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西安人從古至今都吃的美食

(2017-02-26 11:46:18) 下一個

西安美食名冠全國,讓全國人民傾慕,西安人自己也是對自己的口味情有獨鍾。

不過,這麽多好吃的,你知道在古代的西安人喜歡吃啥嗎?

// 燒尾宴 //

起源:唐代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燒尾宴是唐代長安曾經盛行過的一種特殊宴會。所謂“燒尾宴”,是指士人新官上任或官員升遷,招待前來恭賀的親朋同僚的宴會。

這一看來奇怪的名稱,來源有三種說法:一說老虎變成人時,要燒斷其尾;二說羊入新群,要燒焦舊尾才被接納;三說鯉魚躍龍門,經天火燒掉魚尾,才能化為真龍。五代時陶穀的《清異錄》一書,記載了唐代最著名的一次燒尾宴。和滿漢全席等其他宴並稱中國五大名宴。

// 老鴰撒 //

起源:漢代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老鴰撒是陝西省著名的漢族麵食小吃。相傳起源於西漢,與李廣有關。是一種類似於麵疙瘩的食物,但裏麵的疙瘩比麵疙瘩體型要大很多,麵團麵塊是兩頭尖中間園的形狀,像烏鴉的頭,所以得名老鴰撒(撒在陝西話中是“頭”的意思)。

漢代名將李廣,其驍勇善戰,為敗匈奴使“佯攻”之計,且逃且棄兵甲,蠻軍窮追,為其真相,棄鍋釜亦所剩無幾,炊時犯愁。李廣命將士卸其盔為釜,取草木為筷,將麵團撥入盔中,入野蔬烹之,三軍飽,振精神,誘蠻軍入圍,然勝,回朝。

武帝聞之,命禦廚仿其法精做,以犒三軍。有說,匈奴以烏鴉為祥鳥,而此食酷似烏鴉頭,故武帝賜食名曰“老鴰撒”,有江山永固,蠻軍不得再擾之意。“老鴰撒”風行宮廷,至唐,此食傳入民間,盛行關中,百姓以其便捷,且念“飛將”,久傳,越變多樣。

// 黃桂柿子餅 //

起源:明朝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黃桂柿子餅,又稱火晶柿子餅。據傳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順政權後,立即帶領大軍去攻打北京,當時正值災年,臨潼老百姓用當地所產的火晶柿子拌上麵粉,烙成柿子餅,讓將士們充饑。後流傳下來,經過西安飯莊廚師不斷改進,發展成現在的黃桂柿子餅。

// 金線油塔 //

起源:唐代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早在1400多年前的唐代就有了。當時,稱為“油塌”。相傳,唐代段文昌丞相家裏一老女仆擅長製作此品。據《清異錄》記載,唐穆宗時,宰相段文昌家裏有一號稱“膳祖”的老女仆擅長製作這種油塔,且技藝精湛。

在40多年的時間裏,她曾將此技藝傳授給100多名女婢。據說,得其真傳的隻有9個女仆。西安民間傳說,真正能夠繼承段丞相家老女仆製作“油塌”技藝的,隻有一人,足見其此製作技藝不易掌握。

// 泡泡油糕 //

起源:唐代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三原縣的傳統小吃,其淵源可上溯至唐代韋巨源的燒尾宴名點“見風消”油潔餅。

泡泡油糕據傳原為皇宮點心,“安史之亂”時,有一位善製此糕的禦廚流落到今西安以北的三原縣。為了謀生,便做起製售泡泡油糕的生意,工藝從此傳入民間,成為三原縣一帶世代相傳的美味。

清朝年間,一些掌握了製作油糕技術的三原縣人,到西安製售為生,使泡泡油糕傳至西安,並由此名揚遐邇。

// 千層油酥餅 //

起源:唐代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陝西漢族傳統小吃中的代表,其味道鮮美,是其他地域小吃所不具備的。油酥餅始創於唐代,被譽為“西秦第一點”,相傳,唐玄奘法師取經回長安後,翻譯佛經達千卷時,唐高宗李治命宮中禦廚專門用植物油炸成“千層烙餅”,賞賜給玄奘,以示慰勞和表彰。

