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彩時裝人物瓷器是中國瓷器繪畫由傳統轉向現代審美意識的標誌,瓷畫藝術家將目光瞄準時代最前沿,描繪了頗具時代氣息的女性服飾裝扮,記錄了國門初開、新舊交替時期東方詩情和西式浪漫碰撞和融合下人物與時裝的變遷史,時代意義突出。
民國粉彩時裝人物瓷 民國初年,西風東漸,追逐新潮的海派服飾成為新女性公認的時尚。隨之,在瓷都景德鎮的彩繪瓷器上,也前所未有地出現了一批以“摩登女郎”及其生活為裝飾題材的時裝人物粉彩瓷,它一洗傳統古裝美人瓷繪的程式化形象,將現代新女性的現實生活予以理想化,通過誇張大膽的筆觸手法,將時裝形象融於瓷繪藝術之中。同時,通過新粉彩技藝的運用,結合西洋水彩畫技法,讓人物麵部勾線與服飾暈染能細微地表現明暗層次,色彩透明豔麗,極具現代繪畫的氣息。
與傳統仕女瓷繪不同的是,民國時裝粉彩瓷器上的女性,都一律身著文明新裝,畫中人物身份、服飾、器具及背景建築具有鮮明的時代性,即以時裝區別於古裝,以摩登女郎取代傳統仕女,以現代西式洋房取代傳統台榭樓閣,這些特征幾乎反映在每一件時尚女性瓷器上。隨著西式建築與現代器具介入畫麵,時裝人物瓷器便記錄了濃鬱的東方詩情與西式浪漫,將現實理想與古典想象熔於一爐。在民國早期的景德鎮,有很多著名畫師(如“珠山八友”的王琦等)都參與了時裝人物瓷繪的創作,在藝術創新上形成了獨特的風格。在中國現代藝術史上,時裝人物瓷繪與月份牌堪稱雙峰並峙,代表性地塑造了民國初期時尚新女性的經典形象。 在一幅幅充滿時代氣息的時裝人物瓷繪作品前,我們能夠真切地感受到百年前西方文化與中國傳統文化的碰撞與交融,以及融合後給當時國人思想觀念和生活方式帶來的巨大影響,到處可見的“洋”物無疑成了那個時代“時尚”的代名詞。在這些瓷繪作品上,洋人、洋房、洋車、洋裝、洋傘、洋犬、洋樂器、洋家具、洋擺設……連同呈現出這些豔麗色彩的瓷畫顏料,也大都是剛剛從德國和日本進口的化工釉料——洋彩。這些數不勝數的時髦“洋玩意”和畫麵上諸多傳統的中國文化元素完美搭配,創造了獨具特色、氣質迷人的新一類瓷畫品種。
畫麵之外的題款詩句,既有傳統書畫作品中常用的古典詩詞,又有與畫麵上現實生活主題相符的帶有舶來文化元素的題句,畫意與題句珠聯璧合,相映成趣。 隻可惜生非盛世,在戰爭頻仍的年代,景德鎮瓷業蕭條,民國粉彩時裝人物瓷器也於上世紀20年代末退出了曆史舞台,成為中國陶瓷史上一現的曇花。 李安源博士是南京藝術學院人文學院的副院長,他曾將民國粉彩時裝人物瓷器作為專題收藏與研究對象,曆經多年,收藏有各類粉彩時裝人物瓷器400餘件,並對民國粉彩時裝人物瓷器做了相應的研究,界定了瓷器製作的濫觴與終結年代,探索了瓷器的初步類型、分期和畫師群體、畫風衍變等問題。本次展覽即是李安源先生拿出個人收藏的一部分,同南京博物院古建所和陳列所一起策劃製作,奉獻給社會大眾。
▌第一部分:黃金期
從民國元年(1912)至1914年,粉彩時裝人物瓷器的製作規模較小,隻有屈指可數的幾位畫師在進行著一些探索性的繪製,畫風尚帶有晚清淺絳彩之餘韻。而1915—1919年,是時裝人物瓷器製作的黃金時代。這一階段的時裝人物瓷繪,器型品種多樣,胎質細膩考究,題材豐富多彩,技法嚴謹簡練,構圖生動飽滿,設色溫潤明豔,在藝術表現上將時裝人物粉彩推向極致。這一時期,有很多畫師在藝術風格上形成了獨特的個人麵貌,自成一格,如洪步餘的雍容,夏鼎臣的古典,毛子榮的清新,潘肇唐的飄逸,梯青室的玲瓏,餘釗的嫵媚,益友齋的素靜,桐華居的明豔,有如春蘭秋菊,各擅其芳。
