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北京老規矩為啥特別多?

(2016-03-15 09:59:51) 下一個

人活一世是要有規矩的,有禮數有體統,正所謂無規矩不成方圓。有句俗話叫:“孩子在街上走,穿著打扮看娘的手藝,說話辦事顯出爹的教導。”

北京人向來就是特別“講究”的一個群體,失了啥不能失了禮節,問路您得叫聲好聽的,還得加個“您”。就是一種習慣、一種禮貌。多一個稱謂,客氣一點,大家聽著都舒坦。

老北京人的禮兒多是出了名的,原因之一在於北京曾是幾朝古都,皇帝和官員們根深蒂固的規製思想傳承了一代又一代,並且開花散葉,使得老百姓們耳濡目染,漸漸地把各種規製、原則,演繹並融入到自己的生活乃至思想中來。

因此北京人的講究裏,最重要的就是禮數:小至待人接物,大到婚喪嫁娶,禮數總是不可少的,北京人最怕別人說的就是“這人怎麽那麽不懂規矩啊”。對於他們來說,沒規矩是沒教養所致。沒規矩隻是一個人在現眼,沒教養則是一個家庭乃至家族的整體教育問題了。

除了地理位置上的原因之外,北京老規矩多還因為它是漢族和滿族兩個民族的規矩融合的產物。老北京旗人,向有“尊上、敬老、好客、守信”的美德和傳統,且有嚴格的禮節,要麽怎麽留下滿族人“規矩多”、“禮兒多”等說道兒呢。

作為首都,北京很多風尚和規矩帶有示範功能,為全國各地所效仿,因此北京的風氣風尚直接影響著全國。漢代有首民謠:“城中好高髻,四方高一尺。城中好廣眉,四方且半額。城中好大袖,四方全匹帛。”這說的是都城的婦女如果流行某種打扮,那麽其他城市的婦女就要效仿。

所 謂老規矩,如果細分的話,主要可分為四類:一是家規,即家庭或家族定的規矩;二是社會交往的規矩;三是社會場所的規矩,比如交通法規、乘坐地鐵的規定、影 劇院的相關規定;四是行規,也叫門規,即各行各業、各門各派、三教九流的規矩。我們通常說的老規矩,主要是指家規和社會交往的規矩。

那麽有 沒有北京獨有的老規矩呢?當然是有的,比如每天向長輩請安的規矩。請安,這一禮節來自滿族,而且,隻有男人行此禮才叫請安。這個“安”怎麽個“請”法,也 就是用什麽姿勢行禮,是有很多講究的。《清文匯書》對滿族禮節的規矩有具體要求,通常先放垂袖頭,左腳略向前移,右腳向後並屈膝,到離地隻有一寸的位置, 再用雙手按左膝,頭略低,然後再慢慢起身。

到了清末,隨著清政府的衰微和世風的改變,請安的姿勢也不那麽講究了。

辛亥革命之後,半跪半蹲的請安姿勢逐漸消失了,但請安作為一種禮節和家庭規矩,在滿族人家中依然流行,隻不過,請安變成了一種問候,不用再擺什麽姿勢了。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2)
評論
無法弄 回複 悄悄話 北京是古都,自然是儒家,道家和佛教集中的地方,封建政府利用宗教愚昧人民,采用宗教的禮數,這些在都城特別講究嚴格。君君臣臣,父父子子,不可出格。百官家門洞有一定規定,穿衣顏色不得混淆。明朝的規矩特別多,朱元璋把各層老百姓的行為準則都寫出來,大家監督。滿族是落後的民族,但各朝代都能從以前朝代的失敗中汲取教訓,文化也是這樣傳遞著。規矩越來越多,落後的家什也多。要不怎麽說北京文化底蘊豐厚呢,北京不同與其他城市,倒是有那麽一點的西安的韻味。
yuan222 回複 悄悄話 沒有講到根本!北京本地人規矩多基本上都來自於侵略漢族的滿族!滿族的規矩特別多,而北京的滿族人很多。幾百年的異族統治,這些外族的規矩就成了漢族的規矩了。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