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探夏洛克》特別版登陸大銀幕,這次的背景設定在了卷福的腦內 ——啊,更準確地說,應該在19世紀90年代、維多利亞末期的倫敦。在那個濃霧、馬車、獵鹿帽和“開膛手傑克”(Jack the Ripper)的倫敦,福爾摩斯用他超乎尋常的智慧和邏輯,解決令人棘手的案件。
要知道,那是一個沒有法醫、沒有麵部和指紋識別、也沒有CCTV監控的年代,所以正義而智慧的偵探(和他經驗豐富的基……不,拍檔)的故事才如此令人著迷。不過,在傳說中的維多利亞時代,真正的罪與罰是什麽樣的?
“犯罪博物館”不是比喻,真的有這麽一個館,不過它的真身隱藏在倫敦警局——也就是大名鼎鼎的蘇格蘭場裏麵1。此館本是倫敦 警方不傳之秘,專業培訓警察和警局相關員工,不對公眾開放;但這次倫敦博物館和警方合作,將犯罪博物館內部約600件展品向公眾展出——從罪犯的貼身物 品、凶器,到警察所用的破案工具,甚至執行死刑的“死神套裝”等等——你可以身臨其境地觀看這些藏品,和它們背後的故事。嘿,這些可都是真家夥。
維多利亞時代的倫敦貴為世界帝國的中心,稠密的人口,洶湧的人流,自然是滋生犯罪的溫床,這一點當然也反映在無數小說和戲劇中。“倫敦城市人口增長 很快,成為了世界上最大的城市。從絕對數量上,犯罪變多了。”但魏納說,“實際上,隨著倫敦警局的建立,情況在好轉。” 在警局建立以前,“主要靠的是社區守夜人巡邏,而他們是很容易收買的,腐敗情況非常嚴重。”
在那時候,偷盜搶劫是最讓人惱火的犯罪,竊人財物的小偷在街上並不少見。入室盜竊的案件也時有發生,在中產階級和有錢人們夏天外出度假的時節更是高發,被稱為“竊賊季”(Burglary Season)。
一個竊賊“寶箱”,屬於著名大盜查爾斯•皮斯(Charles Peace)。此人本職是音樂家,但一到了晚上就帶著他一整套的作案工具出入高檔居民區;作案的時候,他會在門上安一個小的楔形機關,有人推門時會發出聲 響,讓他有時間逃跑。直到1878年他被人現場捉住現行,才終於落網,還順手打傷了一個警察。最後,他好幾個劣跡斑斑的假身份被他的女伴揭發,數罪並罰, 被判處絞刑。
這些實物都在展覽中可以看到。鑰匙、鐵鍬、小鑿、螺絲錐,還有一把可以折疊的木梯子,和一盞超小的煤油燈。“他竟然可以用一套如此日常的工具犯罪。”凱利感歎道,“平日裏他就是一個木匠的樣子,也從未有人懷疑。”
維多利亞時期也有不少經濟犯罪。在那時,賭博並不違法,而賭博作弊、詐騙等手段層出不窮。展覽裏有一個輪盤賭用的輪盤,被做了手腳,讓莊家可以一直神不知鬼不覺地贏錢。偽幣製造也時有發生,最常見的就是用融了真幣再摻假的材料壓成劣幣,若非專家很難判明真偽。
至於夏洛克們最經常應對的謀殺案,在那時也時有發生。在那時候,得到槍非常容易,隻是需要花點錢就可以買。
“那時候還會有很殘忍的虐殺,把人打到斷氣。在倫敦的一些地方有黑幫交火、鬥毆的情況。”阿曆克斯介紹道。“還有下毒,那時候想買到毒藥比現在容易多了。”傑姬補充說。
即使沒有槍,操起一把小刀也能致對方於死地。湯瑪斯•法爾克勞-巴羅(Thomas Fairclough-Barrow),用家裏的一把小刀刺死了自己的伴侶——也是他的繼女艾米麗•巴羅(Emily Barrow),這把小刀和一係列袖珍折刀、指節套等等日常用具一起展示成為“常用凶器”,似乎能看到背後的一群冤魂。
但是對於大眾來說,謀殺、偵探和法庭,與其說是身邊切身的威脅,不如說是上演在真實世界的戲劇。從報紙上閱讀各類案件細節、破案軼聞和凶殺八卦,是維多利亞時期倫敦人民的日常。華生寫下的故事夾雜其中,倒也相得益彰。