粉彩時裝人物雙耳瓶 民國 高60厘米 美色清華——粉彩中的民國時尚 美色清華——粉彩中的民國時尚 此瓶畫工精湛,出於民國時裝粉彩大家夏鼎臣之手,創作時間為民國八年(1919),是“五四”運動的同一年。
撣瓶背麵題跋雲:“妙手新開色界天,裁雲鏤月筆何妍。此中盡有顏如玉,抵得名花次第編。己未之秋月夏鼎臣作。” 瓶頸部裝飾紅色鋪首銜環雙耳,所繪人物身處歐式庭院,眾多美人於一高足石磚桌幾周圍,或相談甚歡,或嬉子共樂。最前方側身站立的美婦纖腰玉手,拿一紅白相間的時尚手包,造型簡潔大方,她上身穿紫色團花紋立領長衫,領高至臉頰,下著水綠色馬麵裙,正與身旁藍衣女子竊竊私語;藍衣女子梳類似唐人的日式高發髻,儀態雍容端莊,眼露笑意,朱唇輕啟,似乎在侃侃而談,她身著錦花紋緊袖上衣,袖口小露一截打底紅衫,手持素色包裹式提包,下著深色繡花馬麵裙。側後方懷抱嬰孩的女子好像為侍女,留燕尾式劉海,著草綠色高領上衣,墨綠色網格紋褲,嬰孩橙衣藍褲,頭戴貝雷帽,身體前傾似乎想要撲向藍衣女子,無奈被侍女雙手緊抱。侍女身後還站著一個頭戴網格紋帽、係長絲巾的綠衣孩童,他扯著侍女的衣衫,眼神遊離,四處張望。畫麵左側繪一燕尾劉海的結髻女子,手持一束鮮花向後回首,似在向捧著花籃、係著圍裙的侍女詢問什麽。她身著立領素色錦花紋長衫,袖長八分,袖口緊小,下著紫底黑花長裙,微露碧色三寸金蓮;她身側還有一位盤高發髻、穿翻領網格紋青碧色長衫的美婦,身段修長,略低頭頷首,神情溫婉。畫麵右側還有兩孩童玩耍嬉鬧,一孩童背對畫麵,梳髻紮在頭頂,碧衣綠褲,另一孩童穿斜襟藍衣,著紫褲,二童玩得不亦樂乎。背後繪立式羅馬圓柱的庭院,在豔花高樹前盡顯高貴氛圍,洞孔式圍欄後隱現茂密草林,一派生機盎然。(王靜藝)
粉彩時裝人物罐 民國 高28厘米
1915年,民國時裝人物彩繪大師洪步餘開始涉足製作時裝人物粉彩瓷器。洪步餘的早期時裝人物瓷繪作品極為精致。如這件作於丙辰年(1916)的冬瓜罐,四位時尚女子儀態各異,佇立畫麵中心,而背景繪製極其簡單,隻為點綴。所繪女性人物身材修長,妙曼多姿;神情刻畫婉約可人,雍容自若;色調搭配也甚為和諧,溫潤雅致。洪步餘早期塑造的時裝女性形象極其動人,背景簡略,大抵以凸顯人物形象為鵠,畫麵總體有著一種裝飾性美感。約在1919年前後,洪步餘的瓷繪風格開始變化,其典型特征就是人物比例的縮小,背景物象開始豐富,由前期的裝飾性朝著一種寫實性發展。迨至1924年,洪步餘的畫風再一次變革,畫中仕女的鵝蛋臉一律變成了圓形的蘋果臉,身材也變得較為矮小,然背景建築的寫實性風味也進一步加強,至此,時裝人物一律變成了外景描繪。1924年後,洪步餘的時裝人物題材開始變得狹窄,瓷繪圖樣單調,審美意象逐步滑落。
粉彩時裝人物瓶 民國 高47厘米
在民國時裝人物粉彩瓷器中,毛子榮所繪《龍女雙姝圖撣瓶》可謂拔得頭籌,其畫工之細膩,畫藝之精湛,足令其他同類作品望塵莫及。這件撣瓶,原高度為60厘米左右,這個尺寸的花瓶俗稱“三百件”,係民國時裝人物粉彩瓷器中最大器型。遺憾的是,此瓶已被齊頸鋸斷,現高48厘米,算是一件精彩的殘件。 《龍女雙姝圖撣瓶》的正麵,繪有兩位明眸善睞的時尚美姝,如翩翩洛神,躍然瓶上。由於該瓶器型大,人物少,畫師旨在全力刻畫兩位現代女郎的時尚形象,畫工細致入微,極盡寫實之能事,無論是人物的五官、手足之局部,還是人物的服裝、首飾及背景器具,每個細節都刻畫到位,這在民國新粉彩人物瓷繪中殊為罕見。此作為典型二美圖,雖為刻畫民國新女性,仍令人想到傳統仕女題材“二喬圖”。二美圖在民國月份牌廣告、報刊插畫、書籍封麵中為常見,係表現民國女性形象之常見圖像,畫中女郎,含情脈脈,清新脫俗,其畫工細膩微妙處足以與月份牌爭鋒。
