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大英博物館珍藏中國明清外銷瓷

(2018-07-29 10:19:37) 下一個

李何

曆史上,16到18世紀出現了中國瓷器外銷歐洲的高峰,這些中國瓷器大多是訂燒瓷,都是為了滿足歐洲市場的需求而特別燒製的,它們有的不加裝飾,有的裝飾簡率,外銷到西方後被進一步裝飾、美化。當時歐洲的皇室、貴族和富有的中產階級競相購買中國瓷器,用它們美化餐具、改變室內的裝飾風格,掀起了西方“中國熱”新一輪高潮。
 
早在1600年,英國就開始了對華瓷器貿易往來,經過百餘年努力,終於在17世紀末18世紀初取代荷蘭,成為進口中國瓷器的大國。有數據顯示,1701年從中國運往英國的瓷器達10萬餘件,到1734年總計運回英國的瓷器達24萬餘件,出現中英瓷器貿易盛況。1774年出版的《倫敦指南》記載,當時倫敦至少居住著52個專門經營包括中國瓷器在內的“華人”東方貨物商,英國上至女皇下到普通百姓,部把擁有和收藏中國外銷瓷看作一種榮耀,當時的首相華波爾還是鑒定中國外銷瓷的專家。
 
大英博物館外銷瓷的專門收藏者
 
大英博物館(The British Museum)位於英國倫敦,是一個綜合性博物館,也稱大不列顛博物館,它是世界上規模最大、最著名的博物館之一,成立於1753年。目前博物館擁有藏品600多萬件,其中東方藝術文物館藏有數量巨大的中國外銷瓷器,上自漢唐,下至明清,應有盡有,稱得上中國以外最大的中國陶瓷館,減品之豐富、種類之繁多,為世界各國博物館罕見。
 
 
這些館藏的外銷瓷是在過去150年間收集、整理而來。這與一個人的愛好和努力密不可分,他就是弗蘭克斯-奧古斯塔斯先生(1826~1897年),他大約捐出了自己所藏三分之二的瓷器。1856年到1896年的40年間,作為大英博物館中世紀古物和人種學館(包括東方藝術文物館)的館長,他對中國外銷瓷藏品的保護具有紀念性意義。他出身名門,生活在一個沉迷於陶瓷藝術的時代,愛好廣泛、求知欲強,善於出謀劃策。他曾在格林貝斯納1尊物館展出所藏中國和日本瓷器,1876年進行歸類整理,隨後於1878年捐獻給大英博物館大量的個人藏品(包括1000件中國瓷器)。弗蘭克斯不僅自己慷慨地捐獻。還積極鼓勵他人進行捐獻。受其影響,居住在布萊頓的沃克·查爾斯先生1887年以來就捐獻出了76件中國瓷器,它們的裝飾風格極具歐洲樣式,與博物館中現有的陳列相映成趣。這個時代是收藏家們踴躍捐贈的時代,他們希望看見自己捐贈的瓷器能夠為了公眾娛樂和獲取知識的目的而被加以保護利用。1963年,倫敦的羅勒女士精心挑選了一批裝飾有西方紋飾的歐洲風格的瓷器贈送給了該博物館。如今,這個博物館仍然繼續收集、整理從中國進口的瓷器。
 
館藏“克拉克瓷”
 
16世紀時,中國就開始生產專門供應西方市場的瓷器,那時主要是滿足統治中國貿易市場的葡萄牙人的訂購需求。後來由於荷蘭海上霸權的確立,荷蘭人1602年建立了東印度公司,進一步密切了同中國在商業貿易上的往來,同時也奪取了向歐洲出口瓷製餐具的航運貿易優先權,因此,16世紀葡萄牙人在遠東的陶瓷貿易滑坡,風光不再。取而代之的荷蘭人努力保護獲利豐厚的海上貿易,甚至縱容海盜行為,他們奪取船隻,拍賣搶奪的貨物。1602年,葡萄牙商船“聖地亞哥”號被“聖·海倫娜”號搶奪一空。1604年,“凱莎琳娜”號被掠至馬來西亞海峽,上麵載有中國瓷器近60噸,有10萬餘件,在阿姆斯特丹拍賣,轟動了整個歐洲。
 
