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 (708)
2016 (1154)
2017 (680)
2018 (352)
2019 (290)
2021 (1)
2024 (2)
話說造化弄人,曆史上許多事情被後世的人看來似乎是理所當然,但是曆史上的許多事情卻也不是必然。
台灣控製下的金門,與中共控製下的廈門隻有一水之隔,自古金門這個小島就被看成是廈門的海上門戶,如今則是希望能打造成廈門的"後花園"。
講起金門,大多數人就會想到大名鼎鼎的金門高粱酒,而這個金門高粱酒按照民間的說法還跟明末率軍攻打台灣"驅逐荷蘭人"的鄭成功有關。
金門自古就是一個孤懸岸外的離島,資源貧乏,據說明代大儒朱熹就曾經被"流放"到金門,而清苦的環境也讓金門的居民自古就是希望能夠取得功名,這樣才能"脫貧"。
1949年,國民黨軍隊在國共內戰失利、一路敗退,共軍在當年九月攻占廈門,大批軍民逃往金門和台灣,蔣介石為了保住金門,便將從海南島撤退的部隊轉往金門,因此得以在隨後的古寧頭戰役中擊敗共軍。
帶領這支部隊的是胡璉將軍,胡璉到了金門之後發現,金門是光禿禿的黃沙一片,陣地完全沒有掩蔽、大剌剌地暴露在敵軍的眼前,據說金門的老人告訴他,鄭成功以金門和廈門為反清複明、還有後來東撤台灣的基地,需要建造大批船艦,因此將金門島上的樹木砍伐一空。
少數幾棵留下的樹木則被居民砍樹枝、剝樹皮作為日常生火所需的薪材而岌岌可危,因此出身華北的胡璉便鼓勵金門農民種植耐旱而且生長快速的高粱,高粱收割之後由軍方收購,而稈子則可以供百姓日常生火。
收購來的高粱要怎麽辦呢?胡璉就從軍中找了懂得蒸餾造酒的士兵,以製造北方白幹的方式生產高粱酒,在華人世界廣為所知的金門高粱就此誕生。
金門高粱酒曾經是到金門當兵的台灣男子共同的記憶,也是北方人在戒嚴時代用來替代二鍋頭、三蒸酒等等白幹、品味鄉愁的必需品,如今甚至"反攻大陸"。
在台灣解嚴之後,金門曾經一度再次戒嚴,到1992年正式解除戒嚴時期的所謂戰地政務,而金門酒廠隨後也就從軍方的手中轉到了金門縣政府,成為金門的金雞母、也就是最大的收入來源、讓金門成為台灣屬下各縣中最富有的一個,金門縣民也得以享有非常好的福利。
不過,也得為鄭成功澄清一下,金門是個花崗岩地質的小島,又處於東北季風的風口,土地貧瘠,本來就不適合種植高大根深的樹木。在胡璉之後,曆任的軍方指揮官都曾經想方設法綠化金門,但是由於氣候因素,能夠在金門存活下來的樹種並不多,所以即便是到了幾十年後的今天,金門的綠樹還是以木麻黃、檸檬桉等樹齡短、生根淺的樹種為主,所以鄭成功伐木造船之說應該是有待查證。
而且現在的金門本地生產的高粱也早已不敷所需。根據金門酒廠的說法,如今大多數的原料是來自華北和世界其他地區的進口高粱,現在的金門也不再是處處士兵站崗的戰地,廈門與金門也恢複了國共內戰之前的頻繁往來,能不感慨造化弄人嗎?BBC