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endhk.hk

 

trendhk 趨勢訊/香港海事博物館和英國牛津大學博德利圖書館合作舉辦的“針路藍縷:牛津大學珍藏明代海圖及外銷瓷”特別展覽21日起在港舉行,展覽中的手抄本海道針經《順風相送》《指南正法》以及《明代東西洋航海圖》足以證明釣魚島早屬於中國。

新華社報道,據博物館的導賞員介紹,《順風相送》和《指南正法》是記載中國人航海線路及沿途山川地形的史地類書籍。《順風相送》成書於明朝中後期的16世紀晚期,據說是鄭和下西洋的水師所著,其後廣為航海商旅手抄備用,迄今僅牛津收藏的孤本存世。《順風相送》在“釣魚臺”一節記載道:“澚口好取柴水開,打水十五托”,意指港灣可供船舶停靠和補給,並標明水深。

《指南正法》則成書於明末清初的17世紀中期,書中對釣魚臺有如下描述:“打水十二托,灣頭相連,好拋舡。內灣是佔城蜂頭港。山上鳥木甚多,有礁出水,不可近……”

導賞員表示,這兩本海道針經,有助古代海員了解航行方向、水文及地形資訊,相當於現代的導航係統。

此次展覽的另一個亮點是《明代東西洋航海圖》,這幅製作於明代晚期的17世紀初期航海圖,是中國現存最早的、手工繪製的彩色航海地圖。圖上清楚匯出了當時中國帆船經常使用的6條東洋航路和12條西洋航路,凸顯了明代的海洋貿易活動和中國在世界的地位。

香港歷史博物館前館長、香港中文大學歷史係教授丁新豹接受記者採訪時表示,《明代東西洋航海圖》是描繪漁船或商船由一個點到另一個點所經過的路程,該圖的示意大致由福建出來,經過釣魚島,然後前往琉球,“應該說,我們中國人早就知道釣魚島的存在。”

丁新豹表示,來自明朝的實物證據可以說是釣魚島自古以來就是中國領土的鐵證,“這足以證明中國漁民在當時已經認識了這個島,他們去琉球都會經過這個地方,日本方麵並拿不出這樣的證據來。”

此次展覽的其它展品還包括牛津大學阿什莫爾博物館珍藏的明代外銷瓷器和本地收藏家收藏的古地圖等,展覽將持續至6月23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