“克拉克(Kraak)”是當時荷蘭人對葡萄牙貨船的稱呼,從Kraak上繳獲的瓷器,荷蘭人稱為“克拉克瓷”。克拉克瓷在當時是最為普遍的,因為這些葡萄牙商船所運載的瓷器是中國明代萬曆時期應歐洲市場需要而生產的青花瓷,以後就有大量青花瓷外銷歐洲市場,克拉克瓷也就成了外銷青花瓷器的代稱。克拉克瓷的造型有盤、碗、瓶、罐、壺等,紋飾布局分中心紋飾與邊飾。中心紋飾常見有仙人樓閣、花鳥樹石、麒麟瑞獸等;邊飾一般分為二層八格或二層四格,內繪花果、八寶、書畫、卷軸、幾何符號等。這種紋飾雖然是中國傳統畫法,但布局已非中國風格,而是專為外銷而專門設計的,畫麵紋飾洋溢著中國文化氣息,又蘊涵了一些西方人所喜聞樂見的社會風情和藝術韻味。該博物館中收藏有為數不少的克拉克瓷。
 
該博物館還藏有一件荷蘭製造的用作餐飲具的青花瓷——侍女花卉紋圓腹壺。在“中國熱”盛行的歐洲各國,飲茶之風在英國勃興,上至皇室貴族下到平民百姓都愛好飲茶,由此也帶來了餐飲器具的革命。
 
這些被訂燒的有著西方裝飾紋樣或造型的青花瓷器,在巴特維亞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被保存下來,以後被征集至大英博物館。1634年,一個名叫約翰的荷蘭商人訂購了一批荷蘭所產含有鉛錫銻合金成分的邊緣為圓形的青花瓷盤,1635年,他把這些特殊的範型發送給了中國的陶瓷商以便生產、製造。可以想見,歐洲人對中國青花瓷器的愛好與需求成為當時的時尚,愛好克拉克瓷、爭相購買克拉克瓷,在他們眼中這就是享受生活、品味時尚的象征,因此克拉克瓷的對歐外銷在當時最為鼎盛。
 
館藏紋章瓷
 
這一時期運往歐洲各國的訂燒瓷通常繪有紋章盾徽或者購買者的姓名字母縮寫,也有依歐洲流行版畫繪製的,更有為歐洲各皇家、教會、貴族訂燒的。紋章瓷燒製大約始於16世紀時的明代。17世紀後期,法國國王路易十四下令,命首相馬紮蘭建立“中國公司”,該公司在廣東訂製了大批帶有法國甲胄、軍徽、紋章圖案的瓷器,此後,紋章瓷便在歐洲流行起來。17世紀晚期,荷蘭東印度公司向中國訂燒的瓷器主要是公司、團體、職員、商人及貴族所需的徽章瓷。隨著這類瓷器需求量日益增大,英國許多原先地位低而沒有特定紋章的富貴人家,也開始創造自己的紋章盾徽,倫敦甚至出現一種專門為人訂製有特殊紋飾瓷器的商人,號稱“瓷人”。
 
大英博物館藏有許多蘇格蘭、丹麥、瑞典、俄羅斯、普魯士、荷蘭、法國、葡萄牙等歐洲國家地區皇室、團體、教會、個人訂製的紋章瓷器。這種紋章瓷是歐洲現存比較典型的外銷瓷門類,器類多為盤和碗,紋飾多為中國傳統的釉下彩和歐洲灰色裝飾畫法。據1974年英國出版的《中國紋章瓷》一書記載,紋章瓷在外銷瓷中所占比重雖然不大,但燒製卻極為精美。
 
