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王世襄的古玩傳奇

(2016-09-27 22:01:56) 下一個

王世襄的古玩傳奇

 

王世襄(1914-2009)———

文物專家、學者、文物鑒賞家、收藏家,被稱為“京城第一大玩家”。除書畫、雕塑、金石、建築諸多方麵有精深的研究和豐富的撰述外,他對包括家具、樂器、漆器、匏器、竹刻、銅爐、金石牙角雕刻在內的領域,也有深入係統的研究。除此,他還是位藏書家。

↑“黃花梨琴案”是王世襄所購的第一件明式家具

有 這樣一種說法,二十一世紀或許還會出現個錢鍾書,但王世襄卻不會出現了。4年前,王世襄去世,有人惋惜“對於這一代民國記憶,又崩陷了一大片品位的疆 土”。王世襄的興趣幾乎無所不涉———書畫、雕塑、建築、家具、樂器、漆器、捉獾、養鴿、馴鷹、美食……他的身份過於複雜,以至於人們更願意稱他為那個會 “玩兒”的人。他的確玩出了名堂。在三聯書店近期出版的《王世襄集》中,收錄了《明式家具研究》、《髹飾錄解說》、《中國古代漆器》、《竹刻藝術》、《說 葫蘆》、《蟋蟀譜集成》、《中國畫論研究》、《明代鴿經清宮鴿譜》等十部作品。它們是王世襄幾十年“玩兒”出來的經驗,也正是這些“雕蟲小技”,點綴和完 善著中國文化的腳注。王世襄是個樂觀的人。文字之中,你很難讀到他直麵講述悲情,盡管裹挾在動蕩的二十世紀,王世襄幾乎嚐盡了一切文人的苦難。作為“最後 的文化貴族”,王世襄的離開,或許代表著一種舊時代風雅精致生活方式的逝去。

■追索文物的燕市少年

王世襄出身官宦世家,父親王繼曾是張之洞的秘書,民國後任駐墨西哥使館公使兼理古巴事務,後擔任過北洋政府的國務院秘書長。母親金章則是非常有名的魚藻畫家。

10 歲時,王世襄被父親送到美國人在北京辦的學校念書,在習得一口流利英文的同時,也讓他離“好學生”漸行漸遠,玩兒才是王世襄的主業。小學前後,他開始養鴿 子,“一連數周英文作文,篇篇言鴿。教師怒而擲還作業,叱曰:汝今後如不再改換題目,不論寫得好壞,一律P(即poor)!”稍大,到墳地裏抓獾、養鷹。 常見情形是,鷹逮兔子,人逮鷹,少年王世襄一跑就十裏八裏,身體練好了,讀書也耽誤了。老年王世襄回憶:“我自幼及壯,從小學到大學,始終是玩物喪誌,業 荒於嬉。秋鬥蟋蟀,冬懷鳴蟲,鞲鷹逐兔,挈狗捉獾,皆樂之不疲。”

20歲時,青年王世襄遵從父命,考入燕京大學醫學預科係,這令他頭疼不 已,勉強讀了兩年,隻拿到數理化三門均未及格的成績單,險被開除,好在學校允許轉係,他便從醫預係轉到國文係。在這裏,王世襄“本性難移”,有時臂上架著 大鷹,懷裏揣著蟈蟈就來上課了。有次,燕大知名教授鄧之誠正站在講台上傳授中國曆史,王世襄懷裏蟈蟈響了,鄧先生惱羞成怒,把王世襄趕出教室。燕大另一位 教授洪煨蓮,更是把這個精力旺盛卻“玩物喪誌”的學生稱為“未知數”。

25歲時,王世襄母親病逝,讓這個“未知數”有了變數。“母親去世對 我打擊很大……她這麽培養我,又這麽放縱我,讓我玩,我要再這麽下去,對不起家庭,對不起老師,所以我幡然改悔,狗成了看家狗,鷹也不養了,鴿子也送人 了,我是整個一個大轉變,什麽都不玩了,專心寫論文。”兩年後,王世襄獲得碩士學位。中日戰爭期間,他曾任中國營造社助理研究員,後到故宮博物院工作。日 本投降後,經時任故宮博物院院長馬衡和梁思成推薦,王世襄被派遣回北平清查戰亂時損失的文物。1946年12月,他又隻身赴日本追回文獻共3286 部,34970冊,其中很多國寶級,如宋刊本《五臣注文選》《後漢書》《禮記》,明寫本《永樂大典》數卷。王世襄曾說,自己一生中做過兩件最有意義的事, 第一件事就是為國家收回了2000多件國寶,現存於故宮博物院。第二件是對中國現存唯一古代漆工專著《髹飾錄》進行解說和反複修訂,並最終寫成專著《髹飾 錄解說》。然而,這些回歸的文物,卻成為王世襄直到晚年依舊揮之不去的心結。

■“我是老運動員了”

曆史進入新的篇章。 1952年,反貪汙、反盜竊、反浪費的“三反”運動開始了,因其與國寶的淵源,也因為“國民黨接收大員沒有不貪汙”的辦案邏輯,王世襄被關押了十個多月。 “我被送往東嶽廟,名曰‘學習’,實為逼供,勒令交代盜寶問題。我因家庭出身不好,曾在洋學校讀書、國民黨教育部清損會工作,收回大量被敵偽劫奪文物,並 接受美國財團獎學金出國考察一年等諸多問題,自然成了重點之重點。單獨監禁一室,‘打虎英雄’卻有十餘人之多,工作方法簡單粗暴。他們大聲恐嚇喊叫,用力 拍打桌子,勒令交代問題。交代不出來則夜以繼日,輪班逼供,名曰‘疲勞轟炸’。”

