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次說到為了發掘裝滿一船瓷器的南海一號,國家硬是建了座博物館,今天正好可以繼續說說瓷器問題。
一個很實用的問題,中國瓷器那麽多,怎麽看出它是哪個朝代的?
首先,你可能要背下曆史朝代順序表……然後就可以對號入座了。
商周時代,燒成溫度低的原始瓷就出現了。但是成熟的瓷器,要到東漢中晚期才被燒出來。
漢代瓷器,相當於起步階段,借鑒的多
很多都是吸取陶器、銅器、漆器的形式和花紋
有不少樣子看起來像青銅器的
三國兩晉南北朝,
瓷器總體趨勢是由粗矮向瘦高展開
三國西晉,
越窯瓷器的時尚,是喜歡帶動物一起上場:
要麽把器物做成動物的樣子,
類似今天的豬豬存錢罐
要麽把各種動物、甚至人物、佛像等貼在瓷器上
而且經常印著各種網狀花紋
所以,如果你看到一個矮胖的、有小動物出沒的瓷器
那多半是這個時候的↓
東晉開始抬頭、收腹、挺胸——
瓷器變得瘦高
幾何紋樣用得少了
還流行點彩——
在小動物的眼睛、耳朵、尾巴上點出褐色的點
或者點在器物的口沿、肩腹部
物理學的好的同學可能還會發現
相比於西晉,
東晉之後,瓷器重心在下麵,更穩定了
——也更加實用了(西晉的東西感覺隨時要倒掉的樣子)
唐代的瓷器,籠統地說,四個字——
南青北白
以前,流行的主要是以浙江越窯為代表的青瓷
唐代之後,以河北邢窯為代表的白瓷江湖地位上來了,開始給青瓷下了戰書
唐代瓷器就跟大唐氣質一樣,渾圓飽滿
質量更高,更精巧,那種笨重古樸的基本都被拋棄了……
而且唐代人喜歡喝茶,大大促進了茶具的發展
(我們熟悉的唐三彩則是低溫釉的陶器)
終於到了宋代
宋代瓷器的特征一個字——美
汝官哥定鈞,五大名窯齊登場
尤其是官窯,專門為皇家燒瓷器
稍微有瑕疵的都被打破埋掉了,為的就是不讓工藝和瓷器外流
南宋官窯特點是薄胎厚釉、冰裂紋、紫口鐵足
被稱為“宋瓷之集大成者”
傳下來的,更是鳳毛麟角,一器難求↓
至於五大名窯的區分,下次再講。今天的瓷器辨別先講到這裏,要是還不會的話,還是直接看博物館的展品介紹吧!
圖片來自故宮官網、網絡等。參考:
中國矽酸鹽學會《中國陶瓷史》
葉喆民《中國陶瓷史》
文:西泠君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不在於有釉沒釉,陶器可以有釉,如漢代琉璃釉器(俗稱:漢綠釉)、唐代五彩琉璃器(俗稱:唐三彩)等等。瓷器也可以無釉,如白瓷素胎器,由於質地潔白細膩,所以沒有人會把它看成陶器。其實商周至戰國時期我國南方地區采用瓷石生產的所謂硬質陶器,其胎質已經達到瓷化程度,敲擊之聲清脆悅耳,也應當屬原始瓷範疇。 陶器與瓷器的區別在於,一使用材料;二燒成溫度。陶器與瓷器的區別主要有如下幾點:
一、燒成溫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一般都低於瓷器,最低甚至達到800℃以下,最高可達1100℃左右。瓷器的燒成溫度則比較高,大都在1200℃以上,甚至有的達到1400℃左右。
二、堅硬程度不同
陶器燒成溫度低,坯體並未完全燒結,敲擊時聲音發問,胎體硬度較差,有的甚至可以用鋼刀劃出溝痕。瓷器的燒成溫度高,胎體基本燒結,敲擊時聲音清脆,胎體表麵用一般鋼刀很難劃出溝痕。
三、使用原料不同
陶器使用一般黏土即可製坯燒成,瓷器則需要選擇特定的材料,以高嶺上作坯。燒成溫度在陶器所需要的溫度階段,則可成為陶器,例如古代的白陶就是如此燒成的。高嶺土在燒製瓷器所需要的溫度下,所製的坯體則成為瓷器。但是一般製作陶器的黏土製成的坯體,在燒到1200℃時,則不可能成為瓷器,會被燒熔為玻璃質。
四、透明度不同
陶器的坯體即使比較薄也不具備半透明的特點。例如龍山文化的黑陶,薄如蛋殼,卻並不透明。瓷器的胎體無論薄厚,都具有半透明的特點。
五、釉料不同
陶器有不掛釉和掛釉的兩種,掛釉的陶器釉料在較低的燒成溫度時即可熔融。瓷器的釉料有兩種,既可在高溫下與胎體一次燒成,也可在高溫素燒胎上再掛低溫釉,第二次低溫燒成。
我主要是從一些科教節目中了解的知識,可能不準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