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清代陶瓷

(2019-09-10 13:19:27) 下一個

 


要想知道清代陶瓷鑒定,首先要了解清代時期陶瓷都有那些藝術裝飾,清炒時期的瓷器藝術紋飾、內容、手法最為多樣,且因各朝背景、崇尚不同而各有特點。康熙朝以山水花鳥、人物故事,長篇銘文等最具特色,其中刀、馬、人、魚、龍變化及冰梅紋、亭台樓閣紋為其代表紋飾。青花畫法多采用單線、平塗,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後期流暢,勾染皴擦並用達到了陰陽向背、層次分明的效果。雍正朝的紋飾多偏重圖案化,比較刻板,除仿明雲龍、雲鳳、雲鶴、纏枝花卉外,還盛行以過枝技法繪桃果、牡丹、玉蘭、雲龍等;畫人物漁耕樵讀以男為多,琴棋書畫以女為多,紋飾線條纖細柔和。乾隆朝紋飾內容最為繁雜,但均以吉祥如意為主題,紋飾必有寓意,如百鹿、百福、百子、福壽、瓜蝶連綿、官爵榮升、三星八仙等。畫麵單調刻板,意境卻較通俗,個別的牽強附會。圖案種類如此之多,大家在對於清代陶瓷鑒定的時候一定要小心方可。
清代陶瓷鑒定--順治時期(1644~1661年)

清代陶瓷鑒定從造型上講:造型、釉色、紋飾既有明代遺風,也開創清代特色,處於過渡時期。祭器有爐、瓶、淨水碗、杯、蓋罐等。造型單調,大盤出現雙層底。晚明是筒狀爐,順治為缽式爐。
清代陶瓷鑒定從工藝上講:粗糙不修胎。足根露胎,有跳刀及縮釉現象。雙層底,又稱隔漏底,外足高而內底低,隻有順治康熙時有。
清代陶瓷鑒定從胎釉上講:胎骨疏鬆,瓷化程度不好。
清代陶瓷鑒定從青花上講:用回青少,用石子青多。順治早期呈色灰暗,順治晚期濃豔發紫。順治時多數為醬口,康熙時繼續,雍正時就少,以後則不見。
清代陶瓷鑒定從紋飾上講:明代寫意花卉、雲龍紋多。清代青花瓷上山水畫有“四王”筆意,用皴法。畫龍鳳留白邊,畫石是瘦削玲瓏石。畫花卉葉子旁題詩,順治到康熙初都有。如畫梧桐葉,旁題詩:“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皆秋”。或“梧桐葉落,天下皆秋”。個別還有寫“紅葉傳書信,寄與薄情人”詩句的。
清代陶瓷鑒定從款識上講:有順治年製,大清順治年製,也有大明順治年製,可能是窯工有抗清情緒所致。祭器多幹支紀年款。如“順治丁酉”淨水碗。篆書款有“玉堂佳器”、“百花齋”等。偽托款有楷書“嘉靖”“萬曆”款。
清代陶瓷鑒定--康熙時期(1662~1722年)