後經曆代廚師不斷改進,取名為千層油酥餅。千餘年來曆久不衰,一直流傳至今。特點是層次分明,脆而不碎,油而不膩。千餘年來,幾經戰亂,曆久不衰,一直流傳至今。

// 水晶餅 //

起源:北宋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漢族小吃,傳說宋相寇準為官清廉,辦事公正,深得民心。寇準有一年從京都汴梁回到老家渭南鄉下探親,正逢五十大壽,鄉黨們送來壽桃、壽麵、壽匾表示祝賀,寇準擺壽宴相待。

酒過三巡,忽然手下人捧來個精致的桐木盒子,寇準打開一看,裏麵裝著50個晶瑩透亮如同水晶石一般的點心。

在點心上麵,還放著一張紅紙,整整齊齊地寫著一首詩:“公有水晶目,又有水晶心,能辨忠與奸,清白不染塵。”落款是渭北老叟。後來,寇準的家廚也仿照做出了這種點心,寇準據其特點給它取了一個好聽的名字,叫做“水晶餅”。

// 石子饃 //

起源:石器時代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蒲城縣石子饃曆史非常悠久,石子饃具有明顯的石器時代“石烹”遺風。

據傳:“神農時食穀,加米於燒石上而食之”(《古史考》)。到了周代,“燔黍,以黍米加於燒石之上,燔之使熟也”。這就說明,石子饃是由遠古的“燔黍” 演變而來的,經過了一個長久流傳,不斷改進的過程。唐代叫做“石鏊餅”,並曾以此餅向皇帝進貢。到了清代,石子饃傳入江南,袁枚嚐罷,大加讚賞,稱之為 “天然餅”。石子饃是用燒熱的石子作為炊具烙燙而製成的饃。

// 鍋盔 //

起源:唐代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乾州鍋盔是陝西省獨特的漢族傳統小吃之一,其外觀呈圓形,饃邊壓成帶輻射狀的一高一低的波紋,火色均勻,看上去宛如一個大菊花圖案。其顯著特點是:邊薄 心厚,表麵鼓起,饃瓤幹酥,色形美觀。用手掰開,層層分明;用刀切開,狀如板油。聞著香,吃起酥,回味無窮,耐饑,耐貯,攜帶方便。

相傳,當年修築乾陵(即唐高宗與武則天的合葬墓)時,動員了眾多的工匠、民夫、士兵,吃飯問題供應不上,有的士兵就用麵粉製成餅坯,放在頭盔裏在火上烤熟而食,這種餅不但味道香酥,而且還便於貯存,被當地民間運用。因為餅是以頭盔代鍋而製,故名鍋盔。

// 攪團 //

起源:三國時期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傳說中是諸葛亮當年在西祁屯兵的時候(西祁就是今陝西的岐山縣),因為久攻中原不下,又不想撤退;士兵清閑無事,就在那裏大力發展農業,以供軍糧充足。

老吃地方的麵食,軍中都很厭倦了,也是為了調節軍隊士兵的想家情緒;於是諸葛亮就發明了這道飯食。不過那時的名字不叫攪團,而是叫水圍城。

// 甑糕 //

起源:西周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甑是一種底部有小孔,可放置在鍋上蒸食物的古老炊具,靈寶俗名勁子,故而甑糕也叫勁糕。甑糕的古老,首先表現在它的炊具上,它是使用由最古老的蒸具“甑”演變而成的甑鍋蒸製而成,這也是它得名的原因。陶甑蒸出來的質量最好。

甑糕除了炊具古老以外,它又是由中國3000多年前西周時期王子專用的食品“糗餌粉糍”演變而來的。《周禮·天宮》有羞籩之食糗餌粉糍的記載,“粉糍” 是在糯米粉內加入豆沙餡(古時叫豆屑末)蒸成的餅糕。先秦的“粉糍”是在糯米粉中加入豆沙餡蒸成的糕餅,並不放棗,到了唐代才發展成棗米合蒸。唐代,韋巨 源宴請中宗皇帝的“燒尾宴”中的“水晶龍鳳糕”和如今的甑糕一脈相承。