王世襄當然是清白的,他被釋放回家,但同時接到了文物局、故宮博物院通知,開除公職,自謀出路。

1957年,反右運動中,因對“三反”後的處理有意見,已在民族音樂研究所工作的王世襄又被劃成了“右派”,五年後“摘帽”。至此,他已離開文物崗位整整十年。在這十年,沒有了文物相伴,王世襄倒是“玩兒”起了小物件,鴿哨、葫蘆、竹刻成為他的“玩伴”。

1966 年,紅衛兵“破四舊”的“氣勢”令王世襄預感到厄運或許將再次降臨,好友陳夢家、啟功、史樹青等已相繼被抄家。王世襄家中的明式家具、佛像、銅器等無疑會 被劃入“四舊”之列。無奈之下,他被迫展開“自我革命”,主動跑到文物局,請求紅衛兵抄家,才得以讓這批珍寶免此一難,沒有在浩劫中灰飛煙滅。7年後,王 世襄向有關部門追討這批藏品,直到1986年,他才要回大部分文物、圖書和手稿。

1969年,55歲的王世襄被下放到“五七”幹校,參加 “勞動改造”。3年多艱苦清貧的幹校生活,王世襄倒是自得其樂,仿佛回到少年,牧牛、放鴨、養豬……在成為養牲口好手的同時,還治好了多年未愈的老肺病。 下放期間,王世襄還抽空發揮了其烹飪天賦,他曾用14條2斤重的公鱖魚,做了一桌十幾個菜的鱖魚宴,其中一道菜用十幾條公鱖魚的魚白,同香糟和茭白的心一 起炒,讓後人玩味至今。

多年的政治運動,讓王世襄笑言:“我是一個‘老運動員’了。”但樂觀並不能抵擋被誤解的哀傷,他始終無法釋懷“三 反”時的遭遇。85歲,王世襄在自選集《錦灰堆》中寫:“我今年85歲,已屆垂老之年。過去的一切,我都不計較,但隻計較一點,即要求得到正確、公正的理 解。”93歲,他在最後一篇自序中再次寫道:“半個多世紀前的不白之冤和不了了之的‘取保釋放’理當有一個符合事實的公正結論。現已屆耄耋之年,容我陳述 的時間指日可數。為此我不得不收集一切能得到的證據和集體上報的材料寫成文字,作一次最後的申述……”

回憶王世襄時,收藏家馬未都曾如此評 價這位長者:“他是一個對生活非常豁達的人,舊社會他可能是貴族身份,後來沒落了,不斷遭遇打擊,無論人生多麽低穀,他一直都堅持一口氣,堅持到他最後功 成名就為止,這一點我佩服得五體投地。詩人和考古學家陳夢家當時因為受不了打擊而自殺,王世襄說,如果不是因為陳夢家自殺,他可能不會去研究明清家具,所 以王世襄不是灰暗的,是陽光的,否則也不會有後來那麽大的成就。”

■聚散終有時

王世襄愛物件兒,眾人皆知。在京城,他有個外 號,叫“櫃人”。1976年唐山地震,波及北京居民。震後第一天夜裏,王世襄院子裏的東廂房掉下一塊屋脊,第二天,周圍所有居民都集中在院子裏搭床過夜, 王世襄不願離開家裏物件兒,便在他的紫檀大櫃的擱板上鋪上毯子,人鑽進去,勉強能把腿伸直,在連續數月的防震期間,王世襄當起了“櫃中人”。

不 過,愛物件兒的王世襄知道,人與文物,聚散有時。1998年,王世襄將珍藏的79件明清家具以200萬元的超低價賣給了好友香港商人莊貴侖,條件是,對方 將它們全部捐給上海博物館。據說,王世襄隻提了一個要求:“價錢你看著給吧,夠我在北京城買得起一套公寓就行。”他這樣解釋:“我對任何身外之物都抱‘由 我得之,由我遣之’的態度。隻要從它獲得了知識和欣賞的樂趣,就很滿足了。遣送得所,問心無愧,便是圓滿的結局。想永久保存,連皇帝都辦不到,妄想者豈非 是大傻瓜!”

王世襄的古玩傳奇

經 曆了時代的風雨,晚年的王世襄,如同昔日的燕市少年,鴿子依舊是其最愛。2003年,王世襄給北京市市長寫信,建議在亞運村養一群中國傳統觀賞鴿,幾年以 後,北京奧運會時,鴿群戴哨飛盤,定是一番美景。他在《楊瀾訪談錄》上曾說:“我得給奧運會提個建議,現在年輕人不知道有觀賞鴿,就知道有信鴿,有和平 鴿,其實就是‘吃貨’。電視上一會兒壯麗山河,一會兒長城,老遠兒飛過來一個鴿子,一看:‘吃貨’!中國有那麽多好鴿子你不在鏡頭上放,弄個‘吃貨’在這 兒,這是對我們很大的侮辱,我接受不了。這是中國的傳統,多少代傳下來的。”非常遺憾,老人的建議被埋藏在一片歡慶之中,奧運會開幕式並沒有放中國鴿子, 鏡頭上出現的,還是王世襄口中的“吃貨”。舒乙曾說,王世襄有幾個遺憾,其中之一,就是中國觀賞鴿沒有得到充分重視。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4)
評論
文學狗熊 回複 悄悄話 隻有福收藏其子 王敦煌的《吃主兒》 :-)
萬發 回複 悄悄話 回複 '老莊不周' 的評論 :
老莊兄好。我老爸吃過王老的海米炒大蔥
zeroton 回複 悄悄話 故宮為啥堅持不給他平反?水很深。
老莊不周 回複 悄悄話 從日本追回2000多件國寶,中華民族的大功臣。豁達的人生,讓人尊敬。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