個人資料
萬發 (熱門博主)
  • 博客訪問:
正文

弄巧成拙的藏寶人:寶光賊光傻傻分不清楚

(2016-01-04 06:54:24) 下一個

一位已涉足古陶瓷收藏多年的藏友,用行話來說卻尚未開眼,就是還不會辨別陶瓷的新老。他也並不遮掩,很苦惱地逢人就傾訴:“瓷器真難玩。有些我看看跟剛出窯的一樣,你們說是老的、到代的;有的我看滿身舊氣,你們又說是新的。你們所說的寶光、賊光我真分不清!”

來源:杭州日報 文/蔡暄民

他很坦率也頗虛心,很想弄明白,有朋友很坦誠地告訴他:“內中的道理是很難用言語表達的,最好的捷徑是多看真東西,深深地把數據印在腦子裏,日積月累,形成一個龐大的數據庫,以後見到新仿的東西,會與腦子裏數據庫的信息相抵觸,這樣識別能力就慢慢增強了。”

生活中也會常遇到個別虛榮心極強的人,隻碰了古陶瓷一二年,就好為人師,鬥膽給人掌起眼來,他們把識古陶瓷真偽看得過於簡單,其實,這不光是入門的時間長短,要的是文化底蘊和審美意識作基礎,所謂的悟性很重要,缺乏悟性玩一輩子也可能開不了眼。

下麵是個真實的故事,暫隱去他的真名,且叫他莫老師吧。

莫老師六十不到,一生愛醉,一日三頓,頓頓杯不離手,在人們的印象裏他幾乎沒清醒過,整日醉眼蒙矓,臉紅到脖根,說話含混,常要反複問他才能弄懂他的意思。

他 除了嗜酒,另一大愛好就是收集古陶瓷碎片,他固執地認為要想弄懂弄通古陶瓷,唯一的途徑就是先弄懂古瓷碎片,所以弄得桌前床下都是各種窯口的碎瓷片。他不 明白這些碎瓷片其實是當時燒製過程中型不正色不純而被打碎掩埋的,用它們來按圖索驥,對照型正色純的正官窯佳器,如何合得上號?剛接觸古陶瓷的人找些碎瓷 片認認門倒是可以的,但絕不能將它們作標型器,否則一定出差錯!

他也固執地認為,到代的官窯佳器民間幾乎不會有,有的也是殘破舊器。他還喜歡結交所謂有名的專家,以認識他們為榮。問題可能也恰恰出在這裏!

有一次,也正是歪打正著,對方不懂,將一隻到代的乾隆青花三多圖梅瓶以很低價讓給了他,而他也當成新仿品買下,原聽說梅瓶是裝酒的,他想著買下以後裝酒倒也不錯!

買下沒幾天,他約了一位“專家”級的酒友到家裏對飲。開杯換盞之際,他很高興地拿出這隻已裝上酒的梅瓶給對方斟酒,邊斟邊半開玩笑地說:“今天為了招待你這位大專家,我可是用乾隆梅瓶給您老兄裝酒!”

這位“專家”雙手捧過梅瓶,左右審視了片刻,用半是玩笑的口吻說道:“這瓶畫工發色都不錯,如果表麵的賊光能去掉,還真能亂真呢!”

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酒杯交觥間,莫老師用不經意的淡然口氣問道:“有人說去新瓷的浮光用羊皮擦最好?”

“哪裏!”“專家”來勁了,特地放慢語氣,長長地吮一口酒,晃一下頭,用抑揚頓挫的嗓音道:“有人用稀酼酸浸泡的,但最好的去火光辦法,那……就是……用1000號的細砂紙帶水打磨,浮光很快去盡!”

“專 家”酒足飯飽走後,莫老師第二天就去買來1000號細砂紙,開始帶水打磨,整整一天,果然功夫不負有心人,浮光盡去,很像有些被堿水浸泡過的海撈瓷。然 後,他約來另一位“專家”,這位在他心目中地位比前一位高,名氣也大些。他有兩種心理:一想考考對方眼力;二呢,萬一他也被蒙過去了,說不定到時還可賺個 大錢!

不料,這位“專家”細細端詳,又用從不離身的50倍放大鏡照了半天後,最後結論:“表麵明顯做舊痕跡,新仿無疑!”

“畢竟是大專家!佩服!”莫老師豎起了大拇指,從內心深處佩服他的眼力。

過後不久,他便和一位資深收藏家聊起這件趣事,用極為讚賞的語氣道:“啊呀,畢竟是科班出身,我想蒙蒙他,一下被他識破了!”

那收藏家說:“你把那瓶拿來我看看!”

“好的。”他說:“一般人一定會當老東西,您應該也看得出來,是新仿,高仿,我買時就看出來了,所以很便宜!”

收藏家上手後,震驚了,這竟然是隻到代的乾隆官窯梅瓶!激動中帶些痛心地說:“好好一隻到代的官窯器,被這樣糟蹋了,暴殄天物啊!”

“你別逗我!”他以為那收藏家在開玩笑,不以為然地說:“怎麽可能呢?我沒去浮光前很新,現在看看是覺得舊了!”

收藏家怒其不爭,哀其不幸:“這隻梅瓶無論從胎質、型製、圈足、款字和畫工、青花發色都符合乾隆朝中期的正官窯特點,就是釉麵被破壞掉了。”

他還不信:“現在釉麵我處理過你才覺得到代,沒處理前一身嶄亮的新光!那時你若見了一定會認為新的。”

“那才是官窯特有的寶光呢!”收藏家連連歎息:“可惜,可惜!好端端的一隻到代官窯器被毀了,這是犯罪呀!”

“真的嗎?”他還在半信半疑中:“那現在就不是官窯啦?”

“現在還是到代的官窯,隻是被破壞了,可惜啊!”

從 此事例中,我們可以得出:大千世界什麽都會發生,明明到代的,因不識其真而去人為做舊,雖有做舊痕跡,但也改變不了它的本質特性。第一位“專家”和老兄把 歲月留下的寶光當新的浮光,故而弄巧成拙去人為做舊,第二位“專家”一見到人為做舊痕跡就斷為新仿,死背教條,不以物的質為判斷依據。一個尚未開眼,瞎指 點,另一個啃書本背教條。

誤人啊!因而,鑒定時一定要抓住事物諸多質的因素,不能被表象所蒙蔽。

[ 打印 ]
閱讀 ()評論 (0)
評論
目前還沒有任何評論
登錄後才可評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