// 帶把肘子 //

起源:明朝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明朝弘治年間同州(今大荔縣)城裏廚師李玉山創製。陝西大荔帶把肘子,屬蒸菜類,在秦饌筵席上久負盛名,屬於秦菜菜係中衙門菜(也就是官府菜)的代表菜品之一,《中國菜譜》秦菜部分甚至將其列為第一名菜。

“帶把肘子”以香味突出,色、香、味、形俱佳而著稱。其色澤棗紅,如把柄,所以叫“帶把肘子”。它用料別致,不同於其它肘菜,肘子帶骨帶蹄,成菜如丘,造形別致豐滿,堪稱“盤中一王”。

// 粉蒸肉 //

起源:唐代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相傳,盛唐時期,一批阿拉伯商人沿著“絲綢之路”到長安做生意。一天中午行至祁連山下茫茫戈壁,搭起帳棚做起飯來,把切好的肉塊與待用的調料和麵粉擺在一個小案上。

不料,一陣狂風四起,吹倒了帳棚,做飯的人起忙收拾,說時遲,那時快,急伸胳膊來圍住肉、調料和麵粉,然而終因風大把三樣東西吹得摻交到一起。

為了趕路,做飯人急中生智便把這些摻在一起的肉麵疙瘩放到火上蒸熟,結果大家吃了,個個喜笑顏開,都誇這頓午餐吃得好,既充饑,又潤口。他們把沒有吃完的飯隨身帶上,下午又餾了一下再吃,結果其味更佳。

到了長安這個做飯人就如法炮製,在長安街頭開了一家專賣這種肉的鋪子,並取名“粉蒸牛羊肉”。由於隨到隨吃,又便於攜帶,很受歡迎,久而久之,成了長安的一種獨特方便美食名吃。

// 葫蘆雞 //

起源:唐代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葫蘆雞是西安傳統名菜,又名囫圇雞。據傳,葫蘆雞的創始人是唐玄宗禮部尚書韋陟的家廚。韋陟出身官宦之家,很講究菜肴。

一次命家廚烹製酥嫩雞肉,前兩個廚師均未成功。第三個廚師吸取前者的經驗,把雞捆起來,先煮,後蒸,再油炸的,做出來的雞不僅香醇酥嫩,而且是整雞,傳說中的長安第一味。西安飯店雖然小吃做的一般,但是葫蘆雞卻是一絕。

// 餄餎 //

起源:漢唐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餄餎是陝西省著名的漢族麵食小吃。被譽為北方麵食三絕之一,與蘭州拉麵、山西刀削麵齊名。餄餎,古稱“河漏”。元代農學家王禎《農書,蕎麥》:北方山後,諸郡多種,治去皮殼,磨而成麵或作湯餅。

餄餎,因多用蕎麥麵製成,比較固定的叫法是蕎麵餄餎。餄餎,古稱“河漏”。餄餎主料除蕎麥麵粉外,還有食用堿和食鹽。

// 油潑麵 //

起源:周朝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油潑麵,漢族傳統風味麵食,陝西很有特色的一種主食。據說已有3000多年的曆史。油潑麵是在周代“禮麵”的基礎上發展演變而來;秦漢時代稱之為“湯餅”,屬於“煮餅”類中的一種;隋唐時代叫“長命麵”,意為下入鍋內久煮不斷;宋元時代又改稱為“水滑麵”。

據元代韓奕所著《易牙遺意》記載:“水滑麵:用十分白麵揉搜成劑。一斤作十數塊。放在水中,候其麵性發得十分滿足,逐塊抽拽,下湯煮熟。抽拽得闊薄乃好。”

