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唐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2017-03-09 06:48:02) 下一個

唐朝(618年-907年),是中國曆史上繼隋朝之後的大一統王朝,共曆二十一帝,國祚二百八十九年。距今一千多年的唐朝社會是怎樣的?那時的人們是如何生活的?讓我們通過文物,共同解析唐朝社會的麵貌吧。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三彩胡人騎駝俑

-

高74cm,長55cm。   雙峰駱駝站立在菱形托板上,昂首引頸,作嘶鳴狀,四腿肌肉起伏,如有彈性,四足前後錯落,似欲起步。駝背上坐一胡人,深目高鼻,絡腮胡。頭紮襆頭,身著翻領、窄袖、開胯、過膝的胡服,下著袴子,腳蹬高靴。手扶駱駝前肉峰。肩上站立一猴,猴一爪扶俑頭部,一爪托腮,一副頑皮之相。此件作品中的胡人為西域康國人形象。唐代強盛,於西域(新疆)各地置都護府,使漢代開拓的自京都長安經河西走廊、直至中亞各國到地中海東岸的“絲綢之路”重新暢通。康國人善商賈,騎駝陶俑塑造了盛唐時西域康國人東來華夏的情景,表現了他們在我國經商之暇,戲猴、騎駝漫遊之情趣。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陶彩繪女舞俑

-

高21cm   唐代舞蹈與音樂結合緊密,特別是從中亞、西亞及我國西北少數民族地區傳入的樂舞,深受人們的歡迎,成為時尚。不僅在節日慶典上有歌舞表演,富貴之家外出郊遊也要帶上伎樂。樂舞在人們生活中占據相當重要的位置。   此女舞俑上穿翻領半袖衫,下著長裙,束腰,頭微側。兩臂一上舉,一下垂,雙腿一側伸,一屈曲,腰肢輕扭,翩翩起舞。從服飾與舞姿看,屬於傳統漢族舞蹈範疇內的“軟舞”。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三彩騎馬狩獵俑

-

高43cm   三彩馬以褐色為主基調,足直立,微微前傾。騎馬者尖鼻深目,顴骨突出,兩鬢長髯,唇留八字須。其頭罩黑色襆頭,身著綠色翻領窄袖袍,足登烏皮靴,雙手作持韁之態,雙目凝視前方,似在尋找獵物,馬鞍背後蹲坐一犬。   唐朝統治者有北方少數民族血統,性喜狩獵,並以善獵為榮。狩獵不僅是其生活習俗的客觀反映,也從一個側麵映襯出唐人自強、自信之心態。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陶彩繪女俑

-

高44cm,寬14cm   女俑頭梳拋家髻,麵塗紅粉,蠶眉細目,小口施朱,五官相對集中於麵龐中央,略顯緊湊,身著長裙,雙手籠袖於胸前,大腹便便,似在緩步行走。   唐中期以後,特別是開元、天寶年間,社會上逐漸形成以肥胖為美的時尚,楊貴妃受寵於李隆基,更將此一風尚推向極端,此女立俑便是盛唐時期審美傾向的典型反映。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三彩女俑

-

高51cm,寬16cm   女俑頭戴鳥狀冠,五官清秀,眉、眼墨繪。上穿半臂短襦,內襯窄袖衫,下著長裙,足登雲履。端坐於筌蹄上,手中持一小鳥。唐代詩人皮日休“上仙初著翠霞裙”之詩句,所指應即此類長裙。持鳥的圖像在陝西乾縣唐永泰公主墓及西安南裏王村韋泂墓的石刻線畫中均有表現,前者立在貴夫人手背上,後者則由侍女所持,這些鳥都是供主人娛樂用的。由唐代壁畫、線刻、陶俑等資料分析,這類陶俑身份特殊,應是墓室中的女主人,人物衣著、形象也有可能是按真容塑造的。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黃釉吹排簫女陶俑

-

高10.8cm   女俑通體施黃釉,泥質白胎。其頭梳高髻,兩肩袴披帛,下著襇裙,半跪半坐,探頸揚首,胸部微含,神情專注,雙手捧排簫作吹奏狀。這件女俑與常見的作規矩表演的伎樂俑不同,製作者刻意表現出女俑輕鬆隨意的姿態,不似表演,如若自娛。唐朝婦女生活在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繁榮的經濟為多姿多彩的生活提供了物質保障,這件陶從一個側麵反映了當時的婦女生活,頗具時代特色。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黃釉畫彩彈豎箜篌伎樂女陶俑

