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90歲的收藏家張宗憲先生,對於古董藝術品的熱愛,始終未因年紀增長稍有怠惰;相反,他對於“行千萬裏路、看博物館藏品”的藝術之旅,始終熱情不減,這也是他藝術人生的最大娛樂。他至今還保持每個月都在世界不同城市旅行看藝術品。
伊朗國家博物館
▲張宗憲先生於伊朗國家博物館 上手元青花扁壺
伊朗國家博物館收藏的元青花來自於阿迪比爾陵清真寺,阿迪比爾陵清真寺位於伊朗北部的阿爾達比勒城。據伊朗的文獻記載,公元1611年伊朗國王阿巴斯·薩菲將宮廷珍藏的1162件中國陶瓷奉獻給阿迪比爾陵清真寺,其中就包括伊朗國家博物館收藏的這32件元青花。阿巴斯·薩菲國王奉獻給阿迪比爾陵清真寺的這32件元青花,來自於曾經統治過伊朗的帖木兒帝國。
該博物館文物古跡多達30萬件,其中有文物鑒定專家公認的中國元青花瓷器真品。館藏30餘件元青花瓷器,包括大盤19件、大碗2件、梅瓶4件、大罐4件、四係扁壺2件,是世界上保存完好的元青花瓷器第二大收藏國,僅次於土耳其的托普卡比博物館。據了解,目前全世界青花瓷器僅有400多件,中國現存有100餘件,土耳其、伊朗、日本、英國、美國、印度等國的各大博物館共收藏了200餘件。
▲伊朗國家博物館正在館內維修,原本陳列在博物館的青花瓷器,被暫時放置在辦公室走道中
張宗憲先生前來伊朗國家博物館,正值該館休館整修期。看到這些原本陳列在博物館內的元青花瓷器被暫時擺放在地上,張宗憲先生感到驚訝。因為現今在拍賣場上,這些青花瓷器每件都價值上千萬人民幣,伊朗國家博物館如此散置在地上,的確讓喜歡瓷器的人感到不可思議。 伊朗國家博物館的元青花器型碩大,盤子直徑基本都在40厘米以上,大的達60厘米,現藏於館內的《元青花鳳凰纏枝蓮紋大盤》直徑即達57.3厘米,這些大盤的形體給人以碩大飽滿的感覺。它們的造型均為折沿,分圓形口與菱花口兩種類型。菱花口為最多,盤的口沿波折類似菱形,與當時波斯地區人們使用的金、銀、銅等金屬器皿有相似之處,顯然這些青花器型受到回教遊牧民族金銀器的影響。
▲張宗憲先生於伊朗國家博物館 上手元藍地白花雲龍紋菱口盤
最讓張先生一行人驚豔的是幾件碩大的天球瓶和三件龍鳳扁壺,安排此次行程的是香港佳士得拍賣行專家,一行人估算這幾件重器都應該超過1億人民幣。至於此行最難忘的青花瓷則是《藍底白龍的青花大盤》,隻見張先生端著它看了許久不忍放下。張先生說:“這類青花在日本和海外博物館有幾件,但是不多,拍賣場上也不多見。所以我認為,這件藍底白龍青花大盤是伊朗國家博物館最值得觀看的青花瓷器。”
台北故宮博物院
今年適逢台北故宮博物院建院九十周年與郎世寧來華三百年,台北故宮特舉辦“神筆丹青-郎世寧來華三百年特展”,精選郎世寧相關文物一百組件展出。台北故宮博物院除了展示院內的典藏品外,也向北京故宮博物院、美國大都會博物館、意大利熱那亞馬丁尼茲養老院商借十一件畫作,具體呈現郎世寧的繪畫發展脈絡,及其在十八世紀中西文化交流史上的成就與貢獻。
▲清 郎世寧《弘曆圍獵聚餐圖 軸》 317 x 190 cm 北京故宮博物院藏
▲張宗憲先生在台北故宮博物院郎世寧所繪《孔雀開屏》巨幅作品前
郎世寧深得乾隆皇帝寵愛,可以從很多他的重要畫作看出,尤其許多乾隆畫像開臉都是出自郎世寧之手。以《弘曆圍獵聚餐圖》為例,帳前中坐的乾隆皇帝,便是郎世寧所繪。這次展覽讓我印象深刻的有幾件巨幅十駿圖《雪點雕》、《如意驄》、《孔雀開屏》,這些作品的尺幅如沒有親眼所見,實在難以想象郎世寧作品的氣度。還有高頭大卷的《百駿圖》,百聞不如一見。每頭駿馬姿態各有風華,在河裏刷洗徐徐如生的馬匹倒影,幾株有如攝影一般清晰的樹幹,都讓人看的目不轉睛。所以張先生極力推薦一定要看這個展覽,才能見識到第一宮廷畫家郎世寧與乾隆皇帝互動的藝術結晶。
