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 (1)
2021 (58)
2022 (52)
2023 (51)
2024 (45)
2025 (2)
俗話說:”百善孝為先”,“孝”在中國文化中占據著重要位置,也是中華民族千年延續的傳統美德,子女等對父母及長輩的孝敬是一個家庭“家和萬事興”的基石。
譬如,養老送終就是典型的孝文化的體現,是根深蒂固,天經地義的事,而且這個看起來歸屬道德範疇的基本要求卻被名正言順地寫入了法律。
我國《婚姻法》第21條規定:“子女對父母有贍養扶助的義務。”《老年人權益保護法》第11條規定:“贍養人是指老年人的子女以及其他依法負有贍養義務的人。子女,是指婚生子女、非婚生子女、養子女和依法負有贍養義務的繼子女。其他依法負有贍養義務的人,是指老年人的孫子女、外孫子女。”
養老送終對每個人來講都是不可回避的現實問題,就像每個人不可能跨越生死一樣。很難相信一個對父母不孝不敬的人能和周圍的人真誠友好相處,對於這樣的人,人們通常會敬而遠之。林則徐說:“父母不敬,奉神無益。”“兒不嫌母醜,狗不嫌家窮”也說明孝敬父母的自然屬性。當然,家庭是社會的基本細胞,有了和睦幸福的家庭,社會才會更加和諧美好。
社會發展了,時代進步了,人們對孝敬也賦予了新的積極的意義,過去的“父母在,不遠遊,遊必有方“被“好兒女誌在四方”所涵蓋,守在父母身邊盡孝固然好,而子女們立誌成才,建功立業,何嚐不是父母“望子成龍,望女成鳳”的美好願望呢?這不也是對父母的孝敬嗎?
個人的成長都離不開父母的撫養,“養兒才知父母恩”,無論身在何處,身居何職,都應該時刻不忘對父母的盡孝,多多享受親情的溫馨,盡量避免“子欲善而親不待”的終身遺憾。
一位朋友計劃從美國專程回國和姐姐、妹妹為母親操辦祝賀她80歲大壽,他媽在電話裏風趣地說:“不要破費搞這種‘形式主義’了,你們姊妹仨平時對媽媽盡心地關照已經夠好了,我每天都像過生日一樣。”
且不說法律層麵上的孝,從另一個角度看,孝其實是一種知恩圖報的感恩,是對父母養育之恩的無私回報,是人性中那一縷必不可少的溫暖的光輝,“烏鴉反哺”,“羊羔跪乳”等都很好地詮釋了孝文化的豐富內涵。
無論是孝敬還是感恩,其歸根結蒂都是一種不求回報的愛的力量。愛是人類永恒的話題,有了愛,便有了真正意義上的孝敬和感恩。
讓我們一起擁有愛,擁有孝敬感恩的心,擁有快樂,幸福的家!
(6/5/2023 Oakvill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