如鄭曼陀作於1914年的月份牌《晚妝圖》,圖中兩位女郎形象即與此圖如出一轍。一般而言,一件民國時裝人物“三百件”大瓶,繪製人物的數量多在十數人以上,而這件作品隻集中刻畫兩人,故畫麵人物之形體要大於尋常數倍。如此構圖乃作者精心刻意為之,它對作者的繪畫寫實能力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如此闡幽發微之作,不僅是畫師毛子榮鼎盛期的代表作,也是筆者迄今所見時裝人物瓷器之扛鼎之作。作品背麵,以較為方正的行書落款雲:“畢竟全身無色相,善如龍女兩相隨。時在己未仲秋月,於珠山客次之軒,毛子榮寫。”據此知,該瓶繪於民國八年(1919)秋天。又查題詩,典出清雪樵主人《雙鳳奇緣》,大抵是吟詠佳人之美的妙語,因著二美題材,畫家取“雙鳳”之典,可謂詞旨剴切。
粉彩時裝人物花插
第二部分:改良期
1920—1923年,隨著女性上衣長襖的縮短,時裝人物瓷繪畫家們求變意識強烈,隨之在自己的作品中進行人物改良。改良後最明顯的一個變化是畫麵背景逐漸擴張增多,特別強調對庭院、高樓等現代建築的刻畫,這樣便使得作為主體的時裝人物比例開始縮小,逐漸消彌了對女性形象刻畫的專注性,其整體審美意蘊稍遜前期。
粉彩時裝人物雙耳瓶 民國 高60厘米
該“三百件”撣瓶,高60厘米,為民國時裝人物粉彩瓷繪名家毛子榮所製,作於民國九年(1920),係毛子榮創作盛期之精品力作。 畫麵中,炎炎夏日,桑茂蟬鳴,一群年輕貌美的女子外出遊玩。水榭樓台,蛙聲陣陣,女子們在石砌的庭前小憩,欣賞四周美景。中間錦繡花紋的藍衣女子正收攏了長柄陽傘,似乎想要用手帕拂去汗水;身旁有一草綠寬衣的女子,胸前戴花朵形項鏈,雙手交叉握帕,手腕戴著西式女表,下著長裙,裙門平且繡花,兩邊打褶,裙下露黑色高跟鞋。二人均梳髻,留細碎劉海,眉清目秀,儼然為亭亭玉立的大家閨秀。二人身後有一水紅衣衫、格紋鎖邊碧褲的活潑女子,她一腳支在台階上,側手扶頭,著紫色絲襪和高跟鞋,翹著蘭花指,似乎在看對麵女子手中的花束;持花束的女子倚坐在台階上,身著青色條紋花衫,寬鬆中袖,露出纖纖玉手,她望著紅衣女子,眉間傳來嬉笑之意。她旁邊的女子背對畫麵,梳長辮,著素色繡花小衫,繡花條紋七分褲,綠襪黑鞋,手持西洋望遠鏡,斜挎著望遠鏡的專用便攜包,輕踮腳尖,觀賞遠處的荷塘美景。畫麵右側還有一對談笑風生的妙齡女子,皆梳如雲團髻。前麵的女子別著精巧的發簪,一手持帕輕捂丹唇,似乎掩麵而笑,她身著青碧團花紋小衫,下著黑褶裙,長及腳踝,小露尖頭平底鞋;對麵的女子身著紫衣條紋高領衫,麵容姣好,眉目間洋溢著喜悅的神色。亭台有傳統的瓦梁結構,也有圓窗和百葉簾,中西結合的建築風格別具韻味。整個人物場麵又是一幅都市麗人的出遊圖,各位少女神態不同,性格迥異,全景熱鬧非凡。
燕爾之喜圖撣瓶 民國 高60厘米
在民國時裝人物粉彩瓷器中,楊青山《燕爾之喜圖撣瓶》是一件繪畫題材獨特的孤品,是迄今所見唯一繪有民國婚禮場景的粉彩瓷器。 《燕爾之喜圖撣瓶》高60厘米,為典型民國“三百件”撣瓶,其正麵繪有一對款款步入婚姻殿堂的時尚新人,新郎身著西式禮服,手拿禮帽,英俊灑脫。新娘則風姿卓約,上著紅色長襖,下著深色百褶裙,頭戴大花冠,婚紗披拂,襯托得新娘愈發嬌羞可人。主角之外,另繪有四位玲瓏剔透的少女,她們手捧鮮花,顧盼有姿,擁簇著新人魚貫而入,那種歡喜雀躍的喜慶氛圍,被畫師淋漓盡致地繪出。該瓶頸部,畫家以金文書體摹寫《集古齋原本》吉語數行,並以隸書書寫“燕爾之喜”四字,以示點題。撣瓶背麵題跋極為生動,雲:“籠紗一幅稱身長,初著霞裙出洞房。惱□丫鬟工笑謔,也隨人喚作新娘。辛酉之夏,楊青山寫於珠山客舍之西軒。”《燕爾之喜圖撣瓶》作於民國十年(1921),今由歐洲回流,由畫麵瓷繪題材之獨特推測,這件瓷器很有可能為定製器,後流向海外。
