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現代主義最後一個大師,貝聿銘的蘇州博物館探索了中國正統的園林思想在現代審美中的新方向,以及人與自然的和諧相處之道。
正對入口牆麵上的兩個菱形窗將遠處景觀巧妙地借入了室內
陽光透過金屬百葉照射入室內,在牆麵上形成了會隨時間發生變化的光影圖案。
光影趣味:物境與心境的交融
情是中國傳統美學的重要範疇之一。情為主,景是客,情景交融,相輔相生,這才是中國傳統的空間本質。蘇州博物館之所以能讓人感受到傳統美學的魅力,就是因為設計師很好地創造出了豐富多樣的空間氣質,而光影就是讓這些景與人們產生互動與共鳴的直接因素。可以這麽說,光與影一直是空間設計的第四大造型元素,它能讓室內室外環境展現出蓬勃的生命力。“讓光線來做設計”是貝氏的名言,在他的作品中,我們能夠體會到光線的重要意義。而在蘇州博物館,貝老先生再一次讓光影成為了空間的主角。
在建築的中庭,陽光讓整個空間充滿祥和與大氣。可能是借鑒了傳統“老虎天窗”的做法,中庭的頂部是由玻璃材料做成的采光井。陽光肆無忌憚地透過玻璃傾瀉下來,並且隨著時間的變化而不斷地變換著投射角度。所以在不同的時刻,參差錯落的牆麵就會呈現出不同的視覺效果,有趣且豐富。同樣,貝先生在處理小空間時,也一點不吝嗇使用光影這一元素。三角形的二坡屋頂全部是由金屬百葉和玻璃組成的,為了體現傳統園林的特色,所有的金屬百葉都被木質的貼麵材料所包裹。陽光透過這些條狀結構在牆麵上形成了連續的光影圖案,讓原本單調的走廊頓時生機勃勃,饒有趣味。
色彩表情:傳統與現代的抽象
任何空間,色彩總是首先進入人們的視線,而同時,色彩比形式更能表現空間的情趣。在中國的傳統空間美學中,講求以景敘事,情景交融,色彩在其中當然也是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與貝聿銘先生設計的其他城市標誌性建築物不同,蘇州博物館采用了一種特別低調的方式來展現自己的美。為了與周圍環境協調,博物館外牆與內牆都以純淨的白色作為主基調,僅僅在空間轉折處用灰色的線條來勾勒外形,同時,深灰色石材的屋麵與白牆相配,為粉牆黛瓦的江南建築符號增加了新的詮釋。雨後,灰色的線條則變成深邃的黑色,如同中國畫中濃重的筆墨,描繪著朦朧的江南煙雨。
蘇州是幸運的,蘇州博物館新館作為貝聿銘大師的“封刀之作”,被他視為“最親愛的小女兒”。
蘇州博物館設計細節
貝聿銘蘇州記憶:
蘇州是貝聿銘的故鄉。在獅子林,我們現在還可以看到貝氏祠堂,而民俗博物館裏,還完好保存著貝氏家族曆代祠牌。
貝聿銘的童年記憶中,獅子林分量不輕。當年,貝氏家族是蘇滬名門,誕生了“顏料大王”貝潤生、“金融巨子”貝祖詒等名人。貝聿銘出生後,在香港度過童年,10歲時全家遷往上海,從那時起,幾乎每年寒暑假,貝聿銘都是回蘇州過的。貝聿銘的祖父貝哉安直到去世時,一直住在蘇州的西花橋巷,那兒離獅子林很近。獅子林當時是貝氏的家族產業,貝聿銘經常在裏麵嬉戲,玩耍。直到1935年他離開上海去美國求學,一走就是半個多世紀。
獅子林管理處園管科科長錢培興還記得貝老首度回鄉時的景象。1996年,80歲的貝聿銘應家鄉政府的邀請回到蘇州。對鄉情的思念,使得貝聿銘冒雨趕到西花巷去拜訪老宅和故人。此時,老宅已不再,隻留給貝老無盡的回憶。貝老80歲大壽當天,生日晚會安排在獅子林,晚會上,他接受蘇州市政府的聘書,從此擔任蘇州城市建設高級顧問。是夜,貝聿銘徜徉在族叔公貝仁元修造的、現為世人公有的獅子林裏,感慨世事滄桑巨變之餘,揮筆寫下七個字:“雲林畫本舊無雙”。這位世界建築界的巨子,那夜想必難寐。
蘇州博物館夜景
蘇州博物館模型
蘇州建築以“柔和、雅潔”著稱,而蘇州博物館的設計也以“精、巧、雅”為主要特色,整個蘇州博物館的設計在現代設計的基礎上加入了對本土文化和景觀符號的挖掘和對傳統文化符號的運用,讓建築具有時代特征,同時也不失民族文化特色,這也值得我們思考,或許這種飽含民族文化價值的設計才是最能得到認同的作品,可能這也是設計師們不斷追求的。
參考文獻:
[1]萬書元.貝聿銘蘇州博物館漫評[J].藝苑,2008,(09):13.
[2]洪傑.貝聿銘的探索——閱讀蘇州博物館新館的幾點體會[J].蘇州科技學院學報(工程技術版),2008,(04): 65.
[3]楊英傑.書法藝術的線條美[J].天水師專學報(哲社版),1991,(02):143-145.
[4]邴波.藝術創作中虛實結合原因探究.西部學壇[J],1998,(02):25-28.
萬發編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