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玻璃的曆史:中國和西方差在哪兒

(2018-06-19 19:54:20) 下一個

文 | 朱勇

  上初中時我最不喜歡曆史課。上邊老師在講舊石器時代,下麵我在偷看“射雕英雄傳”。什麽新石器時代,青銅時代,鐵器時代……一個個名詞從我耳邊飄過,卻沒有在腦海裏留下多少痕跡。數年以後,我才領悟到人類的曆史也是材料進化的曆史。特定的材料標誌著一個時代,代表著一個文明。

  使用何種材料,決定了一個國家或民族的經濟實力,文化和命運。當歐洲探險者首次踏上美洲大陸時,發現可以強取豪奪,為所欲為,因為當地的印地安人不堪一擊。雙方的戰鬥力相差如此懸殊,除了歐洲人有槍炮外,還有一個重要的原因是美洲人沒有帶金屬的武器。在他們的文化裏,金屬隻被用來做裝飾品。別說武器,他們連耕地都還在使用石犁。材料的落後導致他們毫無還手之力。

  材料的選擇也決定了一個新興技術的命運。印刷術是我國的四大發明之一。宋朝的畢升發明了活字印刷,但該技術傳到歐洲以後,卻變成了古登堡印刷術。古登堡的一個主要改動,就是把畢升的膠泥字模變成了鉛字模。由膠泥到鉛,可以保證每個字模更經久耐用,而且大大提高了印刷的質量。經古登堡改進的印刷術迅速在歐洲推廣起來,引發了書本的普及和知識的傳播。

  中國一向在材料的發明和使用上遙遙領先其它國家。瓷,紙,木,竹,合金,絲綢……這也是中華文明在幾千年的人類曆史中遙遙領先的一個重要原因。同歐美國家相比,中國的落後是最近兩百年的事 (更準確地說,是最近兩百年暴露出來的)。為什麽會出現“領先數千年,落後兩百年”的這一局麵呢?我認為,一個主要罪魁禍首恰恰是中國對一個材料的長期忽視。那就是玻璃。您不信?有圖有真相:

1

玻璃在西方生產和應用的曆史。左軸為以公元年代為標記的時間軸,右軸標記了每個時間點所對應的中國曆史朝代。每一事件或發明的時間均參考wikipedia。

  當然,近兩百年歐美的發展超過中國有各種各樣的複雜原因,但玻璃技術在兩千多年來歐洲地區的不斷推廣和改進是其中一個主要原因。玻璃製造雖然起源於埃及和希臘,但是羅馬人改進和推廣了這一技術。玻璃不但塑造了歐洲的文化(建築風格、葡萄酒文化和啤酒文化),更是其近代科學技術的進步的一個必要前提。眼鏡、顯微鏡、望遠鏡、試管、照相機和電燈泡都是以玻璃為主要原料。近代光學、近代化學、現代生物學和醫學及天文學的誕生也都離不開玻璃的作用。

  相比之下,製造玻璃的技術一直在中國停滯不前。雖然早在戰國時期就有玻璃珠,但大規模的玻璃生產直到清朝才出現。而清朝生產的玻璃主要用來做鼻煙壺,而不是麵向窗戶或鏡子等實用市場。玻璃技術在中國古代沒有真正建立起來,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曆史的遺憾。在今天流行的眾多穿越小說中,從當代穿越到中國各個朝代的主人公們,用來發財致富而引進跨時代的物件很多也都與玻璃有關:玻璃工藝品、鏡子、望遠鏡和顯微鏡等。

13
現代化學之父拉瓦錫和夫人(1788年)。我們不僅要關注拉瓦錫的美麗夫人,還要把更多目光投向他周圍的玻璃實驗器皿。

  玻璃的生產和使用在西方雖然源遠流長,但其生產技術的成熟、普及和成本的大幅下跌發生在16世紀,和文藝複興時代重合。而玻璃的全麵應用恰好發生在1600年以後。哈佛教授Niall Ferguson提出西方文明在近代的崛起是建立在六大理念基礎上,而其中兩個和玻璃有關:科學和現代醫學。(他書中提出的另外四個理念分別為:競爭、法治、消費主義和職業道德。)

  究竟是什麽原因讓我們的祖先們穿不破玻璃天花板?是他們掌握不了關鍵技術嗎?其實與製造瓷相比,製造玻璃的技術壁壘隻低不高。二者的製備過程相差不多。造瓷是將粘土捏成容器形狀,加熱到1300℃的高溫,再逐漸冷卻。而製備玻璃是將沙子(主要成分是石英或二氧化矽)加熱到1200℃的高溫,再逐漸冷卻而成。

  中國造瓷的秘訣是在東漢時期發現的。除了粘土外,還加了高嶺土、石英和長石等成分。這樣造出來的瓷光滑潔白,“白如玉、薄如紙、聲如磬”,又不易產生裂紋。中國瓷器名揚天下,被運到歐洲的瓷器被譽為“白色黃金”,成為高貴豪華的象征,而盛產這些精美奢侈品的東方國家也因此被稱為“瓷器”(China)。歐洲人花了上千年才於1708年破譯其中的秘密,開始自己生產瓷器。

  歐洲造玻璃也有秘訣。早在羅馬帝國時代,工匠除了用沙子裏的石英外,還加了泡堿(碳酸鈉),這樣不用加熱到那麽高的溫度也可以造出透明的玻璃。另外,古羅馬人也發明了吹玻璃技術,因此可以造出各種形狀的玻璃器皿。

