瘋狂足球:世界盃的金錢遊戲
世界盃這場全球矚目的賽事,對於主辦國來說就是一場金錢遊戲。雖然成本昂貴,進賬也十分可觀。這筆賬如何算,是大發其財還是血本無歸,個中滋味,隻有主辦方自己最清楚。
世界盃是全球最多人看的運動項目,從商業角度來看,也是一項最講錢的運動。首先,足球員平均薪金比任何其他運動員要多,是的,比美式足球或NBA的球員還要多,因為足球員的薪金比較平均,像貝克漢姆已經接近退休狀態還年賺上億美元的,畢竟是少數。就以今年阿根廷國家隊為例,光梅西一個人的年薪就是2000萬美元。另一個中場球員大衛•席爾瓦(David Silva),英超球隊曼城用了3000萬鎊才把他簽過來。球隊,就是用錢堆砌出來的。這一點,沒有人比廣州恒大的球迷更清楚。
說起來或許你不相信,上世紀80年代,商業機構贊助世界盃比賽項目,其實不太熱衷,直到1994年美國主辦世界盃後,可口可樂、麥當勞以及阿迪達斯才認真看待這個全球最受歡迎的運動盛會。
第一次有商業機構贊助世界盃決賽的,是1982年西班牙主辦的那一屆,一共有九個贊助商花了1900萬美元利用這個盛會來推廣產品。這個價錢,在今天連半個贊助資格也沒有。
美國人生意頭腦特靈光,為期一個月的決賽賽事,就為主辦城市洛杉磯各行各業帶來6.23億美元的進賬,其他協辦城市舊金山和紐約以及波士頓則一共創造了14.5億美元的經濟效益。
當然,主辦世界盃並非是無本生意。有估計指出,美國為了承辦這項不是美國人所熟悉的運動比賽,一共花了超過90億美元。這樣看來,世界盃豈非是賠本生意?
但除了簡單的收入扣除成本的算法之外,世界盃還帶來其他非直接及後續的經濟效益,例如美國為了爭取主辦權,必須要擁有一個全國性的聯賽聯盟。而在世界盃之後,這個已具基本架構的聯盟,在1996年就發展成為美國足球大聯盟製度,之後為國家創造了一個經濟的嶄新環節,為未來連串運動場館的硬體興建、球隊的商業贊助、門票以及球衣的銷售等,創造了前所未有的經濟活動空間。要知道,歐洲式的足球在此之前,被美國人視為次等運動,其受歡迎的程度遠遠落後於美式足球以及籃球,更不要說與「國球」棒球相提並論了。但到了今天,幾乎每一家運動器材店都有足球的球鞋出售,更不要說貝克漢姆已是美國人家傳戶曉的球星。
日韓聯手 名利雙收
2002年日本與南韓共同主辦世界盃,除了是亞洲首次主辦這項比賽,更是首次有兩個國家共同主辦,此外,也是首次有四隊之多的亞洲球隊打入決賽。而對中國人而言,更是中國國足首次打進決賽。這四個「首次」,注定日韓世界盃成為一次歷史性的盛會。
為了確保賽事順利舉行,國際足協向日本和南韓各自提供1.1億美元的賽前建設支援,主辦國並且可以全數進賬門票的收入。美國有線電視新聞網(CNN)在世界盃開幕前三個月引述國際足協門票銷售委員赫爾姆斯(Ged Holmes)的話,稱來自中國的門票訂購,情況之熱烈令人驚愕,他認為這可能與中國首次可以打進世盃決賽有關。美國《福布斯》雜誌則報道,中國大陸一共有180萬人透過各式各樣的渠道訂購門票,盡管這個數字未獲得官方的證實。
由於這是國際足協首次將門票放在互聯網上發售,無需經過旅行社的中間處理,64場賽事的300萬張門票很快售罄,光是票房進賬就達到天文數字的12億美元。
日韓主辦這次決賽的成本也是令人咋舌不已。為了迎接賽事,兩個國家各自花了47億美元展開各類型的基建工程,包括更新場館以及有關的交通設施。
但如同美國的例子,舉辦此類國際性運動項目,經濟效益並非是立竿見影的,有些時候政治的收成更為可觀。日本在1964年舉辦夏季奧林匹克運動會,開亞洲先河。日本為此花了30億美元(約等於如今的225億美元),對一個二次大戰戰敗國而言,這委實不是一個小數目。但日本卻因此而奠立其電子產品強國的國際地位,三菱、索尼、鬆下等牌子得以揚長進軍世界各地市場。
南韓無疑是2002年世界盃最大的得益者。如同當年的日本,首爾政府充分利用這次運動盛會向外界宣示它是亞洲另一大電子產品王國,南韓不少品牌則利用「主場」之便,大撒金錢用作市場推廣。相反,日本當時卻正步入第三個經濟下滑週期,與正在崛起的南韓形成強烈對比。
猶記得當年首爾政府在世界盃期間打出的一句口號是「我們是世界聯網之都」(We are the wired capital of the world),它所生產的手機以及互聯網絡產品,正好攀上世界迎接互聯網時代來臨的高潮。不能否認,今天韓國商品牌子就好像當年的日本一樣,趁勢打進國際市場。