-

高15.5cm   伎樂女陶俑泥質白瓦胎,通體施黃釉,釉上畫彩。女傭麵部五官端正,墨畫眉眼,高顴骨,唇點朱紅,神態自然,頭梳墨色高髻,肩披紅色披帛,順體下垂至地,身著窄袖高腰長衣裙,裙擺曳地。伎樂女俑跪坐姿,雙手抱豎箜篌,作演奏狀。豎箜篌造型完整,是研究古代樂器的有形資料。此樂器係從西域傳入中原,新疆吐魯番阿斯塔那古墓群曾出土一件完整的木製豎箜篌。這件陶俑真實地再現了初唐時期中西文化的交流。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侏儒俑

-

高18.5cm 此俑為胡人形象,頭戴圓盆形帽,身穿窄袖翻領束帶齊膝長衣,袒胸露腹,說明身處炎熱的夏季。其一手下垂,一手握拳,手中所持之物已失。從形象上看此俑應為一侏儒。唐朝的侏儒一般由地方進貢朝廷,如道州居民身材短矮,每年都要向朝廷上貢,號為“矮奴”。有些則是國外進貢給唐朝的。從出土文物與文獻記載看,這些充斥宮廷和世族貴胄之家的侏儒,或作滑稽表演,供主人取笑娛樂,或服侍主人,幹一些雜役,或專門充當肉幾,讓主人坐於其身。1949年以後,在陝西、河南等地的唐朝高官貴戚墓中出土了相當數量的侏儒俑,眾多侏儒俑的出土,形象地反映了當時的社會風俗。 高13cm,寬7.5cm。   俑頭戴黑色襆頭,濃眉大眼,鼻頭較粗,闊口。上身內穿半袖衣,外穿翻領大衣,右袖脫下,斜係在腰間,左手下垂,右手握拳抬起。該俑頭及上身較大,雙腿較短,從形象上看應為一侏儒。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大食人俑

-

高28cm   俑頭戴尖頂折沿帽,長臉,深目高鼻,滿鬢胡須,其形象與《新唐書》卷二三八中記載的大食“男子鼻高,黑而髯”相吻合。俑身穿右衽衣,腰中係帶,足登長筒靴,肩背行囊,手執水壺,身體前傾,作行進狀。   大食是唐朝人對阿拉伯人的專稱。唐高宗時,大食人打敗波斯帝國,占領了伊朗高原,並於永徽二年(651年)向唐遣使朝貢。之後,兩國通過絲綢之路交往日益頻繁。許多大食商人往來於陸路與海路,在做商品交易的同時也將伊斯蘭教帶入中國,並開始在中國的西安、廣州、泉州等地定居。這個作長途跋涉狀的大食人俑是我們見證唐代絲綢之路上漫漫商隊的一個縮影,形象而生動。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陶昆侖奴俑

-

高24.5cm   俑身材短小,頭部扭向一側,皮膚黝黑,發卷曲,穿窄袖右衽衣,腰係絲繩,雙足外撇,為唐人所稱的昆侖奴形象。   “昆侖”一詞,在中國古代除指昆侖山外還指黑色的東西。唐人沿用此義將黑色皮膚的人統稱為昆侖人。這些人大多數是被販運到唐朝的,至中土後,或精習樂舞,供人娛樂,或為奴仆,供主人役使,所以時人稱其為昆侖奴。   目前考古發現的昆侖奴俑多赤裸上身,下著羊皮短褲。此件陶俑卻身穿長袍,腰中係帶,顯然是接受了唐人的生活習慣。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畫彩女射俑

-

高28cm   女俑發髻梳成“丫”形,身穿翻領窄袖衣,腰係帶,下著靴。頭偏向左,雙手作持弓射獵狀。此俑生動、形象地再現了當時的社會風貌。   唐朝社會風氣開放,許多以前隻有男子才能從事的活動女子也紛紛參與,射獵便是其中之一。杜甫的《哀江頭》:“輦前才人帶弓箭,白馬嚼齒黃金勒。翻身向天仰射雲,一箭正墜雙飛翼。”王建的《宮詞》:“射生宮女宿紅妝,把得新弓各自張。臨上馬時齊賜酒,男兒跪拜謝君王。”便是當時的真實寫照。不僅宮中女子能射獵,民間女子也有不少能騎善射者,李昌夔之妻獨孤氏就有一支兩千人的女軍,穿清一色獵服,專門從事打獵活動。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陶戲弄俑

-

高27.3cm   俑頭戴襆頭,身穿圓領窄袖長袍,腰係帶,足穿靴。雙手相交於胸前,作表演狀。從形象上分析,應是參軍戲俑。   “戲弄”是唐代對戲劇的一種稱呼。它是通過音樂、舞蹈、演唱、對白等手段表達人物感情的一種藝術形式。唐戲弄源自漢、魏以降的歌舞百戲與說唱,主要包括參軍戲、踏搖娘、蘭陵王、缽頭等數種。唐戲弄是唐朝文化娛樂生活的組成部分,尤值一提的是,它為兩宋戲劇的蓬勃發展奠定了基礎。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陶彩繪胡人俑

