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龍寶劍
清朝的乾隆皇帝堪稱中國曆史上最大的古董玩家和收藏者。在他掌權六十四年間,搜集的珍寶古董可謂不計其數。乾隆死後,這些珍寶中的大部分也隨之埋入地下。其中最為寶貴的,也是下落最為撲朔迷離的就是著名的“九龍寶劍”。九龍寶劍是借鑒了蒙古彎劍的樣式打造的,劍身略彎而劍柄很長。寶劍上雕刻了九條金,取“真龍天子、九九歸一”之意。劍鞘用名貴鯊魚皮製成,劍身名貴和上等的金剛鑽石,可謂價值連城。
1928年7月2日,東陵大盜孫殿英將這柄名劍從乾隆的陵墓中盜出,後來落入日本間諜川島芳子的手中。抗戰勝利後,戴笠從川島芳子得到了這柄寶劍。1946年3月17日,戴笠帶著九龍寶劍乘飛機去南京。結果機毀人亡。傳說九龍寶劍與戴笠一起在事故中,化為灰燼。
北京人頭蓋骨
1929年,考古學家在北京周口店發現了幾個距今約60萬年前的完整猿人頭蓋骨,北京猿人就此重見天日,中國人第一次找到了在科學以上的祖先。1941 年,北京人頭蓋骨化石被移交給當時在北京的美國海軍陸戰隊代為轉移。不想1941年12月7日珍珠港事件爆發,這支美國部隊也被日軍俘虜,化石也成為日本 人的戰利品。抗戰勝利後,北京人頭蓋骨化石卻莫名其妙地下落不明。於是各種說法與謠言層出不窮,但卻至今也沒有肯定的答案。
蘭亭集序
東晉永和九年三月初三日(公元353年4月22日),“書生”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會稽山蘭亭聚會,飲酒賦詩。後來他們將會所作詩歌編成《蘭亭集》,王羲之為其作序文,這就是千古留名的《蘭亭集序》。《蘭亭集序》臨摹版
《蘭亭集序》自出世以來,便被稱為古今第一的書法作品。王羲之自己也將其視為傳家之寶,一直傳到7代孫智永及其弟子辯才的手中。唐太宗是王羲之的”腦殘粉“,曾親自撰寫《晉書》的《王羲之傳》,所以做夢都想得到《蘭亭集序》。最終,禦史蕭翼從辯才那裏騙走了《蘭亭集序》,將其交給唐太宗。
唐太宗欣喜若狂,命令能工巧匠製作拓本,並讓當時的大書法家歐陽詢、褚遂良、虞世南等人臨摹,將這些“贗品”賞賜皇子重臣。
傳說,唐太宗去世之前命令將《蘭亭集序》真跡陪葬於昭陵。千古珍寶從此與千古一帝相隨,絕跡於俗世之中。
永樂大典
大明成祖皇帝一生文治武功,成就輝煌,其中之一就是萬古流芳的《永樂大典》。永樂五年(公元1407年)此書定稿,明成祖親自為其作序,並命名為《永樂大典》。永樂六年(公元1408年),《永樂大典》正式成書,全書共目錄60卷,22,877卷,成書11,095冊。《永 樂大典》包含內容之廣在中國曆史上是空前的,所謂:“凡書契以來經史子集百家之書,至於天文、地誌、陰陽、醫卜、僧道、技藝之言,備輯為一書,毋厭浩 繁!”。而且更為難得的是《永樂大典》在修撰過程中,對所收錄的書籍基本不做修改,盡可能保持保持書籍原始內容。這一點遠勝後來藏書等同毀書的《四庫全 書》。
《永樂大典》傳至明世宗嘉靖時期,嘉靖對其愛不釋手,命人抄錄副本。嘉靖去世後,《永樂大典》正本便從世間消失了。而副本也是命運多舛,清朝初年便有遺失,至今僅存800餘卷,不到原書內容的3%。
明世宗嘉靖帝
傳國玉璽
傳說傳國玉璽就是著名的完璧歸趙中的主角“和氏璧”。秦王政十九年(公元前228年),秦滅趙,得和氏璧。秦王政二十六年(公元前221年),秦滅六國,嬴政稱始皇帝。命玉工將和氏璧雕琢為璽,並命李斯書寫“受命於天、既壽永昌”八個字於其上,是為傳國玉璽。秦朝滅亡之後,傳國玉璽歸於漢朝。西漢末年,王莽篡漢,向自己的姑母孝元皇後王政君索要傳國玉璽。王政君大怒之下,將玉璽扔在地上,崩壞了一個角。王莽之後命人用黃金將缺角補上,是為鑲金玉璽。
之後,傳國玉璽在曆朝曆代的皇帝手中輾轉。直到五代之時,後唐末帝李從珂懷抱傳國玉璽登玄武樓自焚,傳國玉璽就此在正史上失蹤,宋太祖登基就為此遺憾。後來的朝代雖然也有一些所謂的傳國玉璽現世,但一直真假難辨。隨著時間的推移,傳國玉璽似乎將永遠湮沒在曆史之中……
九鼎
傳說在夏朝建立的時候,大禹將整個天下劃分為九州,每一州設一州牧。之後大禹命令從九州采集青銅,鑄成九座大鼎,以一鼎象征一州,並將全國的名山大川、奇異生靈鐫刻對應的大鼎身上。然後將九鼎放置於夏都,成為天下的象征。之後,夏朝滅亡,九鼎入商。商朝滅亡,九鼎入周。春秋戰國時期,周室衰落,強大的諸侯們就試圖得到象征天下的“九鼎”。以至於留下了楚莊王“問鼎”的典故,秦武王更是為了舉起九鼎中的“雍州”鼎而送了性命。
可是就是在秦始皇統一中國之後,九鼎卻奇怪地失去了下落。有人傳說九鼎在泗水沉沒,秦始皇出巡到泗水便派人潛水打撈,但一無所獲。之後的曆朝曆代尋找九鼎都沒有收獲,武則天、宋徽宗更是命人重新鑄造九鼎。這代表九洲萬方、天下生靈的“九鼎”不知何時才能有重見天日之時?
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