▲清 乾隆 琺琅彩瓷紅地花卉魚藻紋碗 H 2.8 cm D 5.1cm台北故宮博物院院藏
張先生收藏瓷器,也最喜歡看琺琅彩瓷器。這次郎世寧大展的琺琅彩瓷都有郎世寧筆意,當然,這些彩瓷應該不是郎世寧所畫,但畫稿肯定與郎世寧有關。展覽中,《花卉魚藻紋碗》最令張先生喜歡,碗裏繪金魚戲水,是一件琺琅彩瓷精品。拍賣市場中琺琅彩瓷真品稀少,多是近代或民國時期仿品。一件真正的琺琅彩瓷必需書法好、畫意好、甚至釉料好,寫在瓷器上的墨色,都是辨別真偽的方法。買古董最怕買假,“情願錯過,絕不買假”是張先生一生收藏的座右銘,“錯過還有機會,假的永遠是假的!”
倫敦大英博物館 大維德中國藝術基金會
▲張先生在大英博物館
該館藏品幾乎全來自斐西瓦樂·大維德爵士(Sir Percival David , 1892-1964)的珍藏。斐西瓦樂·大維德爵士出生於英屬印度的猶太富商家庭,約1913年,全家遷移至倫敦。當時東方藝術鑒賞風行於倫敦上流社會,大維德爵士深受此氣氛感染,也開始收藏中國文物。為讀懂瓷器上的款式題字,他自學中文,1924年後已具備一定的中文閱讀水平。大維德爵士更親赴中國,並結識了著名古玩收藏家仇焱之,他收藏的《明成化鬥彩雞缸杯》便是仇焱之舊藏。
▲英國大英博物館戴維德基金會明代鬥彩瓷器自成一櫃,雞缸杯也在列
▲英國大英博物館藏宋瓷
大維德基金會陶瓷藏品主要為宋代至清代各地傳統名窯,跨越近千年曆史。很多藏品屬於故宮散失文物,不乏舉世公認的珍品。例如目前所見傳世宋代汝窯碗僅有兩件,除北京故宮博物院收藏的一件,大維德基金會也藏有一件《南宋汝窯天青釉碗》。還有生產於1351年的《元大維德花瓶》,是世界上已知最早的有確切紀年的青花瓷器物,被視為元代青花研究的標準器,也被BBC和大英博物館聯合評選為代表世界曆史的100件物品之一。 大維德收藏的瓷器展覽館是張先生去倫敦必到之地(除了拍賣)。現在藏品移至大英博物館內,館裏陳列係統分明,宋瓷、明瓷、清瓷各有展位區隔,透過窗明潔淨的玻璃櫃,瓷器溫潤的釉料光澤更顯得晶瑩剔透,使中國瓷器看起來更有現代感。
▲英國大英博物館戴維德基金會清代琺琅彩瓷器收藏
張先生介紹,住倫敦期間,他沒事就在展館待著,裏頭的收藏已如數家珍。早期,拜訪倫敦大學大維德館的人並不多,因經費關係館裏隻用兩個人,一個要顧著書店販賣部,隻有一個人負責監控館內。所以買完票都得由這個人陪著看,如果來了第二組人,就得等第一組人參觀結束才能輪到他們參觀。往往館裏就隻有他一人。
▲張宗憲先生在大英博物館
為何他到倫敦必訪大維德收藏館?因為“我的學問都靠看博物館累積的,看博物館可以幫助辨別真偽、分辨好壞,陳列在博物館的東西可以讓你細細品鑒琢磨”。張先生談到他在買東西時,常常問自己,這件瓷器大維德或其他博物館有嗎?有的話,要買的這件是否比它好?所以,博物館是個標準,收藏一定得跟博物館比,跟博物館較量。因此,張先生說:“我很感激大維德博物館這個導師,它使我對瓷器收藏有一流的認識,是我此生最重要的導師。” 如果你想收藏好瓷器,無疑,大英博物館裏大維德收藏的瓷器是最好的導師,因為它是中國官窯瓷器最完整的美術史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