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為何古代上個廁所都要小心翼翼,這就是真相!

(2018-12-17 00:28:34) 下一個
原創 中國國家地理地道風物

說起來有點不可思議,即使到現在,抽水馬桶逐漸普及的時代,幾千年前發明出來的廁所仍舊被很多現代人使用著。從幾千年的曆史長度來看,廁所的更新迭代如此緩慢,這究竟是什麽原因呢?

中式廁所的始祖,簡單說,就是“茅坑”。相信絕大多數人對它並不陌生,在很多較為落後的農村還能見到它的身影。

不過,現在的“坑廁”恐怕比當年“始祖廁”的安全係數高多了。同樣是個坑,“始祖廁”一不小心,是真的會讓人掉進去的。

時間回到公元前582年盛夏,晉國舉國上下沉浸在豐收的喜悅中。晉國君主晉侯先前被巫師斷言吃不上新收的麥子,於是特別叫人煮好麥粥,還令人砍了巫師。

然而,晉侯正準備吃飯,肚子裏忽然七上八下,往廁所狂奔。《左傳·成公十年》記載:晉景公姬孺

“將食,漲,如廁,陷而卒。”

精短的九個字,晉景公就成了史上死得最離奇的君主了。

為何古代上個廁所都要小心翼翼,擔心生命危險?這就是真相!

 

那麽問題來了,

導致晉景公“陷而卒”的廁所到底長什麽樣呢?

“陷”在《漢語詞典》裏,是指足夠淹過頭頂的深坑。清朝光緒年間的學者尚秉和解釋說:“換言之,就是在平地上挖一個圓形或方形的坑以貯存糞便,防其四溢漫流而已。”(尚秉和《曆代社會風俗事物考》)

西周《儀禮·既夕禮》還記載:“隸人涅廁。”這段話可解釋為,人們掘地為廁,待坑滿以後,就命令奴隸把坑填上,再挖個新坑。就這樣,“坑廁”掩大糞於無形。或許這也是迄今為止,專家沒有發現春秋以前的廁所遺跡的唯一原因。

可是,尚秉和還是在山西找到了類似“始祖廁”的東西,他這樣描述:

今山西各處之廁,皆下掘坎深約六七尺,廣如之,而橫兩板於坎上,履之以溲溺……下望黝然,深可沒頂,疑晉時遺製。

這樣一來,我們也就不難理解晉侯何以溺死在那樣原始、粗糙的“深淵”裏了。

直到改革開放前,“坑廁”在中國農村還廣有市場。在古代中國人總能在各個領域領跑全球,

為何獨廁所,發展如此緩慢?

 

僅僅用經濟水平低來解釋,並不全麵。

為何古代上個廁所都要小心翼翼,擔心生命危險?這就是真相!

 

坑廁的沿用,簡單說來,與糞便的有用性息息相關。

眾所周知,我國自古就是一個農業國家。世界文明古國中,唯獨華夏的周部落一開始就是純農業的定居者。人們依賴土地生存,人員流動少,地力損耗嚴重,因此保持土壤肥力變得十分重要。在沒有化肥的年代,糞便,就成為先民追求肥田的主要途徑。

我國有句話叫“肥水不流外人田”,這“肥”就是“糞”。臭不可聞的大糞,由此搖身一變,成為一種寶貴的資源。因而,坑廁及其類似的廁所,早已不單單是“排泄之所”,而成為我國農業耕作中肥料的重要來源。

由此,我國農村廁所的終極形態就定格在兩千年前的坑廁,作為我國“綠色有機農業”中極為重要的一環,一代一代被沿用下來。

為何古代上個廁所都要小心翼翼,擔心生命危險?這就是真相!

 

當然,在過去,坑廁也並不隻是挖個坑、放倆木板如此簡陋。從漢代開始,廁所就在各個方麵經曆了大革命。

為何古代上個廁所都要小心翼翼,擔心生命危險?這就是真相!

