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十日,大馬的曆史掀開了新的一頁。五、十諧音“務實”,事實上,新政府上台後,應該帶領國人,捐棄前嫌,和衷共濟,從務實出發,重建國家。
務實就是講究實際,實事求是,腳踏實地,紮紮實實地建設家國。它既是一種態度,也一種精神,更是一種能力。相信新政府會有這種態度、精神與能力。
中國之所以成為超越日本僅次於美國的世界第二大經濟體,與該國40年前強勢推進“改革開放、求真務實”政策,一係相傳,密切相關,值得我們借鑒。
1978年12月,中共十一屆三中全會在北京召開,中心議題是要把全黨全國的工作重心轉移到經濟建設上來。會議做出了實行改革開放的重大決策。用通俗的話來說,從那次會議開始,中國不再搞所謂的“階級鬥爭”與政治運動,一門心思拚經濟,舉國上下奔小康,讓民眾富裕起來,讓國家的工業、農業、國防和科學技術實現“四個現代化”。
然而,說起來容易做起來難。經過“文革”十年浩劫,中國的經濟到了崩潰的邊緣。國庫空虛,要重振旗鼓,必須“殺出一條血路”。中國這個社會主義國家,果斷擯棄意識形態舊思想舊觀念,打開國門,建立經濟特區,大量引進資本主義社會的資金,俗稱“引進外資”。
第一個經濟特區深圳,從引進香港等地的資金開始,一時間成為海外商人的投資天堂,也成為改革開放的象征和榜樣。“膽子再大一點,步子再快一點”、“時間就是金錢,效率就是生命”等等這些深圳話語,如晴天霹靂在中國炸響,充滿了正能量。那時的深圳,很像大開發時期的美國西部,允許你膽大妄為,允許你跑馬圈地,隻要你能帶來經濟效益。不少中共老幹部來到深圳,看到深圳的種種“亂象”,痛心疾首:“深圳除了一麵五星紅旗以外,其他的都是資本主義了。”有些老幹部,幹脆“至今思項羽,不肯過江東”,至死不肯踏足深圳這個“資本主義城市”半步。
40年過去了,事實證明,不但深圳快速崛起為中國經濟重鎮,整個中國都在經濟特區、沿海開放城市的示範帶動下,增強了經濟實力,分享到求真務實的豐碩成果。曆史沒有假如,假如當年中國不肯大量引進外資,不借雞生蛋,很難說會有今天的財大氣粗;假如當年中國不是果斷放棄姓“社”姓“資”的爭論,還沉湎於政治鬥爭與意識形態執拗,今天的中國可能還與朝鮮差不多。
今日大馬,江山易幟,這為全體國人帶來新的希望。然而必須看到,我國的經濟總量與實力,還相對落後,國力並不雄厚,國庫並不殷實。要發展經濟、改善民生,需要強勢推進大馬版的“改革開放”。果斷停止族群政治、派係爭鋒,以及各種意識形態惡鬥,開放門戶,引進外資包括中國的資金來搞經濟建設。好風憑借力,借風使船,借水行舟。
那些對中資(也包括其他外資)不懷好意的人,無疑就像中國改革開放初期那些至死不肯去深圳看看的老幹部,曆史已經證明他們思想的落伍。我們也許無法照搬改革開放的“中國經驗”,隻是,像中國那樣從務實開始,從實際出發,聚精會神搞建設,一心一意謀發展,這比什麽都好。
見刊《中國報》2018年5月21日C11版頭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