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瓷器知識:鬥彩

(2016-09-15 09:42:15) 下一個

彩 又稱逗彩,創燒於明成化時期,是釉下彩(青花)與釉上彩相結合的一種裝飾品種。鬥彩以其絢麗多彩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 飾風格。清朝鬥彩瓷器的產量要大於明朝成化時期。,漢族傳統製瓷工藝的珍品。明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鬥彩是預先在高溫(1300°C)下燒成的釉下青 花瓷器上,用礦物顏料進行二次施彩,填補青花圖案留下的空白和塗染青花輪廓線內的空間,然後再次入小窯經過低溫(800°C)烘烤而成。鬥彩以其絢麗多彩 的色調,沉穩老辣的色彩,形成了一種符合明人審美情趣的裝飾風格。

瓷器知識一:雍正鬥彩

清代的陶瓷器,胎質細膩,白釉微泛青色,為雍正官窯產品,紋飾鮮豔精細

瓷器知識一:雍正鬥彩

明朝:

據曆史文獻記載,鬥彩始於明宣德,但實物罕見。成化時期的鬥彩最受推崇,明清 文獻中也稱之為成“窯彩”或 "青花間裝五色"。傳世成化鬥彩瓷器圖案繪畫簡練,內容主要是花鳥、人物。它的做法是先用青花在白色瓷胎上勾勒出所繪圖案的輪廓線,罩釉高溫燒成後,再在 釉上按圖案的不同部位,根據所需填人不同的彩色,一般是3至5種,最後入彩爐低溫燒成。按照專家陳萬裏先生的意見,成化鬥彩又可以分為點彩、覆彩、染彩、 填彩等幾種。成化鬥彩除個別的大碗外,多數造型小巧別致,有盅式杯、雞缸杯、小把杯等。還有一種繪有海馬或團花的蓋罐,底有一青花“萬”字。

瓷器知識一:雍正鬥彩

清朝:

清朝鬥彩瓷發晶粉彩畫琺琅器 的產量要大於明朝成化時期。康熙、雍正、乾隆官窯也有不少精品堪與成化鬥彩媲美,而且出現了較大的器型。總的來看,清朝盛世的鬥彩瓷器大多數繪畫精工,改 變了成彩 "葉無反側"、"四季單衣" 的弱點,圖案性更強,但也失去了成彩清秀飄逸的風采。康、雍、乾官窯都有一些仿成化鬥彩產品,

特 別是雍正時期己能有把握地仿燒出成化鬥彩,但這些仿品大都署本朝年款或不落款,隻有少數寄托成化款。對這些器物要從胎、釉、彩繪等兒個方麵仔細辨別。另外 雍正時期還燒成了粉彩鬥彩,使鬥彩瓷器更加華貴。乾隆以後,鬥彩仍在生產,圖案內容多為花草,且多團花,延續了清朝盛世時期的風格,但筆法日漸草率。

清 代,朗士寧等人將西洋畫技法帶到中國,自康熙朝始,內務府及養心殿造辦處將其大量融入陶瓷工藝,以油畫技法為基礎的琺琅彩就是這一時期的典型代表。發晶釉 麵,則以西洋硬筆畫技法為基礎,精到細膩的筆法,糅合彩瓷工藝特有的渲染效果,輔以粉彩的寫意,呈現出疏密有致、剛柔相濟之狀。而琺琅所獨有的色彩凝練更 起到了畫龍點睛之效。

三種不同風格的工藝,反差強烈卻又渾然一體、風格迥異卻能相互提攜,爭奇鬥豔中構成一幅情趣盎然的生動畫麵,故名:逗彩

瓷器知識一:雍正鬥彩

鬥彩之說

寂 園叟著《陶雅》卷下稱:“何以謂之豆彩,豆者豆青也。……雜以他色曰豆彩。”又說,“豆彩始於康熙,盛於雍正,而式微於乾隆,嘉道以後殆未之見也。……亦 名之曰鬥彩。”這裏作者將豆青色稱為鬥彩,實際上說的是康熙豆青地五彩瓷器,這種五彩瓷器嘉道以後確實不燒製了。如康熙豆青地五彩花果紋蓋碗,以豆青釉色 為地,五彩繪酸漿果紋飾,蓋麵與碗身各繪兩枝。漿果包含在桔紅色的囊狀花萼內,綠色的枝與葉,乳白色的花冠,非常豔麗,是件精美的釉上五彩瓷器,不是鬥彩 器。這種豆青地五彩器為康熙新創,以後各朝很少發現。

民國時許之衡先生在《飲流齋說瓷》中說:“何謂豆彩?蓋所繪花紋以豆青色為最多,占十分之五六,故曰豆彩也;或稱鬥彩,謂花朵之攢簇有類鬥爭,或稱逗彩,謂彩繪之駢連有同逗並,實則市人以音相呼,輾轉訛述……”

以上晚清至民國的瓷書中用“鬥”字的同音字訛傳出“豆彩”或“逗彩”之說。其“攢簇有類鬥爭”為景德鎮當地方言,有“湊近、拚湊、聚集”之意。將多種彩色湊在一起為鬥彩,這種說法與傳統的成化時期鬥彩瓷器特點不相符合。

鬥彩認識

香港《中國文物世界》1986年4月發表了一篇“沉沒在南中國海的清初外銷瓷”,其中有一件叫做“描金鬥彩梧桐山水圖棱花口大盤”,應稱作“青花描金山水圖棱花口盤”較為宜。

江 西陶瓷研究所製做的藝術品在《陶瓷研究》上發表。其中有運用傳統的“填彩”工藝製做的名為“青花鬥彩”;有的以青花紋飾為主,釉麵加飾紅彩,叫做“青花鬥 紅彩”;青花與釉裏紅合繪的紋飾則稱作“青花鬥郎紅”。看來現在景德鎮生產的新瓷,凡與青花合繪一器做裝飾的都稱為“青花鬥某種彩”,這種定名法可能與江 西地方方言有關,景德鎮稱“鬥”有“兜”之音,就是“鬥攏”、“湊合”之意,這與陶瓷發展史上的名品成化鬥彩的稱謂相比,含義上更寬泛了。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