  一天晚上我開車回家,突然聽到正在播放的有聲圖書裏宣稱玻璃其實不是固態,而是液態。我的世界觀瞬間轟然坍塌了。回到家後,我拿起一個玻璃杯,又摸又咬,怎麽也不相信它是液態。原來在玻璃製備過程中,沙子的主要成分二氧化矽在高溫的作用下,破壞了原來的晶體結構,在恢複到室溫成為玻璃時,分子之間排列變成鬆散雜亂,就像液體裏分子間的排列一樣。一些年代久遠的歐洲教堂的玻璃上薄下厚,就是因為玻璃在重力的作用下以很緩慢的速度流動而造成的。

  咱們再接著回來找玻璃在中國受到冷遇的原因。下麵是我的一家之言,純屬推測,沒有什麽證據,就算拋磚引玉吧,歡迎大家砸磚或者砸玉。我認為技術壁壘是可以克服的,而攻克這一壁壘的動力不足才是主要原因。進一步說,玻璃在古代的中國隻有有限的市場需求。玻璃的很多用處是在1600年以後如井噴般地被開發出來,而在此之前生產成本較高,在西方還不能普及到普通家庭。

  玻璃在很長的一段時間裏主要的用途有三個,一是擺件和玩器,二是器皿,三是富人家或教堂的窗戶。除了第一個用途外,玻璃在曆代中國的市場潛力並不大。玻璃的酒杯或花瓶,與瓷器相比較,無論是從成本上講還是從美觀上看,並沒有什麽優勢。瓷杯比玻璃杯更適合中國的茶文化和白酒文化。當然,反過來也成立:玻璃杯比瓷器更適合西方的葡萄酒文化和啤酒文化。

  而用玻璃做窗則和中國文化有一定的衝突。中國文化講究的是底蘊和內涵,含蓄和朦朧。中國人不喜歡透明和直白。一眼看到底,沒遮沒攔的,那就太沒有層次了。很多事情都是心照不宣,隔層窗戶紙,雖然一捅就破。但真的捅破了就大煞風景。

  具體落實到建築上,中西的風格大相徑庭。西方崇尚玻璃洋樓,周圍綠草茵茵,門前的大氣花園和玻璃窗裏的鋼琴可以讓所有的路人看見。而中國建築講究內斂,門臉要氣派,但不能過了。就連王府四合院的門口也頂多擺倆石獅子,再鋪張就算逾製了。而象內花園之類的好東西要藏起來,不能輕易給外人看。窗戶用紙糊或用紗蒙,用料既便宜,又符合了中國的建築文化。屋裏人無論在做什麽,屋外都無法瞧個透兒亮。再說了,紗窗、紙窗所帶來的文學意境可是玻璃窗無法達到的。您想想,無論是“別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燈”還是“何當共剪西窗燭,卻話巴山夜雨時”中,如果把紙窗變成玻璃窗,是不是意境遜色不少?

  沒有玻璃反過來對中國建築也有著深遠的影響。我們看重采光,是因為傳統的紙窗擋住了太多的陽光。沒有隻擋風沙不擋陽光的玻璃窗,中國的建築要“坐北朝南”,門窗朝南,這樣日照時間長,北側背麵不設大的門窗,可以避開北方風沙。

  也許由於文化的衝突,也許因為瓷的統治地位,也許還有其它原因,玻璃在現代曆史之前沒有在中國推廣。而在西方,經過數世紀的技術潛伏期,玻璃終於在各個領域大放異彩,成為近代西方在科技和國力上超過中國的主要原因之一。

  記得大學期間看過一個電影“古今大戰秦俑情”,由張藝謀和鞏俐主演。影片前半段講的是一個發生在秦朝的淒美動人的愛情故事,而後半段跨越到民國時代,風格變得滑稽搞笑。由張藝謀扮演的秦朝大將軍蒙天放被做成兵馬俑守護秦陵,在民國時蘇醒過來,進入了一個陌生的世界,鬧出了很多笑話。

  影片中令全場觀眾哄然大笑的三個片段竟然都跟玻璃有關。片段1:穿越後的他用手指蘸蘸吐沫,沾濕玻璃窗,用勁捅卻捅不破,還把手弄疼了。片段2:蒙天放依舊穿著秦朝的衣服,卻帶著一副太陽鏡。在跟對手激烈廝殺一擊得手後,擺出很酷的一個造型,並用單掌向上一推從鼻梁滑落的墨鏡。片段3:蒙在室內為了掩蔽自己的行蹤,對著桌上的台燈使勁兒一吹。燈光依舊,他滿臉迷惑。

  也許蒙大將軍沒有意識到,從兩千年的混混沌沌中醒來,他已跨入了玻璃時代。

  參考文獻:

  1.Stearns PN: A Brief History of the World. In: The Great Courses. The Teaching Company; 2007.

  2.尚剛: 中國玻璃三千年. In: 裝飾.www.izhsh.com.cn;2011.

  3.Ferguson N: 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Penguin Books; 2012.

  4.Miodownik M: Staff Matters: Exploring the MarvelousMaterials that Shape Our Man-made World: Houghtoon Mifflin Harcourt; 2014.

  5.Hazen RM: The Joy of Science. In: The Great Courses. The Teaching Company;2001.

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