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www.utar.edu.my/ics/index.jsp?fcatid=252&fcontentid=2643&f2ndcontentid=116603
本院中華研究中心2015年4月8日下午在金寶校區PF067室,舉辦了題為《琉琅婦的故事:霹靂州近打穀錫礦業圖像》的學術講座,這也是“華人錫礦業係列講座”的第一場講座,由拉曼大學文學院新聞係鄭文德講師主講。主持人黃文斌中心主任在開場白時指出,華人對整個馬來西亞的錫礦產業而言,有過一段不可磨滅的光榮曆史。還原到英殖民時期馬來亞的曆史脈絡裏,我們可以發現,錫礦業的發展與華人的積極參與和辛勞付出密切相關。1847年和1880年,霹靂州分別在拉律地區和近打穀發現蘊藏豐富的錫礦,吸引了大批華工移民。此後,以霹靂州錫礦業的蓬勃發展,不僅帶動了州內怡保、務邊、金寶等地的發展,也使馬來亞進入現代化的建設。研究馬來西亞華人錫礦業,既有學術價值,也有曆史與現實意義。
鄭文德講師還未開始演講前,先播放一則短片,告訴大家什麽叫“洗琉琅”,“琉琅婦”又是怎麽一回事。通過直觀生動的畫麵與鏡頭展示,同學們紛紛被這精彩的影片所吸引,對於這份陌生的職業抱著即好奇又敬佩的態度。原來,曆史文獻對於“洗琉琅”的記載並不多,而社會大眾也認為這是一種末流的行業。琉琅婦不一定都是華裔,但從事這一行的大部分是客家女性。她們用一個被稱為“琉琅”(Dulang)的凹型木盤,在水溝中淘洗錫米。在酷暑中,她們每天要站在沒膝深的水裏彎腰工作4到6個小時之久,因此在馬來西亞的錫礦開采史上便有了“琉琅婦”這個辛酸的名詞。雖然“琉琅婦”不獲重視,但她們對於馬來西亞錫礦業卻貢獻良多。其中占了全國總生產量的5%-6%,巔峰時期有3萬多人從事這個行業,帶來數以萬計的外匯。
鄭文德講師通過田野調查和口述曆史的手法,采訪到了不少健在的“琉琅婦”,盡管她們年事已高,但是對她們曾經從事過的“洗琉琅”依然記憶猶新。她們的口述,為不被重視的曆史留下了鮮活的史料。鄭文德講師還特別提醒在座同學,做口述曆史應該注意的方麵,例如:要熟悉在地的人文景觀;具備一定的專題研究能力;具備較強的親和力與語言表達能力;具備新聞傳播知識以及采訪的技巧和應變能力;懂得一定的心理學知識,及時掌握受訪者的心理變化;做一個善於聆聽的談話者;準備好適合的記錄工具等等。鄭文德講師笑著透露,在采訪的過程中,往往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獲,包括受訪者一些趣聞軼事。
最後,鄭文德講師強調,研究本地曆史必須有一定熱誠和耐性,才能有所收獲。本地曆史尤其是華人研究,尚有許多待研究的領域,是需要許多學者們去挖掘的。黃文斌主任則認為年輕一代都應該有至少一次洗琉琅的體驗,才能體會前人的辛勞,繼而珍惜目前所擁有的一切。講座的最後環節是師生交流,氣氛輕鬆愉快,賓主盡歡。同學們收獲了書本上學不到的曆史知識,還有可口的茶點,過了一個有意義的下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