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邊飄過一片祥雲,它在不經意間喚醒了盤踞在心頭的鄉愁。目送落日餘暉下悠然自得的雲彩,仿佛又回到了萬裏之外的家鄉。
華夏神州,表裏山河;物華天寶,人傑地靈。我的家鄉坐落在擁有著悠久曆史的山西省稷山縣,在那裏我度過了“牧童遙指杏花村”的童年和“十年寒窗無人問”少年時期,那裏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都深深根植在我的記憶深處。
“江南桔綠日,塞北棗紅天”。我的家鄉以其“板棗之鄉”之美譽馳名中外。稷山板棗樹的栽植距今已有上千年曆史,它的外形和口感常常使人垂涎欲滴,欲罷不能,堪稱“中華棗中之王”,是當之無愧的曆代皇室“貢品”。
從古至今,稷山縣隸屬河東郡,稷山板棗又稱河東棗,漢代時就是貢棗,亦叫安邑禦棗。 且看太史公司馬遷雲:“安邑千樹棗,燕、秦千樹栗,蜀、漢、江陵千樹橘”。司馬故裏就在河東龍門以西緊鄰的韓城,離稷山棗園隻有幾十裏,想必他老人家親臨過稷山板棗園,才將稷山板棗與燕、秦栗子,蜀、漢橘子相提並論吧。
我曾寫過一篇散文《說說家鄉的板棗》,見證了我在那裏度過的難忘時光,文中寫道:
“稷山板棗個頭不大不小,直徑和長度之比接近黃金分割。其色澤紅豔,肉厚核小,質地細密,含糖豐富,久儲不幹,一種內秀而端莊的氣質讓你在忍不住開口品嚐前先要情不自禁地多看幾眼……吃在嘴裏甜在心裏,真是甜得恰到好處。那初戀般的甜蜜感讓人回味無窮……”
“每年的中秋節前後是板棗收獲的季節。枝頭上成群結隊的熟透的棗像掛滿田間褐紅色的珍珠召喚著四麵八方的顧客。鄉親們懷著無比喜悅的心情奔向田間地頭,像照看自己的孩子一樣小心謹慎地以專業而嫻熟的手段采摘並進行分類,俗稱‘打棗’(用長長的木杆,輕輕敲打棗樹的主幹,紅透的棗就會應聲落在提前鋪就在地麵的布料上)。我在稷山縣城上中學的時候,就興高采烈地應邀到同學的家裏去’打棗’。邊’打棗’,邊盡情品嚐美味,好不愜意!那種豐收在望的情景和’打棗’時的歡聲笑語以及汗流浹背的勞動人民的高大形象至今記憶猶新,曆曆在目。”
現在稷山板棗和麻花、燒餅和雞蛋構成了稷山“四寶”享譽全國且造福於勤勞樸實的父老鄉親們,同時也牽動著眾多遊子們鄉愁中舌尖上的回憶。
前麵提到的河東郡其實就是現在的運城市,其稷山僅八十五公裏。“運城”這個名字從春秋時期的鹽氏,到漢朝時的司鹽城,到元朝的聖惠鎮、鳳凰城再到後來的鹽運之城一步步演變而來,每一步演變都傳承著中華文化的血脈和基因。
由於行政上的隸屬關係,運城包括所轄的地域自然成為了我家鄉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河東河東,黃河以東。這片熱土上人才輩出。她孕育了“桃園結義薄雲天,偃月青龍刀刃寒”的三國名將關羽;“海內存知己,天涯若比鄰”的“唐初四傑”之一王勃;“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的“唐宋八大家”之一柳宗元;“苟利社稷,死生以之”的北宋政治家司馬光以及“月在柳梢頭,人約黃昏後”的“元曲四大家”之首關漢卿等出類拔萃的才俊。
另外,中華文化厚重的曆史在運城也留下了眾多文化瑰寶,王實甫筆下的《西廂記》中“紅娘月下牽紅線,張生巧會崔鶯鶯”的愛情故事,就發生在古蒲州,也就是今天運城永濟的普救寺。金庸筆下的《神雕俠侶》中“風陵渡口初相遇,一見楊過誤終身”的風陵渡也在運城的芮城縣等不一而足。
據可靠曆史記載,運城是我們華夏文明的發祥地,堯舜禹都在此建都,最早的“中國”就在運城這塊版圖上,在中央電視台權威播放的MV歌曲《這裏最早叫中國》唱出億萬華夏兒女的心聲:
你因堯舜禹光芒閃爍,
你因中條鹽湖富民強國,
你因關公精神誠信天下,
你因西廂愛情陶醉你我。
這裏最早叫中國,
黃河母親這樣對我說,
華夏之根,文明之源,
這裏就是最早的中國……
我為家鄉的榮耀感到自豪,也為作為華夏兒女而倍感驕傲!
