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一句話提醒多少人:升米恩,鬥米仇的哲理

(2016-12-14 08:53:58) 下一個

““升米恩,鬥米仇””的圖片搜索結果

從前,有兩戶人家是鄰居,其中一家比較富裕。有一年,天災導致田中顆粒無收。窮的一家沒了收成,隻能等死。富的一家有很多糧食,就給窮人家送去了一升米,救了急。

窮的一家非常感激救命恩人!熬過最艱苦的時刻後,窮人就前去感謝富人。說話間,談起明年的種子還沒有著落,富的一家慷慨地說:這樣吧,我這裏的糧食還有很多,你再拿去一鬥吧。窮人千恩萬謝地拿著一鬥米回家了。

 回家後,家裏人說,這鬥米能做什麽?根本就不夠明年地裏的種子,他們太過分了,既然這麽有錢,就應該多送我們一些糧食!這話傳到了富人耳朵裏,他很生氣,心想,我白白送你這麽多的糧食,你不僅不感謝我,還把我當仇人一樣忌恨。於是,本來關係不錯的兩家人,從此成了仇人,老死不相往來。

這就是“升米恩,鬥米仇”。

 一個人饑寒交迫的時候,你給他一碗米,就是解決了他的大問題,他會感恩不盡。但是,如果繼續給他米,他就會覺得理所當然了。一碗米不夠,兩碗米不夠,三碗四碗還是覺得你隻給了滄海一粟。欲望像海水,喝得越多,越是口渴。痛,可以忍住,而癢卻是越撓越上癮的。

就好比接受救濟的人,習慣了之後往往認為救濟是理所當然的事情,自然不會考慮自己去幹點什麽,靠自身的勞動來獲得食物。
如果你後來發現他已經恢複了勞動能力,不再救濟他了,他就會對你記仇。
這是因為,對方把原本你愛心資助的東西當成了理所當然的事情。這就是鬥米恩,擔米仇。
 
指得就是對別人的幫助,讓其形成了依賴,由感激變成了理所當然,以至於最後成仇。

升米恩,鬥米仇是心理期待落空,造成的落差。

用馬斯洛的理論解釋,當溫飽需求被滿足後,就會要求尊重需求。都是感激,高標準的恩惠容易成了衡量內心感激的標準。

一旦低於這個標準,輕則不再感激,重則反目成仇。其實都是人的內心的標準很容易跟隨外界的變化而潛移默化。

不會做人,不是說不是好人。而是說太會做好人,老好人,爛好人。

你偶爾給女生送朵玫瑰,人家肯定覺得你浪漫。但是如果你天天給人家送玫瑰,要是哪天不送了,那人家可能就會有抱怨了。

還有一個寫爛的了老掉牙故事,從前有個善人,每天都施舍乞丐幾塊錢。

有一天,好心人善人不給乞丐錢了。

乞丐就問他,你怎麽不再給我錢了?

善人說,我孩子出生了,要存錢買奶粉。

乞丐很生氣,你怎麽可以這樣?

我們都知道做人要講義氣,也明白"滴水之恩湧泉相報"的道理。所以當自己傾心相助的朋友離我們而去時,也許我們會苦悶並百思不得其解。

雖然自己不圖回報,可事情不應如此。這到底是怎樣的一種道理,而我們自己是否也因為接受了別人"一鬥米"而淡漠了人家施米的恩情?

[ 打印 ]
閱讀 ()評論 (1)
評論
花甲老翁 回複 悄悄話 好文章,請問可以轉貼嗎,生活愉快.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