蟶子肉質鮮美,很多人都愛吃,但是,吃蟶子也有不能吃的“死角”,那麽蟶子哪些部位不能吃呢?下麵為您介紹蟶子哪些部位不能吃,烹調時要注意了。
蟶子肉味甘、鹹,性寒,具有清熱解毒、補陰除煩、益腎利水、解酒毒等功效;蟶子除了含大量蛋白質和鈣以外,還富含碘、硒、鋅、錳等微量元素,據介紹常食用蟶子有益於腦的營養補充,有健腦益智的作用。
蟶子哪些部位不能吃?
蟶子的內髒不能吃,做時要把內髒取出,不然吃時牙齒會感到不舒服,買來的蟶子泡在淡鹽水裏,可使沙子吐幹淨,水燒開後蟶子焯10秒鍾,殼會打開,然後擠出內髒,並取掉殼上的黑邊即可炒之。
蟶子死了還能吃嗎?一般來說,死過的蟶子不建議再食用,因為蟶子的蛋白質含量很高,死過以後容易滋生雜菌,從而很快變質,吃了對身體不好。
挑蟶子一定要挑活的,如果是死的就會吃壞肚子。買的時候向店家要一點海水,用於吐沙。把蟶子放在海水裏完全浸沒,如果沒有海水就用家裏的自來水加幾勺鹽代替。養個半天一天的讓它靜靜地吐沙。
如果用水煮不開殼的就是死蟶子,扔掉不能吃。把煮好的蟶子肉從殼上取下,殼上有泥沙影響口感。吃的時候要將蟶子周邊的一圈黑線去掉,還要將蟶肉裏那塊黑色的部分去除。
蟶子怎麽挑選?
首先要看蟶子殼的顏色,如果顏色是金黃色或者淡黃色,就說明殼比較薄,肉質豐厚;如果殼的顏色呈暗黑色,就說明殼比較厚,裏麵肉比較少。
接著要用手摸一摸。一般菜市裏的蟶子都放在海水裏養著,殼微微張開,手一碰就會閉合的,說明是活的;碰了不動,摸上去僵硬的就是死的,不要買。
最後再教你一招,挑選時,要看蟶子表麵有沒有泥沙,不要以為表麵有沙的就新鮮,其實這不僅加重了重量,還說明蟶子的肉裏也有很多泥沙。
蟶子的清洗方法
1、用筷子將蟶子與盆底隔開,因為蟶子的位置一直都是在水盆中央,吐出來的沙子,直接沉底了,懸在中間的蟶子再吸進來的水又是幹淨的。
2、買蟶子時向老板要一點海鹽,溶於清水中,營造海水的味兒。然後在盆中放兩隻平時不咋用的筷子,目的是不讓小筐沉底,最後將裝滿蟶子的漏筐放在上麵浸泡,再滴幾滴麻油,2-3小時後就會看到盆底的髒東東會有很多。
3、吐好沙的蟶子用淡鹽水反複的搓洗幾遍,將殼上的髒東西洗淨控幹水分即可。
蟶子的吃法
蟶子吃法很多,有三吃、五吃之稱。
一吃糊蝶蟶。把蟶洗淨後放在鍋裏燒,蟶殼攤開,肉露出就可取吃,這種吃法最簡單方便。二吃紅燒蟶。用薄刀輕輕剖開蟶子背麵殼的連接處,即把蟶殼脊割斷,蟶殼不會攤開,倒在鍋中紅燒,放上油、蔥、薑佐料,有油香味。
三吃鹽水竹筒蟶。把蟶插在竹筒裏,燒熟可吃,清口鮮美,原汁原味。四吃炒蟶肉,把蟶肉挑出來,與其他菜一起炒吃,有多種味道。五吃鐵板蟶。這是近幾年在酒店烹調的新製作,吃起來有濃香脆味,風味獨特。
蟶子是我們現在很常見的食物,在超市或者菜場都能夠見到的。喜歡吃蟶子的人也是很多的,因為它吃起來不僅好吃,還很鮮美的哦。但是大家蟶子能分為幾種嗎,下麵小編就給大家介紹下蟶子的分類。
蟶子的分類
蟶子是很喜歡呆在海水鹽度低的河口附近和內灣軟泥海塗裏麵的。我們常常見到的蟶子分為兩種,一種是長竹蟶它長的比較長,還有一種竹蟶。
長竹蟶:大竹蟶貝殼長,達14厘米,一般殼長為殼高的4~5倍。亮口緣與腹緣平行,隻在腹緣中部稍向內凹。殼頂位於殼的最前端,殼前緣截形,後端圓。兩殼合抱呈竹筒狀,前後兩端開口。殼質薄脆。殼表光滑,被黃褐色殼皮,有時有淡紅色彩帶。生長線明顯,沿後緣及腹緣方向排列。殼內麵白色或稍帶紫色,可見淡紅色彩帶。鉸合部小,兩殼各具主齒一枚。長竹蛙與大竹蛙近似,其主要區別是貝殼極延長,殼長為殼高的6~7倍,殼薄,兩殼相等。
竹蟶:這類蟶子棲息在潮間帶至淺海砂泥底,以強而有力的錨形斧足直立生活,將身體大部分埋入砂泥中,但若是遇到危險或環境不良時,會自割其出、入水管而迅速將身體全部埋入砂泥中。竹蟶大部分棲息在鹽分較低,且水深大約二十到五十公分的海域中。分布在熱帶,在大陸東南沿海產量較多,在台灣則多產於中南部,尤其是台中及雲嘉一帶的砂泥海域。
蟶子的做法
杏鮑菇黃豆芽蟶子湯
準備的材料有蟶子、杏鮑菇、黃豆芽以及香菜、薑、蝦皮、鹽、油這些配料。
做法
1、蟶子吐淨沙子後清洗幹淨,杏鮑菇清洗後切片備用,黃豆芽掐去尾部清洗。
2、鍋預熱後放入食用油和蝦皮煸炒出香味。
3、倒入清水,放入薑片燒滾。
4、我們把杏鮑菇片放進去並且用大火將它煮開,最後再用小火煮到杏鮑菇軟了就行了。
5、放入黃豆芽煮開。
6、再倒入蟶子,大火煮到蟶子開口,加鹽調味,再煮2分鍾即可,出鍋後撒上香菜
蟶子的營養價值
蟶子富含碘和硒,它是甲狀腺功能亢進病人、孕婦、老年人良好的保健食品,蟶子含有鋅和錳,常食蟶子有益於腦的營養補充,有健腦益智的作用。
醫學工作者還發現,蟶子對因放射療法、化學療法後產生的口幹煩熱等症有一定的療效。編輯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