 

 

 

秦末漢初時,比起先秦時期簡陋的大坑,此時的廁所已有房屋建築,更小巧和安全。為了獲取“農家肥”,有的廁所在建造時,故意把廁所架高,使糞便落入其下的豬圈,供豬食之。廁所還建有梯子坡道,供人上下。(上圖)

 

 

為何古代上個廁所都要小心翼翼,擔心生命危險?這就是真相!

 

西漢初年的廁所,出現了隔斷和獨立的尿槽。有學者推測,這可能是男女廁所。當然這隻是一種推測,或許源於漢代儒學的“男女大防”思想。(上圖)

 

為何古代上個廁所都要小心翼翼,擔心生命危險?這就是真相!

 

西漢末期,廁所已經有了更具隱私性的圍牆設計。(上圖)

有沒覺得很眼熟。

沒錯,兩千年的坑廁已經是農村廁所的終極形態了。

出於給土地施肥的需要,農村廁所始終保持了“坑廁”的基本形態。直到現在,不少農村、以及城市裏的公共廁所依舊能見到這兩千多年前就發明的東西。當然清潔度、安全性都有所提升,溺死在廁所的事情也不至於發生了。

那麽問題再次來了,

達官顯貴們並不種地,那他們在什麽樣的廁所如廁呢?

簡單給大家列舉幾個,當做此篇的拓展吧:

最早的“衝水馬桶”

 

為何古代上個廁所都要小心翼翼,擔心生命危險?這就是真相!

 

漢景帝親弟弟梁孝王劉的武墓留存有中國最早的坐便冥器: 兩條平行如人腿的石板,相當於環形的坐便圈,人可以把腿架在上麵。“坐便圈”後麵還有靠背,最令人驚訝的是,靠背上麵,流淌著涓涓細水,一直流到茅坑下麵的暗溝裏!(上圖)

“馬桶”名稱的來源——“虎子”

 

為何古代上個廁所都要小心翼翼,擔心生命危險?這就是真相!

 

“虎子”就是夜壺,一種臨時溲器。西晉葛洪所著的《西京雜記》上說,漢朝宮廷曾經用玉做成“虎子”,由皇帝的侍從人員拿著,以備皇上隨時方便。

圖為三國時期吳地出土的夜壺,從實物來看,“虎子”活像一支壺嘴寬大的提梁壺。

相傳,它的發明與西漢時“飛將軍”李廣有關。李廣射死臥虎,讓人鑄成虎形的銅質溺具,把小便解在裏麵,表示對猛虎的蔑視,這就是“虎子”得名的由來。

到後來,“虎”變成了“馬”。據說李淵家族建立唐朝以後,因其爺爺名叫“李虎”,儒家講求為尊者諱,就將大不敬的“虎子”改為“獸子”或“馬子”。這也是後來人們將便器稱為“馬桶”,而不是虎桶、牛桶、羊桶等其他桶的一種解釋。

自帶驅味和消音的“官房”

 

為何古代上個廁所都要小心翼翼,擔心生命危險?這就是真相!

 

在皇室,“馬桶”不叫“馬桶”,叫“官房”。這些“官房”都用木、錫或瓷的材料製成。

據慈禧的貼身丫鬟容兒講述:木質的官房為長方形,方框上開有橢圓形口,周圍再襯上軟墊,口上有蓋,下麵的便盆像抽屜一樣可以抽拉,木質便盆都裝有錫質內膽,以防滲漏。

錫質官房為橢圓形,這種便盆要與便凳配合使用,便凳比較矮,後麵有靠背,包有軟襯,猶如現在沒扶手的沙發一般,坐在上麵,並不比現在的馬桶差,隻不過不能衝水而已。

官方內放有幹鬆香木的細末,幹淨蓬鬆。穢物一入,香灰便騰起,迅速包裹,使糞便沒有散味的機會,動靜也不大。

在沒有抽水馬桶的時代,這實在是一個偉大的發明呢!

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