這一時期成就最大,造型千變萬化,工藝細致精巧,色調青翠。《陶雅》上說:“世界之瓷,以吾華為最;吾華之瓷,以康雍為最”。康雍青花,能分多層,少則五色,多則九色。

清代陶瓷鑒定從造型上講:前期比較敦厚,器型變化不多。後期厚薄皆有,以薄為主。器型前所未有,變化多端。常見以盤碗蓋罐及日用器皿為多。後期則觀賞,陳設器物增多。大到屏風、龍缸,小到鳥食罐等。碗變化較多,有洗式、墩式、四方菱角式、鬥笠式、二折腰、三折腰等。特別是鬥笠式碗最典型,特征是胎體薄。還有鳳尾尊、花觚、筆筒、象腿瓶、筒式瓶等。
清代陶瓷鑒定從工藝上講:碗,深腹高圈足,盤碗底足深,圈子大,足直、足根圓,俗名燈草根。露底部分能見一道道很細的旋坯痕。部分是璧形足和隔漏底足。筆筒底中有臍形,瓶罐接口不明顯。盤碗底部都有極細縮釉點,似針鼻眼。
清代陶瓷鑒定從胎釉上講:前期疏鬆,瓷質灰白;後期堅致,瓷質細白,如糯米粉。前期釉色白中閃青,含鐵,後期出現漿白釉,光亮。釉麵能見桔皮紋,白度增強。明代青花有影青味,清帶青花則雪白。
清代陶瓷鑒定從青花上講:前期以石子青為主,色灰暗。後期有石子青、回青,但以回青為主,呈色鮮麗明快、潔亮。青花原料好、底釉白,畫風講究,具有清初大畫家“四王”的筆法,出現層次。好的青花有玉質感。青花種類有白地青花、外醬色內青花、青花釉裏紅、豆青青花、青花加紫等。祭藍釉中有灑藍、雪花藍,還有花觚與筆筒,主要是青花,口沿及圈足處用暗花卷草紋裝飾之。
清代陶瓷鑒定從紋飾上講:前期粗獷,有明末遺風,技法采用單線平塗,填藍處往往擴散外溢不工整。後期技法流暢、工細,點藍用山水畫的披麻皴。題材,前期有山水人物龍鳳花鳥魚蟲走獸等。後期,題材廣闊、包羅萬象。如二十四孝中“孟中哭竹”等。康熙時創新長篇銘文,有:“前後出師表”、“前後赤壁賦”、“蘭亭序”、“騰王閣序”、“聖主得賢臣詩賦”等。詩文後往往用釉裏紅圖章。文字有“熙朝傳古”、“熙朝博古”、“文章山鬥”、“文房山鬥”、“博古雅玩”等。瓶罐畫有戰鬥故事的,如“三國誌”、“水滸轉”等;(俗稱“刀馬人”)戲曲故事有“西廂記”、“竹林七賢”、“曲水流觴”等。清代好幾朝,青花圖案喜留白邊,但以康熙朝留白邊最寬。康熙時畫菊,留白邊,且層次多。康熙時始繪勾蓮、西番蓮、洋蓮等。
清代陶瓷鑒定從款識上講:前期楷書,後期用篆書。“大清康熙年製”,丁末是康熙六年。還有永樂宣德、嘉靖的偽托款。明代書法剛勁有力,清代仿製的采用館閣體,較為軟弱。篆書是細硬的鐵線篆。楷書年號寫得較扁,底下一劃較長。私家款有:玉石寶珍、杏林春宴、若深珍藏、北慶堂製、益友堂製、奇石寶鼎之珍等。幹支年號款,有丁末、葵醜、戊申等。一般康熙二十年之前,青花發灰。芝麻醬口、康熙都有。康熙時有不少偽托款,而且較好。總的特點是用筆無力、工整,是館閣體。圖記款有雜寶、爵、螺、角、秋葉、方勝、團鶴、團鳳等,還有畫筆、銀錠、如意的,含意為“必定如意”。圖記款,明代有,但較少。康熙還有仿成化天字罐,寫天字款的。有一種底心僅有雙圈的。康熙早期本款極少。
清代陶瓷鑒定--雍正時期(1723~1735年)