// 岐山臊子麵 //

起源:周朝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古時,周人由豳(bīn)(今陝西彬縣、旬邑一帶)遷至岐之周原(今陝西岐山縣),在渭河邊和北原上繁衍生息。後渭河有一惡龍為禍,大旱三年,民不聊生。

周氏族人不忍離開經過數代開拓出的家園,奮起反擊,大戰七日才將惡龍殺死,饑餓的人們為慶祝勝利,將龍殺了和麵群體食之,覺得鮮美無比。

於是在以後慶祝這次勝利時,便用豬代替龍和麵集體食之。後來擴展至其他節日和祭祀。這臊子麵也漸漸傳開,而其做法也漸漸流傳中得到了發展。

// 菠菜麵 //

起源:唐代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愛吃麵條的陝西人,將菠菜葉與麵粉和揉在一起,做成菠菜麵。這種做法起源唐代的"槐葉冷淘"當為其濫觴。《唐六典》栽:“太官令夏供槐葉冷淘。凡朝會燕饗,九品以上供其膳食。”

槐葉澀難食,於是民間婦女將菠菜麵粉和揉在一起,做成了菠菜麵。

// 麻食 //

起源:元代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麻食,也有叫作“麻什”、“麻食子”或者“麻什子”的,是西北地區(尤其在陝西省西安市)的一道漢族傳統小吃。麻食這種麵食的曆史可以追溯到元代,當時叫“禿禿麻失去”(元代《居家必用事類全集》),也叫“禿禿麻食”(元代《飲膳正要》)。

賈平凹先生在《陝西小吃小識錄》稱作“圪咜”(陝北語)。關中人稱作麻食、貓耳朵。以蕎麵為料。掐指蛋大麵團在淨草帽上搓之為精吃,切厚塊以手揉搓為懶吃。主要分布在陝西、甘肅、山西,是大家喜歡的日常簡單飲食的一種。

// 臘汁肉夾饃 //

起源:三國時期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西安馳名的風味食品。臘汁肉以豬肉為原料,其曆史可追溯到戰國時代,那時稱“寒肉”,唐代又稱“臘肉”,世代流傳,曆經演變。

臘汁肉的特點是色亮紅潤、軟爛醇香、肥肉不膩、瘦肉不柴、入口即化、久貯不變,與臘汁豆腐幹、雞蛋細切拚盤,為佐酒好菜。用“虎背鐵圈菊花心”的白吉饃夾著吃,是快餐美食。

// 牛羊肉泡饃 //

起源:西周時期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最早為西周禮饌,曆史悠久。據史料記載,牛羊肉泡饃是在古代牛羊羹的基礎上演變而成的。古代許多文獻,如《禮記》以及先秦諸子,都曾提及牛羊肉羹。

最初多用於祭祀及宮廷禦筵。西周時曾將牛羊肉羹列為國王、諸侯的禮饌。《戰國策》記載中山國君,由於一杯羊羹而激怒了司馬子期,怒而走楚,說楚王伐中山,招致亡國的命運。

// 葫蘆頭泡饃 //

起源:唐代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相傳唐高宗龍朔元年(661),有一胡某在朱雀大街開設了一家“雜羔店”,專賣豬雜碎。一天,藥王孫思邈路過此處,入店吃了一碗“煎白腸”,覺得腸子腥 味大,油膩重,詢及店家,知製作不得法,當即給店主開了一個八珍湯(八種調料)的方子,讓其如法泡製,果然腸肥而不腥,湯油而不膩,味道十分鮮美,從此顧 客盈門。

店主為感謝藥王的指點,便在店門首懸一藥葫蘆以示紀念,並將所賣食品取名“葫蘆頭”。

// 稠酒 //

起源:商周時期

古代西安人都吃啥?

稠酒,見諸史冊,始於商周時期,至今已三千多年。我國最早的醫學文獻《內經》裏,曾多次提到“醪醴”,這“醪醴”就是稠酒的前身。原汁不加漿者叫“撇醅”。《詩經·周頌》裏有“為酒為醴”的詩句。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