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提起北京的美食,好多北京孩子都會第一個想到鹵煮,去坐出租車,跟司機師傅聊天,也談到了愛吃鹵煮的事。確實,北京人好多人都特別特別喜歡吃鹵煮,尤其50-70後、甚至80後的男性,好多人還會專門聚會吃鹵煮,可北京的好吃的多了,為什麽單就這麽愛吃鹵煮呢? 我大學的一個同學,是北京人,上學的時候,已經是一個孩子的爸爸。 他老婆是個地地道道的農村姑娘。大家都非常好奇,後來他老婆來了,給大家做了鹵煮,講了他們的愛情故事,原來和鹵煮有關。 這小子從北京下鄉到東北農村,遇到了他的小芳,吹牛說鹵煮如何好吃。在殺過年豬的時候,給小芳做了一頓鹵煮,然後生米煮成了熟飯。不久,他就返城了,一去不複返。小芳的肚子越來越大,兜裏裝了10塊錢,去北京找他。既沒有他的地址,也沒有他的電話號碼。隻記得他愛吃鹵煮,於是就在每個賣鹵煮的地方找他。錢花沒有了,就幫助人家賣鹵煮,沒有出一個月,就把他逮住了。以後就在北京賣鹵煮,天天督促他學習,考上了大學。 後來每次同學聚會,都是小芳讚助,已經是集團公司的董事長了。 能夠吃到她做的鹵煮的人,越來越少了。 鹵煮是以豬小腸、肺頭、炸豆腐等為原料,以鹵湯燒製的小吃 欲罷不能的味道 說道美食難免逃不過“色、香、味”這三個字,可反觀咱們北京這鹵煮仿佛巧妙的躲開了“秀色可餐”,“香氣襲人”這類的詞匯,論外觀,論香氣都無從談起,那麽最吸引人的就隻能是口味了。怎麽能把肥腸,肺頭這類下水做的“味而不膻,肥而不膩”? 調味和火候都大有文章,後廚的事情咱們不一一細說,但是作為吃貨,怎麽吃地道,怎麽吃美味全在這調料裏了!講究得是按您自己的口味澆上蒜泥、豆腐乳、韭菜花、再撒上一把香菜提味兒,您要是愛吃辣,可以稍微來點辣椒油。嘿!那吸足了湯汁的火燒、豆腐、配上肥而不膩的肥腸。您說誰不得吃完這回想下回啊? 草根平民的佳肴 相聲大師侯寶林先生幽默的把鹵煮火燒稱為:“窮人樂”。為什麽這麽說,您想想鹵煮的前身是什麽?皇家的“蘇造肉”!在舊社會老百姓家輕易可是吃不到肉的,所以“下水”成了這道菜的主料,加之民間工藝的加入,使得這道菜在口味上更大眾,價格上更親民,這麽一來一道皇家美味搖身一變成了草根一族的鹵煮火燒。 在過去,尤其是北京的南城,販夫走卒,草根百姓這類人是多的,要是能來上一碗熱騰騰的鹵煮火燒,那真真是極好的。雖說是草根階層的佳肴,但絲毫沒有影響各個階層對它的熱愛。不信?您看看北京隨便一家鹵煮店的火爆就知道了! 味蕾記憶的傳承 每個城市多會有一種專屬自己的味道,這種味道足可以讓浪跡天涯的遊子嗅味思鄉。這種味道從而何來,是子一輩父一輩的傳承,是從媽媽做的第一碗炸醬麵開始,是從父親帶著吃的第一碗鹵煮開始! 我們 經常可以在北京的鹵煮店裏看到,父母帶著孩子來吃的,爺爺帶著孫子來吃的。不光吃,一邊吃還一邊講這曆史,說著門道兒!這就是傳承,味蕾的傳承,這也就是鹵煮火燒在北京無論大人小孩兒都愛的關鍵所在! 鹵煮這種解饞的橫貨,在我們小時候的記憶中出現的最多。海參、鮑魚多好,大家對這路美食也是沒有感情的,不親切,可鹵煮就不一樣了,隔三差五能來碗鹵煮就美的屁顛屁顛的了,其實人和味道也是有這樣的親厚,鹵煮的那種簡單粗暴的香,這是烙印在幾代人身上的情懷。 部分網上內容
我大學第一次吃鹵煮,一個老北京同學說: 這叫‘食文化’。看著大師傅輪著大菜刀現切了你點的那份,吃到嘴裏才有味道,就像日本的茶道。哈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