事實上,正如上文所述,中國因素也是日韓世界盃的另一賣點,因為中國觀眾的狂熱程度,是不必贅言的(編按:請看本期另文《又到足球瘋狂季》)。另據國際足協估計,透過電視觀看為期25天的賽事的人次達440億左右,更來自全球200個國家。
正因如此,15個國際著名的跨國企業以及名牌商品平均花費3500萬美元,方可奪得日韓世界盃的贊助資格。不隻如此,它們還要花費同等數目的開銷來支付產品的後續推廣和市場行銷。但不要忘記,這些機構要征服的是全球市場,包括新興的中國市場在內。
德國戰車 脫胎換骨
德國是2006年世界盃的主辦國。如果你是球迷,你應該知道這一屆世界盃為德國足球起了脫胎換骨的作用。盡管德國在半決賽中輸給意大利與冠軍擦身而過,但無可否認,在教練克林斯曼的調教下,德國足球已經不再是枯燥乏味的一支機器兵團,而是進守有據、攻擊力大增的一支球隊,快速而球技漂亮。這就好像是一輛配備德國機器、又有意大利設計的汽車。
ESPN體育的著名足球評論家沙拉肯斯(Leander Schaerlaeckens)2010年撰文認為,除了英格蘭超級足球聯賽之外,全球最有水準的聯賽,應該非德國甲組足聯莫屬。他還推測,德國聯賽有可能取代英國成為世界的新圭皋。他的理據很簡單:德國聯賽是歐洲入場觀眾最多的足球賽事,其次就是球隊平均財政狀況上,德國屬全歐最穩健的地方之一。
以目前英超聯為例,20支球隊總共負債達44.5億美元;擁有皇家馬德裏和巴塞羅那兩支班霸的西班牙聯賽,旗下20支球隊一共欠了46.5億美元的債。但德國的36支職業球隊,居然每一隊都有錢賺,或至少沒有一支賠錢。香港有線電視失去了英超聯賽的播映權之後,就立即以德國聯賽替補,足可反映德聯日形重要的國際地位。
德國足球越來越好,球隊越來越賺錢,隻是主辦世界盃為這個國家帶來眾多的好處之一。在世界盃比賽期間,德國的旅遊業錄得4億美元的進賬,其他來自零售以及球衣和其他紀念品的銷售,總共達30億美元。此外,比賽期間新增的5萬個職位,雖然大部分都是兼職工作,但也在整個經濟環節發揮了漣漪效應。 德國是個凡事都辦得非常精準的國家,賬目當然清楚分明。政府結賬一算,世界盃主辦成本是4.3億歐羅,屬於德國足球協會的稅前收入,則有1.35億歐羅,此外,德國還可盡數入賬所有賽事的門票收入。
我們並非刻意繞過1998年的世界盃不談,而是當法國主辦這次世界盃時,部分企業因為受到當時盛行的「突擊」性廣告的影響,對花費大筆金錢奪取贊助權顯得興趣缺缺。美國通用汽車、日本佳能相機和美國的巧克力士力架(Snickers)就放棄了贊助申請。所謂的突擊性廣告,就是世界盃贊助商所做的廣告,但受到個別球員贊助商的廣告「突擊」,受眾會難以分辨到底誰才是合法的贊助商。例如可口可樂奪得世界盃的贊助權,但由於球星貝克漢姆早與百事可樂簽約,兩個可樂同時做廣告,所謂的大會指定贊助商,其所佔的便宜就沒有想像中之劃算了。又例如Nike是大會指定贊助商,但它的死對頭阿迪達斯卻是巴西和美國等國家隊的贊助商,這樣一來,觀眾和球迷不給他們搞得昏頭轉向才怪。
南非主辦 大失所算
2010年南非為了主辦世界盃,總共花了30億美元,其中11億元用來建造和翻新足球場館,另外13億元用作修建公路、鐵路和空港,餘下用來更新入境關口的設備和現代化。但它究竟從世界盃賺了多少呢?南非政府的報告說它賺到的是「無形的資產」。
南非與其他國家情況最大的分別在於高昂的基本建設投資。2003年取得主辦權時對這些投資的估計過低,到了實際投產的時候,成本上漲超過1700%,說南非大失所算,已經算是客氣了。
縱觀歷屆經驗,主辦世界盃花費成本不菲,但有形以及無形的進賬卻是需要長遠計算的。巴西為了主辦本屆世界盃,官方所說的成本數字是111億美元,另外為了2016年的奧運會還將進一步投資150億美元。但這個金磚國家近年金光光環轉趨暗淡,失業的民眾視世界盃的基本建設為政府的麵子工程,甚至因此舉行了多次反政府示威。世事就是如此難料,誰能想到視足球如生命的巴西人民會反對國家主辦世界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