比如大名鼎鼎的“開膛手傑克”,這個在1888和1891年間殘忍殺害了11位女性的連環殺人犯,在當時引起了全城轟動,各大報紙爭相添油加醋,描 述一個比一個血腥誇張。展覽展出了當時的報紙,還有“開膛手傑克”用紅墨水寫的、寄給中央新聞局的“挑戰書”,警局下令全城刊載以讓民眾識別字跡,還在罪 案附近街區挨家挨戶搜查,但最後卻隻能留為一樁懸案。
“那時候商業化媒體開始快速發展,所有媒體都把謀殺寫得十分露骨,來吸引讀者,提升銷量——他們知道讀者最喜歡什麽。”阿曆克斯說,“倫敦有一些地 方確實比較危險,比如東區。但是謀殺也並沒有那麽多,隻是因為媒體會爭相報道,所以給人的印象非常深刻。很大一部分謀殺,其實是家庭內部的紛爭,麵向公眾 的犯罪相對比較少。”
除了寫各類犯罪新聞,各大媒體和報紙還會聘請一些畫師,讓他們親臨審判現場畫法庭素描,特別是各類犯罪嫌疑人,或者知名的原告被告。在那個幾乎沒有 照片的年代,人們靠這個閱讀世間百態。另外,去監獄現場圍觀絞刑執行也是當時流行的娛樂活動,一到執行日,倫敦塔附近可謂是人山人海——這種公眾狂歡,一 直到1868年才劃上句號。
1829年,倫敦建立了現代警察係統;1840年,維多利亞女王和丈夫阿爾伯特在外出的時候,險些被一名18歲少年愛德華•奧克斯福(Edward Oxford)用手槍刺殺(這把槍也在展覽中展出)。此事一出,要求搜查並處決凶手的民意高漲。1842年警局建立了第一支由8個人組成的探案隊伍。後 來,隊伍慢慢擴編,1878年建立了刑事調查局(Criminal Investigation Department),但是依舊沒辦法對付倫敦爆炸式增加的人口。
那時的警探辦案能力其實是頗受質疑的。記得《神探夏洛克》裏卷福對雷斯垂德說的“蘇格蘭場水平又達新低”麽?柯南道爾筆下的蘇格蘭場是福爾摩斯嘲笑的對象,曆史上的蘇格蘭場也的確常常成為眾矢之的。開膛手傑克一案尤其吸引輿論——“為什麽偵探和警察都抓不住凶手”?
“要知道,維多利亞末期的倫敦有500萬人,卻隻有區區一百來個警探。”
更重要的是,維多利亞時期的警察和偵探,還沒開始使用現代的調查手段斷案。一個非常不起眼的藏品,在凱利看來有特殊的意義。這是一個1880年的小 盒子,裏麵是一個被謀殺的女性的衣物和毛發,這些都是在犯罪現場收集的,說明當時已經有了這個意識。但是,沒有技術手段,當時的刑偵人員對此也是無能為 力。
直到1905年,才有了第一樁將指紋作為破案證據的案子。阿爾弗雷德和阿爾伯特•斯特拉頓兄弟(Alfred and Albert Stratton)殺害了包工頭法羅夫婦(Thomas and Ann Farrow),而他們的指紋留在了裝他們工錢的金屬盒子上,這個具有曆史意義的盒子,連同從兩兄弟床底下搜出來的頭套,也作為展品在博物館展出。
“在這一點上要承認,法國是走在前麵的,包括指紋識別技術也是從法國傳進來的。”
貝爾納德•斯皮爾斯布裏爵士(Sir Bernard Spilsbury)是法醫領域的開拓性人物,他常常拎著一個“謀殺包”(murder bag)出入現場,裏麵是各類用於證據收集的工具。也一直到20世紀20年代之後,才有真正意義上的法醫參與破案,人們才發現,保護現場、收集證據是多麽 重要。
由於缺乏現代刑偵手段,當時的偵探很多都會從犯罪的動機入手,推斷凶手意圖,然後進行挨家挨戶的搜查、探訪。
“好的偵探,必須要掌握著大量的信息,腦內有個倫敦犯罪信息庫,甚至能夠記住所有人的名字,還有極強的麵部識別能力,看到一個人就能想起這個人有什 麽前科。而在犯罪發生的時候,要能把一個案件憑過去的經驗‘展開’。”魏納介紹道,“相比起來,夏洛克的方式——在現場收集證據再推理,反而更偏‘現代’ 了。”