1.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時的蘇泥勃青較多,創新少。創新的有套杯,十個一套,口薄,微撇、身矮。還有燈籠尊、扁肚菊瓣瓶、貫耳瓶、蝠龍罐等。
2.工藝:精工細琢,講究修胎,不見接口。足根較深滾圓,俗稱燈草根。民窯仿砂底,粗糙,有螺旋紋。
3.胎釉:細致潔白,瓷化程度好,胎體厚薄勻稱,釉汁滋潤。
4.青花:繼承康熙白釉,白中閃青,部分仿明代的蘇泥勃青,但不是用進口料,而是用人工點染,使之暈散。民窯器發青帶灰,足根圓,圖案呆板。雍正時,唐英督造的青花釉裏紅,顏色掌握自如,色澤鮮豔,紅白相映,俗稱唐窯。
5.紋飾:康熙後期開始,偏重於圖案化,刻板,雍正時繼續。紋飾有仿明代的雲龍、雲鳳、雲鶴、折枝花果、纏枝花卉、花托八寶、貫套紋等,線條纖細。民窯有八卦、八仙、梵文、勾蓮等。梵文扁長,圖案化。扁體梵紋猶如藏文,呆板。人物畫有漁耕樵讀,以男為多;棋琴書畫以女為主。
6.款識:青花瓷上以楷書為多,“大清雍正年製”,六字二行、六字三行款都有。偽托款,以仿成化、宣德為多。民窯常見方塊款、肥皂款、豆腐幹款等。四朵花款,雍正後期乾隆前期都有。
清代陶瓷鑒定--乾隆時期(1736~1795年)

1.造型:瓷胎厚薄兼有,形式無所不包。有日用器、陳列品、文房四寶、祭祀用品,還有印盒、小瓶等。
2.工藝:比康熙時有所突破,常見有粉彩轉心瓶,青花五孔雙活環瓶。嘉慶時有活環,但有搭釉現象,乾隆時都無搭釉,雙環活絡。大件器,不變形,工整,厚薄勻稱,成型線條生硬,不及雍正時柔和。
3.胎釉:堅致細白,硬度不及康熙,釉細瑩潤,光澤好,部分仿康熙漿白釉。民窯有灰青釉。
4.青花:前期繼承雍正朝仿明永樂宣德的,色灰,呆板,不及雍正鮮豔,但圖象清晰,呈色穩定。漿白釉,康熙細,乾隆粗。乾隆色鮮,康熙青灰。漿胎青花,份量輕、有開片,乾隆仿康熙,釉麵不平整,有桔皮紋。還有玲瓏青花加彩、胭脂紅青花。
5.紋飾:官窯繁複。後期以吉祥圖案為主要圖案,如百鹿、靈芝、團形篆書壽字以及山水、風景等。
6.款識:篆書款增多,楷書款減少。有六字二行及六字三行款。有仿宣德、成化款,有花押款。
清代陶瓷鑒定--嘉慶以後的青花瓷(1796~1911年)

1.造型:厚重笨拙,線條生硬。瓶罐有飾耳的製作方法,如夔鳳耳,蝙蝠耳、獅首耳、雙龍耳、鹿頭耳等。新的品種有:青花鄧罩、藥瓶、臉盆、壁瓶、痰盂等。
2.工藝:粗糙,足根圓而粗,修胎不精,厚薄不勻。
3.胎釉:胎質細致而脆,密度不強,硬度不夠。釉色細薄,不夠滋潤。道光時釉麵有波浪紋、不平整,光緒時部分有桔皮紋。
4.青花:發色鮮豔少,白洋閃灰多,個別閃灰褐色。總的特點是具有漂浮感,底釉較薄。出現洋藍,呈色漂浮刺目。
5.紋飾:不夠精細。吉祥圖案流行,勾蓮圖的盤碗較多,福祿壽三星圖,始於雍正,同治、光緒時增多,蝙蝠、壽桃、麒麟送子,還有五福捧壽(團壽字)。道光後,帶有瓜蝶畫在一起,意為瓜迭綿綿。還有金魚、鴿子、狗、貓等。
6.款識:帝王年號款。嘉道時楷篆兩用,鹹豐後多為楷書。圖記款,有蝙蝠、壽桃、百結等,各朝而異。嘉道時畫雙蝠,道光鹹豐時蝙桃各一,鹹豐時二壽桃,同治時一壽桃,道光以後有百結。
清代時期的陶瓷文化,中國人民對於瓷器的燒造水品可謂是登峰造極。為悠久的中國陶瓷史上留下耀燦爛的一頁。在收藏價值不斷升溫的今天,建議您在夠買的時候一定要謹慎小心,以免上當受騙。轉貼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