如果你有幸來運城觀光旅遊,一定不能錯過“欲窮千裏目,更上一層樓”的鸛雀樓,“義氣忠肝,貫日淩雲”的關帝廟;不能錯過“解梁城下解鹽池,萬寶騰光奪日輝”的鹽池,“稼穡開基處,馨香萬古祠”的稷王廟等,在這裏你會領略到穿越千年時空華夏文明的深厚底蘊。
視線越過中條山脈,讓我們重新回到汾河岸邊稷山縣這個擁有一千五百多年曆史的風水寶地。她位於三晉大地的西南部,山西省的“母親河”汾河從西而東穿行而過,宛若鑲嵌於大地上流動的銀鏈把總麵積為六百八十平方公裏的小小版圖隔成了“汾北”和“汾南”,這兩部分像一對血濃於水的孿生兄弟,日夜守望,生死相依。
稷山不但有以板棗為代表的“貢品”,還有珍貴的曆史遺跡。
民以食為天。我的家鄉稷山縣(古稱“高涼邑”),是中國農業的始祖、四千三百多年前出生的五穀之神後稷曾在這裏教民農耕,數千年農耕文明的先河從這裏開啟,是名副其實的後稷故裏,和最早的“中國”運城遙相呼應。據史料記載,後稷是黃帝的玄孫。悠久的曆史和燦爛的文化,為家鄉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產。
二零二五年元旦前夕,我帶著大學一年級的兒子回到了闊別五年的家鄉專程參觀了坐落在縣城中心鬧中取靜位置的稷王廟,以彌補四十多年前由於求學苦讀未能到此一拜的遺憾。
這座始建於六百八十年前的元至正年間,後清朝重建的廟宇,占地四千平方米,生動地記載著後稷教民稼穡的光輝事跡。這也是我國最大的紀念農業先祖的廟宇,其精心獨運的建築設計和巧奪天工的木製結構既展現了古代先賢們的聰明智慧,又表達了家鄉人對這位引以為豪的農業之神的無限敬仰和愛戴。後稷的豐功偉績恩澤萬代,家鄉稷山的曆史足跡熠熠生輝。
值得一提的是,這座廟宇的第二道門兩側對稱的青石立柱上分別刻著龍的浮雕,一條是水龍,一條是火龍,雄壯威武,栩栩如生,夏天抗旱,冬季禦寒,標誌著我們作為龍的傳人,在後稷故裏年年歲歲風調雨順,五穀豐登;世世代代安居樂業,生生不息。
在廟宇的一角,我驚喜地遇見了一棵一千五百年的棗樹“板棗王”,仿佛遇見了長命千歲的老人,其密密的微微開裂的樹皮恰如滿臉的皺紋,在藍天的映襯下,顯得格外滄桑和深沉。我凝視著她,靜靜地傾聽她無聲訴說著在板棗之鄉千年歲月中農神後稷教民稼穡的動人故事;訴說著新舊文化的衝突和傳承;訴說著朝代的更迭和時代的變遷。我站在這棵棗樹前久久不肯離去。兒子用他的手機抓拍了這個永恒的瞬間,鏡頭對準我的一刹那,我仿佛看見了四十多年前那個打棗的少年,站在棗樹的皺褶裏向我頻頻微笑。這個永恒的瞬間也載入了兒子的年輕的記憶。
一方水土養一方人。我的家鄉——以農耕為主的後稷故裏,無論是戰爭時期還是和平年代,造就和養育了一代代優秀的稷山兒女回饋社會,造福於民。
長江後浪推前浪。如今家鄉的父老鄉親們正沿著前輩的足跡繼往開來,與時俱進,和偉大的祖國同呼吸共命運,靠勤勞和智慧創造著更加輝煌燦爛的明天,祝願我的家鄉日新月異,在奔小康的大道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稷山—運城—山西—中國,我的家鄉,我的祖國—心中永遠的祝福和牽掛。
(7/11/2025 Oakville )
作者簡介:原野,本名楊海軍。畢業於西安交通大學機械工程係。著有詩集《三原色的回響》。北美最大的中文網站“文學城”熱門博主(北美原野,同微信公眾號),作品屢見於網站首頁博客精選和“詩詞欣賞”板塊置頂位。微小說《秋天的故事》《瞬間印象》《邂逅》榮登省級優質期刊《台港文學選刊》。加拿大高校文學社創辦人,現任加拿大高校文學社(Canadian Literary Association of Higher Education)社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