當時也有一些著名警探,比如理查德•塔納(Richard Tanner),追查一個在火車上搶劫並謀殺他人的德國嫌犯追到了海外(這也是大英曆史上第一起列車上的謀殺案)。“他搶先嫌犯一步到達紐約,守在港口準 備來個甕中捉鱉。當時的媒體也密切追蹤著這個故事,嫌犯一下船,就被警察和各路媒體和圍觀群眾包圍了。如此戲劇化的場景,令這個警探一時聞名。
但總的來說,比起小說裏的名偵探,現實中卻很少有偵探能夠將名字流傳下來,像夏洛克這樣與警方密切合作的私家偵探,與現實更是差距甚遠2。“當時的確存在私家偵探社,但私家偵探常常都是受私人所托,解決一些個人問題——比如調查婚外情、追債之類,拿錢辦事,與公案少有交集。”魏納說。許多私家偵探有在警局工作的經驗,私家偵探也會調查謀殺,但主要關注的是私人恩怨。
當時,警方和私探們的關係並不是特別融洽,特別是在私家偵探和官方警探工作相交的部分,甚至有點互相妨礙。官方警探不太看得上私家偵探,覺得他們拿 錢辦事,“不夠正直”。實際上官方的警探收入是比較少的,到了維多利亞後期,政府不得不給他們漲工資,以遏製官方警探走向“腐化”。
“人們對夏洛克•福爾摩斯這樣,能夠運用自己的能力解決神秘案件的小說中的私家偵探抱有幻想。”魏納說,“各種偵探小說當中,私家偵探們一會兒出國 追逃犯,一會兒又卷入黑幫爭鬥,幫助警察破案等等描寫,實際上是有誇大的。人們總覺得有一個黑暗的、地下的力量潛伏著,然後有夏洛克這樣的偵探和黑暗勢力 做鬥爭。這也是為什麽偵探小說在那時候如此受追捧。”
傑姬笑道:“這麽想著也很令人安心不是麽?總有人在保護自己,聲張正義,讓邪惡受到製裁。”
雖然犯罪和刑偵在過去一百多年經曆了巨大的變化,但很多主題依然一如往常——比如恐怖主義。19世紀80年代,愛爾蘭民族主義極端分子在倫敦興風作 浪。1884年,他們預謀在倫敦實施襲擊,自製的炸彈裏麵裝滿了石頭和金屬碎片。這些東西,和上世紀70年代愛爾蘭共和軍、2005年倫敦爆炸案和 2007年格拉斯哥機場爆炸案的相關物品一起展示。
而在策展人看來,不變的內核,永遠是“人”本身。“人的情感,人的貪婪,愛恨與嫉妒……你在看展覽的時候,想著當時的人為什麽要犯罪,為什麽要謀 殺;殺了人怎麽辦,如何處理屍體……都是人性。”凱利感歎道。“真實的社會,沒有那麽多精密策劃的犯罪,都是一時衝動,然後做出了殘忍的事情。犯罪就是這 樣。”
“展覽從維多利亞時期的警察與犯罪開始,一直展示到現在的刑偵手段和案件,犯罪手段在變、刑偵手段在變,但內裏的因果是一脈相承的。”
而在魏納看來,警察、刑偵和犯罪,是倫敦不可分割的一部分。“犯罪博物館最初的目的,是教育警察和偵探,更好地認識他們的事業;而我們的工作,就是讓公眾更好地認識他們所生活的城市,從過去到現在的麵貌,目的是一樣的。”
好了,講了這麽多,如果你要回到維多利亞時期,記得住在比較安全的街區,給家裏買把好鎖安上,沒事兒別去人多的地方湊熱鬧,千萬別去 Whitechapel地區(開膛手傑克作案的地方)亂晃。多看書,多讀報,你的生活一定不會無聊。如果你要當個警探或者偵探,記得帶好手套,保護現場, 這會比福爾摩斯本人親臨更管用。
怎麽穿越?除了去電影院看看《神探夏洛克》,也歡迎去倫敦博物館,通過這些真實的物品,去維多利亞時代一探究竟。柯南道爾本人也曾去過,說不定還在裏麵找過靈感,你還猶豫什麽?
展覽:犯罪博物館揭秘(Crime Museum Uncovered)
轉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