“文明禮儀”掛彩紫砂壺 民國早期 高17厘米
“新文化運動”前後,社會風俗西化潮流洶湧,婚禮的形式多種多樣,婚服也形式各異,時稱“文明禮儀”。如民初製作於宜興的《“文明禮儀”掛彩紫砂壺》上,便繪製了一對新人,新娘禮服為中西合璧式,而新郎則身穿軍閥裝,手執寶劍,極具時代氣息。(李安源)
粉彩時裝人物瓷板 民國 長12厘米
粉彩時裝人物茶壺 民國 高13厘米
此壺為民國時裝粉彩畫師袁和興所繪,作於民國十年(1921),畫麵生動,極具時代生活氣息,壺身背題:“風琴弄一曲,韻雅樂無窮。” 晴日的庭院內,一美婦為孩童演奏手風琴。民國初期,“新文化運動”高漲,而手風琴作為西洋樂器,擁有獨特的音色以及方便攜帶等特點,在都市女性日常娛樂生活中風靡一時。美婦梳多綹盤髻,兩側有精巧花簪,倚在台凳上神情自若地演奏手風琴;她上穿藍色錦花衫,下著綠色褶裙。身旁的孩童乖巧地端坐著,雙目望向拉琴女子,仿佛被琴聲所陶醉。孩童著紅衣,係綠色圍脖,青碧色褲子,藍襪翹頭鞋。背景有輕巧的歐式桌幾,上擺茶杯與紙張。孩童一側還有像小型噴泉的裝置,各色層疊似塔狀,噴出的水流向兩邊散落,情趣盎然。遠處粉牆上開一扇圓窗,暖色擋簾拿綠絲帶係在一旁,露出些許窗欞。(王靜藝)
▌第三部分:沒落期
自1924年開始,民國粉彩時裝人物瓷器的發展進入晚期。或許意識到改良之失敗,以洪步餘、毛子榮、潘肇唐等為代表的畫師再一次率先進行變法,在作品中,他們進一步加強了背景的空間深度,建築、假山、樹木的結構變得異常複雜,人物所占畫麵空間的比例也進一步縮小,使得早期的裝飾性風味完全被具象寫實取代。而在人物形象的刻畫上,其總體趨勢是臉型由過去的橢圓變成了圓臉,身材也略顯臃腫,不堪與早期時裝人物相映生輝。盡管時裝人物粉彩敗落的趨勢不可逆轉,但在1926年前後,以群益畫館、天津德慶仁、天津興隆為代表的一些畫館介入時裝瓷繪領域,給時裝人物粉彩帶來了最後一抹亮色。
粉彩時裝人物瓶(對) 民國 高43厘米
人麵不知何去處,桃花依舊笑春風。時在丙寅年春天,書筆於江右客次,徐祥興作。
粉彩時裝人物雙耳瓶 民國 高43厘米
伯作寶鼎,子子孫孫永用。 汗濕紅妝花帶露,雲堆綠髻柳拖煙。仿六如居士筆,書於珠山之西軒,鬆林閣作。
粉彩時裝人物帽筒 民國 高28厘米
如花似玉,時乙醜年夏月,潘肇唐寫。 江西潘肇唐造出品。 印:吉。
粉彩時裝人物罐(對) 民國 高18厘米
元人之法。 雲堆綠鬢柳拖煙。洪步餘書於昌江。
作為中國瓷繪藝術之苑中的一枝奇卉,民國時裝人物瓷器的製作時間不及同時代的月份牌廣告畫長久,它隻經曆了短短的十八春即告終結,其原因當關乎時政、經濟等社會因素,卻未免不令人深感遺憾與費解。然就其藝術發展本身來講,民國時裝人物瓷繪在藝術質量上,從其誕生伊始直達頂峰,其後則經曆了逐漸衰落的過程。這個過程,雖然短暫,卻完整地體現在當時所有最主要職業畫師的藝術創作生涯中。這也便說明,民國時裝人物粉彩瓷器生產年代雖隻有短暫的十八年,但是在藝術上卻經曆了一個完整的生命周期,從昌興到衰落,完全符合藝術發展的規律。也正是由於短短的十八春,使得民國時裝人物瓷器的總體數量有限,加之在其後的曆史長河中,曆經戰亂與文革的摧毀,得以幸存者尤少,可謂落華散藻,零落人間。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