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國寶文物的回歸曆程

(2016-10-06 08:08:01) 下一個

國寶文物的回歸曆程

早在1951年,周恩來指示文保部門以48萬港元的價格從境外購回了晉代著名的《中秋帖》和《伯遠帖》。當時新中國剛剛成立,國庫空虛,又麵臨經濟封鎖和戰爭壓力,周恩來此舉曾引起不少爭論。

2000 年5月,由北京市文物公司以20,944,750港幣在香港蘇富比拍賣會拍得一件“醬地描金粉彩鏤空六方套瓶”(清乾隆款) ,瓶高40.6厘米。此瓶原為圓明園中乾隆皇帝的觀賞瓷器,是乾隆八年(1743年)由督窯管唐英親自畫樣監製後進獻給乾隆的創新之作。由於六方瓶不能上 圓拉坯,成型困難,鏤空要求極高,鏤空後的瓷胎由於應力改變,燒造中極易變形,成品率極低,故極為罕見,它代表了當時中國陶瓷工藝的最高水平。該瓶於 1860年英法聯軍入侵北京時被洛克爵士掠得,原為一對,此為其中之一,現確認為國家一級文物。另一隻現藏於台北鴻禧美術館。同期在香港的拍賣會上,保利 集團還拍得圓明園牛首、猴首、虎首銅像。

2000年6月,美籍猶太人、收藏家安思遠將一塊彩繪武士石雕捐贈給中國國家博物館永久收藏。浮雕 高約113cm,武士身著戎裝,頂盔貫甲,怒目圓睜立於牛身之上,肩和頭頂部臥一鳳凰,武士手握寶劍,劍尖指向牛口中荷花。整個雕像浮雕手法,表麵施以 紅、赭等顏色加強主題的質感、烘托氣氛,流暢的雕刻刀法、準確的造型及藝術色彩的運用無不令人歎為觀止。這件浮雕為中國古代雕刻史和美術史的研究提供了彌 足珍貴的材料,甚至填補了北方地區五代史考古和雕刻史的空白。

國寶文物的回歸曆程

2001 年11月12日,從上世紀1990年代起到這一天,旅日華僑朱福元捐贈給故鄉昆山的散失海外珍貴書畫達到300餘幅。這些捐贈的書畫當中,有唐畫《加裏加 尊者像軸》 ,這幅畫在全世界隻有三幅,第二幅在敦煌,第三幅在法國;還有五代徐熙的 《牡丹圖軸》 、宋朝的 《貨郎圖軸》、《草蟲圖軸》 、元朝的 《三獅圖軸》 等書畫作品都堪稱是中國書畫界的稀世藝術珍品。

2002年11月,中國財政部與國家文物局共同啟動了"國家重點珍貴文物征集 專項經費",《研山銘》 是啟用這一專項經費回歸的第一件文物。2002年11月,流落在海外達三百年之久的宋代書法家米芾僅有的三幅大字作品之一的《研山銘》 ,被國內買家以 2990萬元的天價購得,被文物收藏界認為是中國文物回流的裏程碑。

同年,北京首都圖書館和上海博物館分別以800萬元購得 《孔子弟子像》 (手繪善本)和以創曆年古籍拍賣價格最高記錄的990萬元購得 《錢竟塘藏曆代名人書劄》。

2002 年5月,香港實業家張永珍以4150萬港元在香港蘇富比拍賣行春季拍賣會上拍得了一件雍正官窯粉彩蝠桃橄欖瓶。2004年2月15日,張永珍將之正式捐贈 給上海博物館,這件文物受到了國寶級待遇。此前,這件瓷瓶在前任主人家裏一直被用作台燈燈座,為了保證“燈座”穩定,瓶裏還被灌入了大量的泥沙。張永珍表 示,當初拍下這件花瓶就是覺得“中國的好東西不能再在外麵漂泊了”,而捐贈給上海博物館,是因為“國家是最大的’家’”。

國寶文物的回歸曆程

2002 年6月5日,旅英華人陳俊先生在倫敦將一件明代綠色琉璃瓦製品捐贈給中國政府。這件文物一百年前被八國聯軍之一的英國侵略軍從北京皇宮裏掠奪走,後以拍賣 方式流入民間。當古董商準備再次拍賣時,陳俊先生搶先將其買下並捐贈中國政府。陳俊先生在接受采訪時說:“這既是一件珍貴的文物,也是一件國恥紀念物,我 希望國內年輕人都能看到它。我們要教育中華民族的下一代,國家一定要富強,人民一定要齊心協力,讀書的要把書讀好,為我們的國家效力。我作為一個海外華 人,把這件文物買回來,隻是一點心意,送給我們的祖國,我感到非常欣慰。”

2003年4月,2003年4月份,上海博物館斥450萬美元巨 資,從美籍猶太人、收藏家安思遠(前文提到)手中購得《淳化閣帖》 祖刻本的第四、六、七、八卷,在國內引起轟動。而450萬美元的價格,使得 《淳化閣帖》 成為目前中國最貴的書畫作品。《淳化閣帖》被譽為"叢帖之祖",是北宋太宗皇帝趙光義在淳化三年(公元992年)命侍書學士王著,將秘藏在宮中"淳化閣" 的108位曆代帝王、名臣、書法家的墨跡420帖,分作十卷鐫刻在棗木板上,然後用名貴的歙墨和澄心堂紙拓印,可謂是“魏晉至唐法書的原始留影”。

2003年7月,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將一批流失海外多年珍貴佛造像運作回國,並舉辦“中華遺珍重現北京”展覽。2005年國家文物局下屬中國文物信息谘詢中心出資使古陽洞高樹龕釋尊佛頭、火頂洞觀世音菩薩頭像等2批共7件龍門石窟文物最終回歸龍門。

2003年9月,澳門愛國企業家何鴻博士向中華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捐款近700萬元,購回流失海外140多年的圓明園豬首銅像。

2005 年7月23日,在中英雙方的共同努力下,流失國外105年的天津塘沽大沽古鍾回歸大沽口炮台。大沽古鍾鑄造於清朝光緒十年(1884年),曾被懸掛在大沽 口北炮台(俗稱“石頭縫炮台”)。1900年6月17日淩晨,八國聯軍攻打大沽口炮台,英軍占領北炮台後,把鐵鍾作為戰利品掠回英國。1902年這口鐵鍾 被存放在樸次茅斯市的維多利亞公園。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