-

唐天寶四年(745年),高50.5cm,寬18cm。   胡人頭戴襆頭,濃眉大眼,高鼻闊口,滿臉胡須。上穿圓領衣,下著裳,腰中係帶。從姿態上分析,此俑似為牽駝俑。   唐朝處於中國封建社會的鼎盛時期,唐人博大的胸懷與開放的風氣促使世界各地的人民來到中國,這些外來的異域之人被稱為“胡人”。胡人所從事的職責可以分為如下幾種:第一,牽馬與牽(騎)駝;第二,伎樂;第三,侍從或仆役;第四,官員。   此胡人俑出土於西安東郊韓森寨雷府君宋氏墓。據墓誌記載,宋氏所嫁的“雷府君”竟是太監。該墓出土了眾多陶俑,製作精美,可見“雷府君”是有一定地位的人物,宋氏是按“雷府君”的品秩安葬的。 高37.5cm,寬14cm。   胡人頭戴襆頭,身穿翻領大衣,足登長靴。粗眉大眼,雙睛凸出,滿鬢胡須。大衣右袖脫下,纏繞於腰中,露出半臂,半臂彩繪。襆頭、胡須、靴子皆繪成黑色。此俑特別注重人物麵部的刻劃,誇張的手法恰好突出了西域胡人的生動形象。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陶彩繪持琵琶女俑

-

高34cm,寬7.8cm。   女俑梳雙螺髻,內穿襦衫,外披帔帛,下著及地長裙。站立,手持曲項琵琶演奏。   琵琶從西域傳來,其演奏技巧曆經兩漢魏晉南北朝時期不斷普及、發展與提高,到了唐代達到頂峰。唐代產生了一大批名揚天下的琵琶演奏家,如曹妙達、曹善才、曹綱、康昆侖、段善本等,他們多來自粟特地區的曹國、康國等地(今中亞地區),唐代詩人岑參“涼州七裏十萬家,胡人半解彈琵琶”之句生動地描寫出“胡人”對琵琶的喜愛,由此也可見外族文化對唐朝文化影響之深刻。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陶畫彩男立俑

-

唐開元二年(714年),高76.5cm。   男立俑頭戴襆頭,身穿圓領右衽衣,腰中係帶,足穿高筒靴直立於方板上。雙臂彎曲,雙手握拳,從姿態上看似牽馬或駱駝的形象。   此俑衣飾簡潔,表情含蓄,形神兼備。在唐代,上自皇室貴戚,下至平民百姓,無論男女貴賤,皆以頭戴襆頭為時尚。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陶黃釉騎馬男俑

-

高32cm,長24cm。   騎俑頭戴風帽,身著圓領窄袖袍,足蹬靴,雙腳登踏馬鐙。馬眼圓睜,雙耳前豎,頭向內收略右轉,頸上有支架,原應有鼓,已失。此應為鼓吹儀仗俑。   鼓吹俑屬於儀仗俑中的一種。鼓吹,傳說始於漢代班壹,最初為一種軍樂,後來功能逐漸擴大,用於鹵簿儀仗與宴樂群臣等。唐代鼓吹不僅用於生前,也用於死後喪葬中。 唐永泰公主、章懷太子、懿德太子、鄭仁泰、韋泂、李鳳等墓葬中均出土了為數不少的鼓吹俑,這是按照其品秩陪葬的,是墓主身份地位的象征。值得注意的是,鼓吹所使用的馬同狩獵、打仗使用的馬有所不同,多為小馬,很少佩戴籠套等物,可能取其行進緩慢、方便演奏之故。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三彩文官俑

-

高72cm   文官俑頭戴小冠,著寬袍大衣,外罩裲襠,腳穿如意頭雲履,雙臂抱於胸前。釉色以褐、綠、白為主。   唐朝葬俗中,人死後多隨葬各種明器,地位較高的隨葬常達數百件,其中文官俑、武士俑、鎮墓獸為常見明器。文官俑多長袍大袖,雙手拱立,神情肅穆莊重。 高102.2cm,寬25cm。   文吏俑眉毛、眼睛、胡須皆墨繪,上穿寬袖衣,下著裳,外穿裲襠,足登如意頭雲履,雙手交握,中有長方形孔,推測為插笏板之用。足下為台座。   裲襠,也稱“兩當”,其一當胸,其一當背。隋唐時期武士多穿帶甲之裲襠,以為防禦身體之用,文吏之裲襠多不帶甲。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三彩女立俑

