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瞎編的東西,有人說自己懂的科學根據

(2016-01-20 07:49:12) 下一個

如果你是我的博客的忠實粉絲且熱愛心理學,那你一定非常熟悉皮格馬利翁效應、責任分散效應和破門效應,對吧?

好了。

你剛剛是在微笑點頭以表示“當然熟悉”呢,還是在拚命回憶那陌生的“破門效應”?

其實,這所謂的“破門效應”,是我虛構出來的。不過,即便是用這種瞎掰出來的術語去問一些心理學知識豐富的人,說不定也還是有人會點頭稱是。

看,他們裝大發了!

心理學家早已發現,在許多方麵,大多數人會認為自己的表現高於人群的平均水平——而這常常是不現實的。心理學家專門為這種錯覺取了個名字:“高於平均水平效應”[1](這個效應是真的!)。而在2003年,加拿大英屬哥倫比亞大學的心理學研究者保盧斯(Delroy Paulhus)等人發現,人們會宣稱自己了解並不存在的詞匯[2]。在一項實驗中,他們“合成”了30個不存在的概念,讓它們看起來像某些領域的專有名字,然後把這些瞎編的詞與120個真實的詞匯混在一起,去問參加調查的人:“您熟悉這個詞嗎?”

這個“釣魚”研究發現,有25%的人會聲稱自己熟悉那些根本不存在的“專業詞匯”。保盧斯等人將這種現象稱為“過度宣稱”(overclaiming),這種現象表明人們可能會不自覺地誇大自己的能力。

除了裝作“術語通”,人們還可能對一個自己並不了解的問題侃侃而談。 20世紀70年代,美國心理學家曾經采訪了一些美國人,問他們對《1975年公共事務法案》持什麽看法。雖然這個法案根本不存在,仍然有1/3的被采訪者表達了自己“深入”的見解[2]  。這種現象如此普遍,以致於直到現在,還不乏電視節目熱衷於展現人們這種“一本正經地胡說八道”的情況。


“吉米雞毛秀”的《扯淡路人訪談》堪稱“過度宣稱”現象的素材庫。視頻來源:Jimmy Kimmel Live 翻譯:穀大白話

“好像知道 ”vs. 記憶檢索

為什麽人們會在一些問題上表現出過度宣稱的現象?美國康奈爾大學心理學係的斯塔夫·阿泰(Stav Atir)、大衛·鄧寧(David Dunning)和杜蘭大學市場營銷係埃米莉·羅森茨威格(Emily Rosenzweig)最近提出一個可能的解釋:人們在評估自己是否知道某個知識的時候,並不是真的去檢驗自己的記憶和知識存儲,而是依賴一種“知道 感”,即好像知道有這麽回事兒。但在自命熟悉的領域,這種“知道感”卻往往並不客觀。

換句話說,在那樣的語境下,人們可能並不是有意地在吹牛,而是被自己的感覺給欺騙了。

阿泰等人進行了一係列的釣魚實驗檢驗了這種假設,並將研究結果[3]發表在《心理科學》(Psychological Science)雜誌上。他們最初招募了兩批誌願者(100人和202人),讓誌願者先對自己在金融方麵的知識水平進行自評。隨後,研究人員給出15個 “金融術語”——其中隻有12個是真正的術語,3個是研究者捏造出來的——讓他們判斷自己對這些詞的熟悉程度。而在對第二批誌願者進行的測試中,研究者還 用金融知識測試檢驗了誌願者真實的金融知識水平。

在兩批誌願者中,均有90%以上的人至少會對1個捏造的詞表示“我熟悉這個詞呀”。而研究者發現,誌願者越認為自己的金融知識水平高,認知中的“知道感”越強,就越可能過度地宣稱自己熟悉那些不存在的“術語”。

而看似出乎意料,卻又合情合理的一點在於,那些經測試檢驗,金融知識水平更高的人,也更容易在測試中“裝過頭”。這其實也很好理解:他們的金融知識的確比一般人更好,所以在這方麵的“知道感”可能會相應更加膨脹。

嘿,先別急著取笑金融界的朋友,會出現這種狀況的領域並不局限——研究者在後續的實驗中,又采用了生物、地理等方麵的名詞和術語對誌願者進行測試,也同樣發現了這樣的現象。可以想象,這種效應所帶來的後果並不永遠隻是簡單的“失態”。

怎麽才能讓自己不做這種聽起來那麽蠢的事?其實說簡單也很簡單,當被問起這樣的問題時,提醒自己認真地檢索自己的記憶,麵對事實,而不是不假思索地跟著感覺走。

參考文獻:

  1. Alicke, MD, Govorun, O. The better-than-average effect. In: Alicke, MD, Dunning DA, Krueger J (eds). The self in social judgment. New York: Psychology Press; 2005. pp. 85-106.
  2. Paulhus, DL, Harms, PD, Bruce, MN et al. The over-claiming technique: Measuring self-enhancement independent of ability. 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2003; 84(4): 890-904.
  3. Bishop, GF, Oldendick, RW, Tuchfarber, AJ et al. Pseudo-opinions on public affairs. Public Opinion Quarterly 1980; 44(2): 198-209.
  4. Atir, S, Rosenzweig, E, Dunning, D. When knowledge knows no bounds: Self-perceived expertise predicts claims of impossible knowledge. Psychological Science 2015; 26(8): 1295-1303.
編輯轉帖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