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收藏故事|馬未都:一個文人,怎麽能賣自己的收藏呢?

(2017-01-05 08:15:55) 下一個

過去有人說,當你家裏陳設藝術品、買藝術品,證明你真正富裕了;當你賣藝術品,可能是家道衰落的開始。

收藏故事|馬未都:一個文人,怎麽能賣自己的收藏呢?

買些藝術品,再賣點出去

家裏就興旺了

真正有錢不是買房子、買車,是買藝術品,表明你真正踏入有錢有閑的階層,一旦中道沒落,家裏遇到災難,第一件事先把藝術品賣了,很少說家裏出事把車子、房子賣了。

我碰到很多人都是這樣。上世紀九十年代,有個人是第一批房地產開發商,他對我說,“最近有點錢,你幫我買點藝術品。”我問為什麽,他說,“我告訴你件事,我爺爺發財在香港買了點藝術品,中間有事,賣了點藝術品就使家裏興旺起來了。”

我就幫他挑了一部分藝術品,那時候買的,真貴。後來真的出問題,事態跟他想的一模一樣,他就把這些藝術品賣了,賣的時間正好是藝術市場暴漲的時候,賺了很多錢。他說,買少了。我說,這是你心態不好,貪得無厭,買和賣之間差一個零的價錢,還覺得賺少了,你讓人活不活。

不賣古董

成為最好的收藏方式

還有人說,你這麽賊,當年買那麽多好東西。當年,年輕的我到上海調劑商店,北京叫委托商店。我來上海這種調劑商店的時候,記得在陝西南路,路口挺大的,我進去一看有個大青花盤子,就跟那女售貨員說要買。那女售貨員我印象特深,那時我年輕,她當時30多歲。那盤子標價60塊,特貴,於是呼啦一下很多人圍了上來。那是一個雍正的青花盤子,60塊,也是我差不多大半個月工資。

我說,能便宜嗎?上海這點好,居然可以討價還價,於是我就買了很多東西。確實,我在上海沒少買東西。上海還有很多地方,我現在不敢說了,我說了,人家賣得便宜,人家到時候可能會來找我,包括公家店,東西特好特便宜。

那時候,我有點稿費等小外快,能買很多東西,所以收藏帶給我的樂趣就是買,不知道賣。我們過去受的教育,賣東西很丟人,尤其做文人,怎麽會賣東西呢?就這點事把我“救”了,因為我沒賣,這東西就變得特別有價值。如果我邊買邊賣就跟股票一樣,賺不了多少錢。就像蘋果公司、微軟公司,包括騰訊剛上市的原始股票捏到今天,你今天就會是大富翁。

不賣,這是最好的方式,我當時並沒有意識到,是無意識,因為文化的尊嚴和做文人的酸腐,才沒去參與這件事,並不是我比別人高。

我那時候去故宮看寶貝,帶著電筒,戴著草帽,我就在陶瓷部待著。陶瓷部工作人員盯著我看,你想想戴著草帽看,肯定有點怪,人家就防著我。在這種情況下,我學習各種知識。

大家都知道,建國以後文物是統購統銷的,全北京市就三個點,我去這些地方學習,跟那些老師聊,學習知識,看人家賣東西。那時候,老師都是挑選的,第一,麵善,祥和,像那種“賊”的肯定不行。第二,要政治覺悟高,黨員優先。第三,要心狠,賺人家錢,要麵不改色心不跳。

大家都真心喜歡文化

離不開文化了,民族就大有希望

趕上新中國建立,我們就與國家的騰飛曲線吻合,年輕力壯受點苦,沒關係,死不了。而國家發展的時候,我們就有機會參與其中。接受了很多本不應該我接受的,我老說,比我大十歲的人都沒這個勇氣做這個活兒,而比我小十歲的人,可能沒這個機會平白無故空手起家。我們是非常幸運的一代人,所以我們不能愧對這個社會,社會沒有愧對我們,我們就不能愧對社會。

古人說厚積而薄發,看得多,我才能挑出最好的東西來。我不是學者,我是布道,希望我們國家能好上再好,希望能夠提高全社會的審美和全社會對文化的依賴,並且是從內心生發出來的感覺,而不是做樣子。

很多人知道,我們有過沒有文化的年代,我是從那個時候走過來的,知道沒有文化的那種苦難和恐懼,所以我們這一代人在年輕的時候都讀過很多書。有一次,我到農村上一個老鄉家,他正用書糊牆。我讓他把書拿過來給我看,書皮撕了,不知道書是什麽。我回到家看,鑽到家裏,屋外麵鎖著,假裝裏麵沒人。後來在八十年代度過了沒文化的黑暗以後,才知道這本書叫《簡·愛》。所以,我覺得,如果文化作為全民族真正從內心的喜歡、不可或缺的因素的時候,我們的民族大有希望。

(根據馬未都2016年11月在上海藝博講堂的演講整理)

編輯/製作 鄭成航/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