館藏琺琅彩瓷
 
最初,景德鎮隻製作青花紋章瓷器,到18世紀上半葉,琺琅彩瓷開始出現,這種風尚迅速在歐洲傳播,一直延續到18世紀末期。琺琅彩在康熙時期由西方傳入,係引進西洋琺琅彩料(深亮藍、淺藍、深亮綠、淺亮綠、鬆黃色等),采用歐洲裝飾技巧的某些手法創製而成。琺琅彩瓷器以景德鎮禦窯燒製的白瓷經禦用畫師(或聘請歐洲畫師)用油畫技法作畫,然後再次入窯焙燒形成,格外精湛,為清代景德鎮白瓷成就與西洋繪畫藝術的成功結合。其色彩豐富,淡雅柔麗,逐漸為世人喜愛,後發展成清代景德鎮彩瓷生產的主流,大量銷往歐洲、日本等海外市場,西方人譽之為“玫瑰族瓷器”。大英博物館所藏琺琅彩瓷器多為碗、蓋杯、瓶,也有少量鼻煙壺。
 
廣州海岸通商帶來了進一步的海內外交流,比如表現英國皇室狩獵場景的狩獵紋大碗和以聖經為題材的西洋人物蓋杯、瓶等也開始出現。狩獵紋起源較早,在唐代,狩獵是上層階級最喜愛的活動之一,唐太宗將其與國家統一、國泰民安並列定為三大樂事之一,因此狩獵場麵也是唐代藝術經常表現的題材,紋飾多種多樣,是銅鏡、金銀杯等器物的主題紋樣,清代皇室屬遊牧民族的後裔,嗜好狩獵,器物上也有大量狩獵紋出現。18世紀的“中國風”席卷歐洲各國,英國皇室、貴族狂熱愛好華瓷,再加上狩獵也是其顯示、炫耀身份地位的象征,因而爭相訂購狩獵紋碗。
 
大英博物館的代表性藏品還有洛可可風格的花瓶,其內容多表達與愛情、欲望有關的繪畫題材,在訂燒瓷中非常流行,如新婚夫婦的紀念品以及表現婚禮寓言、誓言等的瓷器。一件18世紀的琺琅彩人物紋花瓶,洋溢著濃厚的浪漫主義風格。花瓶一側,一個小夥子頸圍情人送的舒展的圍巾,正在爬梯子給鳥安裝巢穴;另一側,一對戀愛中的情侶手裏拎著一籠母雞。這種設計是從一個威尼斯畫家的畫作上演變而來,同時也來自一個生活在英國的雕刻工匠(1675~1752年)的作品。這種流行的紋樣在歐洲的瓷器工廠裏也被模仿出來,相似的設計在威尼斯瓷器、俄羅斯瓷器、德國瓷器、荷蘭代夫特精致彩陶、西班牙陶器,以及在伍斯特、煤港、巴特西生產的英國瓷器上均有反映。
 
 
除了一部分在中國的歐洲商人委托生產的具有西方形狀或裝飾的瓷器以外,第二種類別的外銷瓷隻有部分裝飾或完全沒有,待運到西方後作進一步的修飾、美化,這些無裝飾的瓷器物美價廉,在歐洲也非常暢銷。
 
 
在遠東和歐洲,最初的貿易圍繞著香料、紡織以及能夠與銀、銅相交換的稀有金屬而展開,到了17世紀中葉,中國茶葉和陶瓷貿易得到了很好的發展。1640年,英國康沃爾郡的日記作家曼迪。彼得帶回了一份珍貴的有關中國陶瓷的第一手資料,上麵寫到“中國瓷器可以裝飾任何一座房子”,可見中國陶瓷大受歡迎,貿易額節節攀升。18世紀出現了中國商人與荷蘭東印度公司貿易的頂峰。然而,1840年鴉片戰爭後,這種貿易平衡被打破,大量的機製陶瓷器源源不斷地從日本和西方國家輸入中國,中國陶瓷大量出口的時代一去不返。

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Tiger666 回複 悄悄話 謝謝萬發!!!
longmarch 回複 悄悄話 大英博物館的中國文物真的跟古希臘古埃及沒法比。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