夢醒的我

人的一生如戲.更如夢,夢醒時往往想把美好的永遠留下,把可怕的盡量忘卻,現在正清醒的我匆匆提筆努力記下一切,有美.有醜,都如煙雲.
正文

讀二毛的著作《媽媽的柴火灶》有感

(2015-02-07 09:33:27) 下一個

讀二毛的著作《媽媽的柴火灶》有感

作者 鬱定國
2015-02-07

二毛,原名牟真理,上世紀60年代生,重慶酉陽人。他是上世紀80年代莽漢主義詩派代表詩人之一。同時又是美食家和美食專欄作家,北京“天下鹽”餐飲管理有限公司執行董事兼總經理。

上周去圖書館,偶然在書架上發現一本書《媽媽的柴火灶》,作者就是二毛。翻閱後愛不釋手,拍案叫絕。可以說它是近幾年我讀過的書中,最有濃情、最有詩意、最有快感的一本美食食譜。但又不同於一般的食譜,它是一部充滿溫情的童年回憶錄,“五十道精選媽媽菜帶你重溫舊時的幸福”。二毛的美食文字,讀起來象詩一樣優雅、比如他寫柴火灶:“有柴火灶的年代,才有裊裊升起的炊煙,有了炊煙的天空,才有隨風飄散的詩和撲鼻的飯菜之香。”

我自幼住在上海“玫瑰別墅”,當然我的童年與這種媽媽的柴火灶無緣。但是,我的人生也有過用柴火灶的經曆:那是中學時代去七寶支援三秋,大學時代去青浦搞四清,再後就是在陝北農村行醫的十年。中學下農村時,割了一天的稻子或摘了一天的棉花,收工回來後,同學們急不可耐地蹲在老鄉家的柴火灶邊,一邊劈柴,一邊流著口水等大媽炒卷心菜的情景至今曆曆在目。那柴火灶飄出的飯香和菜香,混雜著柴禾燃燒後的煙味,至今還在我的腦海裏飄蕩。陝北農村的柴火灶往往都設置在窯洞的後麵,與炕相連。在寒冷的大冬天,走了幾十裏路,診治完病人後,老鄉會留你吃了飯再走。於是,老鄉會先讓你盤腿坐在坑頭等,不一會,從柴火灶就傳出了油潑辣子的誘人香味。當你捧著一碗餄餎(一種蕎麥麵做的食物),正狼吞虎咽往肚裏送時,你會感覺到屁股下暖烘烘的。此時,你會覺得陝北的柴火灶如同媽媽的懷抱般那樣溫暖,那樣神奇!

讀《媽媽的柴火灶》時書中美食會引起我食欲的衝動,那種衝動猶如性慾,血脈膨脹、慾罷不能。我會因為二毛傳授的一道食譜,立刻開車去超市,買了食材,又匆忙趕回家,奔進廚房就動手烹煮。不一會,二毛媽媽留下的美味菜肴就呈現在我餐桌上了。

“熗炒綠豆芽”:起油鍋(菜油三分之二,豬油三分之一)七成油熱時,將幹辣椒炸至,下幾粒花椒炸香,迅速倒入洗淨瀝幹的綠豆芽(適量薑片、蒜片同時下鍋)下鍋翻炒,加鹽、醋、醪糟汁(比加料酒和糖更醇厚)快炒至斷生起鍋。可惜我無法買到豬油,隻能在二毛傳授的菜譜中“偷工減料”,隻用菜油3勺。二毛在書中寫道:“鮮脆生生的鹹、酸、辣、下頭一碗米飯、盤中剩下的酸辣香汁拌第二碗米飯。”對我這樣一個糖尿病患者,隻能望而卻步,硬生生地把饞蟲往肚裏壓下去。

“老媽蹄花”:將整治好的豬蹄,清水泡脹的雪豆(大白豆)放入鍋內,摻入清水置旺火上燒沸,打去浮沫。放入拍破的薑塊、料酒、醋少許,中火燉至蹄花和雪豆軟糯且形整不爛時,調入精鹽少許、雞精、味精,舀入湯碗中,隨配用香辣醬、味精和蔥花調成的味碟上桌。我用的大白豆是這裏超市賣的lima bean,中文稱青豆、利馬豆、賴馬豆或洋扁豆。對降低血糖有幫助,所以“老媽蹄花”將成為我編寫的糖尿病病人食譜之首選。盛盤後撒上油炸過的辣椒和蔥花,猶如花枝招展。

看著令人流口水的美食,合上《媽媽的柴火灶》,我真想立馬買張直飛北京的機票去見二毛師傅,見麵就說:“你太有才了!”


                                                       熗炒綠豆芽


                                                        老媽蹄花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漏網右派 回複 悄悄話 我原來也住在玫瑰別墅,我們是鄰居吧!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