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建國瓷,文革瓷,那些事

(2017-03-23 21:13:25) 下一個

1949年,新中國成立後,郭沫若時任政務院副總理兼中央文化教育委員會主任。他提出了組織建國瓷生產的建議,旨在搶救、挖掘和恢複全國各地的名窯名瓷,弘揚祖國的民族文化。周恩來總理采納並支持了意見。

建國瓷,文革瓷,那些事

粉彩花鳥瓶 50-60年代

高莊來到景德鎮後,從各個工藝美術合作社和私營瓷廠內抽調了三十多位在彩繪、成型及顏色釉配製卓有影響的老藝人如王大凡、王步、魏庸生、潘庸秉等人和極有培養前途的青年工人組織學習和培訓,這些年輕人中有王錫良、張鬆茂等人。培訓的地點設在景德鎮久棄的天主堂,這裏環境安靜。場地寬大,不易受外界的噪擾。參加培訓的人大多數不知道是怎麽回事,有人甚至說是政府“發彩”(分配彩燒瓷器),燒製類似於“洪憲瓷”的仿古瓷。

於是,一些人把自己精心彩飾的重工粉彩瓷交來評選。高莊因勢利導,結合這些瓷器講述了清代康雍乾三朝由於景德鎮設禦窯廠,故而“任其百爾,執事媚滋一人”,一切都以皇帝的愛好和要求為旨準。現在的陶瓷藝術是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服務的,所以要在傳統的基礎上大膽革新。像康雍乾三朝的瓷器要去其糟粕,選精去粗,再也不能有繁緝、庸俗封建迷信的舊習,再也不能脫離人民大眾的社會基礎一味仿古。話雖說得尖銳些,但仍有人不以為然。

建國瓷,文革瓷,那些事

景德鎮藝術瓷廠美研室雪景碗 50年代中期

當高莊把特意帶來的許多民間工藝美術品如竹雕、年畫、剪紙等擺出來讓大家參觀品論時,有人就說:“什麽民間剪紙?不就是婦女家用的鞋樣子嘛。”隻有曾龍升對天津泥人張的《包餃子》表現出濃厚的興趣,段茂發則對新安版畫看得癡迷入神。而王錫良、張鬆茂等人始終興致勃勃地聽高莊對各類民間工藝品的講解和分析,覺得如醒潮灌頂,耳目一新。

第二天恰逢星期日,高莊囑大家不必上班,自由安排活動。許多人都覺得很新鮮,因為大家在私家紅店、作坊幹活,哪有什麽“法定休息日”的概念。本來幾個年輕人相約到“廠前”逛逛, 聽說梅健鷹、祝大年去郊外寫生,都臨時改變了主意,也隨大學生們去黃泥頭看看。

建國瓷,文革瓷,那些事

琺琅彩石榴翠鳥瓶 50-60年代

這一去,使得王錫良、張鬆茂等人懂得了什麽是寫生,什麽是素描,什麽是油畫,什麽是水彩畫,懂得了藝術來源於生活,來源於大自然的造化,更理解到了“外師造化、中得心源”的道理,有了“搜盡奇峰打草稿”的感性認識。從此後,受到啟發和影響的一大批景德鎮陶瓷美術工作者都把野外寫生作為藝術創作的必由之路。在當時封閉而保守的陶瓷藝壇,不營吹進了一股清新鮮活的春風。

建國瓷,文革瓷,那些事

粉彩孔雀牡丹象耳尊 50年代

楊永善在他的《中國的陶瓷》一書中寫道:“建國瓷的設計製作工作由1952年10月開始,到1954年9月結束,完成了73556件產品。”江思清在《景德鎮陶瓷史稿》記述:“建國瓷委員會在這年(1953年)創設了‘ 建國窯’,用科學方法製造了建國瓷器,燒造中西餐具、茶具、咖啡具、煙酒具、花瓶、花盆及其它日常用具和紀念禮品等,以民族形式及大眾方向,作為藝術標準,以表達出新中國的蓬勃氣象。”在這段時間裏,高莊、梅健鷹、祝大年等師生們與景德鎮陶瓷藝人們同吃同住同勞動,一起設計瓷上的裝飾紋樣,一起試製失傳的顏色釉瓷,一起燒造器型新穎的日用瓷,賺得了廣大群眾的信任和尊重。同時,也激發起他們日益高漲的積極性,時年七十多歲的藝人吳龍發老當益壯,精心繪製了一塊尺八青花大圓盤。在預展中獲得中外專家的一致讚譽。此外,在恢複失傳的顏色釉中,其中釉裏紅、窯變花釉、鈞紅、祭紅(郎窯紅)、美人醉(桃花片)、霏紅、天青等七種獲得了成功, 可與曆史上的最高水平媲美。同時還研製出藍花釉、孔雀藍、仿宋鈞三種色釉。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