有愛。這三樣,其中最大的是愛。”冰心的父親是海軍軍人,軍人的天職,就是保衛和熱愛國家。在信教家庭與軍職父親的雙重影響下,冰心從小就對博愛思想充滿向往。

大學四年,冰心的創作,以詩歌的影響最大。尤其是《繁星》、《春水》兩本詩集,讓她迅速成名。據說她的創作靈感,來源於印度詩人泰戈爾(1861~1941)的《飛鳥集》。1929年,冰心把《飛鳥集》翻譯成了中文,傳播了泰戈爾這位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大愛思想。眾所周知,在泰戈爾的一生中,“愛”是他全部思想的核心概念。

此外,1931年,冰心還最先翻譯出版了另外一位熱愛祖國、熱愛全人類的詩人的散文詩《先知》。《先知》的作者美籍黎巴嫩詩人紀伯倫(1883~1931),是阿拉伯文學的主要奠基人,愛與美是紀伯倫作品的主旋律。他在詩《朦朧中的祖國》中寫道:“整個地球都是我的祖國,全部人類都是我的鄉親。”

紀伯倫還說:“真正偉大的人,是不壓製別人、也不受壓製的人。”華人在大馬這塊土地上,不願意受人壓製與奴役,也不可能壓製與奴役別人。

獨立建國60年來,華人在更多的時候,精神上反而為主流意識形態所壓抑、所困擾,不得不麵對族群分化,這也是不爭的事實。要結束這樣的不平等,要推行族群融合政策,讓所有這塊土地上的人們,共享陽光雨露,需要執政精英的博愛與勇氣,從快擯棄以種族及宗教問題作為政策考量的陋習。

冰心說過:“愛在右,同情在左,走在生命的兩旁,隨時播種,隨時開花,將這一徑長途,點綴得香花彌漫。使穿枝拂葉的行人,踏著荊棘,不覺得痛苦;有淚可落,但不是悲涼。”愛與同情,是每個國人應有的美德,要凝聚全社會的正能量,塑造更加包容開放的新社會,需要大力弘揚這種美德。

族群之間需要博愛,國家之間也是如此。這幾天,大馬政治風雲人物安華,到訪中國。但願他的北京之行,能夠帶回中國的愛與同情,使馬中關係不覺痛苦,不是悲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