-

高32cm   女立俑頭發綰至前額上部,紮係成花形。內穿襦衫,外披帛帶,齊腰長裙下垂至地,鞋尖微露。釉色以綠、黃、白為主。   此俑站姿挺拔,神態端莊。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三彩武士俑

-

高105cm,寬44cm   武士俑麵部敷粉畫彩,不施釉,頸下施黃、綠、白三色釉。頭束發髻,二目圓睜,雙眉濃重,大鼻頭,鼻下胡須向兩側上翹,麵相異常凶猛。身穿明光甲,胸前左右各有一圓護,肩覆披膊作龍首狀。右手握拳上舉,左手叉扶於腰際。足蹬高靴,直立於鏤空座上。   此件武士俑形神兼備,氣宇軒昂之態顯露無遺,精工製作,是一件上佳的藝術珍品。 高102.5cm,寬28cm。   武士俑頭戴鶡冠,眉毛、眼睛、胡須皆墨繪,上穿寬袖衣,下著裳,外穿裲襠,足登圓鞋,雙手交握,中有長方形孔。足下為台座。武士俑色彩亮麗,特別是裲襠部分,諸種顏色浸潤交融,鮮豔奪目。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三彩武官俑

-

高70.5cm   俑頭戴鶡冠,高鼻深目,八字胡須,著寬袍大衣,外罩裲襠,腳穿如意頭雲履,雙拳相握,置於胸前。鶡冠施朱,冠、發、眉、眼、胡須施墨,唇紅。   此三彩武官俑神情莊重,釉色以褐、綠、白為主,色澤鮮豔流暢。   鶡(hé 音合)為古書上說的一種善鬥的鳥。唐朝時鶡冠中的鶡多為小雀狀,頭朝下,兩翼匍匐。鶡冠流行於盛唐,至中唐以後則少見。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陶彩繪持鈸女俑

-

高20.4cm,寬9cm。   女俑梳雙螺髻,內穿窄袖襦衫,外罩半臂。跽坐,雙手持鈸,作打擊表演。   此女俑穿襦衣長裙,半臂之上繪彩,很可能表現的就是產自西南地區的錦半臂。   鈸,也稱“銅鈸”、“銅盤”。打擊樂器。圓形,中部凸起,似半球狀,其徑約樂器的一半。兩隻合為一副,相互敲擊,發出聲響。銅鈸在魏晉南北朝時期由西域諸地傳入華夏,隋唐時期開始流行。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陶彩繪持腰鼓女俑

-

高20.5cm,寬10.5cm。   陶俑頭梳雙螺髻,內穿窄袖襦衫,外罩半臂,下著長裙。跽坐,雙手持腰鼓。此女俑神情專注,似已沉浸在精彩的表演之中。   腰鼓圓形,兩頭略粗,中間稍細。腰鼓在唐朝主要用於西涼、龜茲、疏勒、高麗、高昌諸樂中,為當時常見的樂器之一,演奏時掛在腰間。因演奏方式不同分正鼓與和鼓兩種,以杖擊打的為正鼓,聲音高亢洪亮;以兩手拍擊的稱和鼓,聲音婉轉低回。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陶彩繪持笙女俑

-

高35cm,寬8cm。   陶俑梳雙螺髻,內穿襦衫,外披帔帛,下穿拖地長裙。站立,雙手持笙演奏。   笙為簧管樂器,由簧片、笙管、鬥子三部分組成。簧片以竹、銅為主。笙管長短不一,上端開音窗,下端開按孔,下端嵌接木質笙角以裝簧片,並插入鬥子內。鬥子用匏、木或銅製成,連有吹口,吹口有圓形、方形等多種形製。簧管自13至19根不等。演奏時手按指孔,吹吸振動簧片而發音。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陶彩繪持排簫女俑

-

高34cm,寬7.8cm。   女俑頭梳螺髻,兩鬢抱麵,眉清目秀,閑和典雅。上穿窄袖襦衣,下著長裙。站立,雙手持排簫作演奏狀。   排簫,管樂器。由長短不同的竹管編排而成,10至20餘管不等,管底有封和不封兩種。既可用於家庭宴樂表演,也可用於鼓吹儀仗中。

當時明月在·唐朝遺珍

陶馴馬郎俑

-

高40cm,寬35cm。   唐朝由於對舞馬的喜愛,所以重視對馴馬郎的培養。一般馴馬郎多為年少俊美之青年,有胡人,也有漢人。所穿衣服多為利於馴馬的胡服。他們身手矯捷,輕巧靈便。此少年馴馬郎弓腿揚臂,仿佛正引領著舞馬踢踏應節,聞樂起舞。

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