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 興誠(1947年2月24日-),生於台灣台中清水。新加坡籍華人企業家,聯華電子前董事長,為台灣科技界名人之一。在前英國蘇富比主席James Stourton出版的《Great Collectors of Our Time》一書中,曹興誠被列入1945年以來當代最偉大的一百位收藏家。在這份名單裏,僅有收藏家仇燚之、趙從衍以及曹興誠三位華人藏家入列。
自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在經濟上推動改革開放,文化上也試圖重新建立與傳統的聯係。文革期間,中國傳統文物被視為進步的障礙,遭到全麵破壞、清除,民間收藏幾成真空;隨著經濟起飛,中國民間收藏風氣再起,開始大量自海外購回中國文物,導致其價格不斷飛漲。
清 朝雍正、乾隆兩代的官窯粉彩瓷器,80至90年價格大致漲了十倍,90年到2000年又漲了十倍!2005年7月12日,一件元朝的青花瓷罐,上麵繪有 「鬼穀子下山」圖,在倫敦以1568.8萬英鎊(約為2.45億人民幣)拍出,創下中國文物拍賣的天價。此後中國傳統文物,從器物到字、畫,拍價上億的時 有所聞,幾千萬人民幣的更是屢見不顯。
在收藏與買賣文物的熱潮當中,許多弊端無可避免地出現。2008年,中國建設銀行北京分行被一位謝姓 商人以一件「金縷玉衣」的贗品超貸了人民幣十億元。事前有五位中國國家頂級文物鑒定專家為這件贗品背書,不僅表示其為真品,給它的估價還高達24億人民 幣。這個弊案凸顯了文物仿製、詐騙的猖獗、官方鑒定體製的失靈、也反映出一般鑒賞常識的缺乏。金縷玉衣就算是真的,無論如何也值不上24億人民幣。因為這 些玉衣隻是一堆平素的方形玉片,四角穿孔,用金或銀線綁結而成,在藝術上毫無美感,工藝上也極簡陋,考古上也不過說明了過去有這麽一個俗氣、無聊的喪葬習 俗而已。這樣的東西不該被當成國寶而哄抬價格。
金縷玉衣就算是真的,不過說明了過去有這麽一個俗氣、無聊的喪葬習俗而已
同樣不該被當成國寶的,是圓明園流出的十二生肖獸首。稍懂藝術的人都知道,中國傳統雕塑講究含蓄與創意,這批獸首則纖毫畢現、缺乏想象力,與中國傳統美學格格不入。而且這些獸首是西洋教士的設計,怎麽會成為中國的國寶呢?
圓明園十二生肖獸首缺乏古典式想象力,與中國傳統美學格格不入
對 國寶的偏差認知,每天也在台北故宮博物院上演。幾乎所有訪客都擠著要看翠玉白菜。翠玉白菜雖然很美,但充其量隻不過是個工藝品,在台北故宮就有三件。真正 的國寶,像47.2公分、十七節的良渚玉琮,其製作可謂鬼斧神工,在三千多年前就已經是民族重寶,可是現在訪客幾乎沒人加以注意。
翠玉白菜雖美,隻不過是個工藝品,在台北故宮就有三件
對文物價值的看法錯亂,也反映在許多報導上。有一本談收藏的暢銷書,講到所謂「海底奪寶」,做了這樣的描述:「這就是『泰興號』沈船,船上一百多萬件瓷器大部分出自康熙年間的中國景德鎮,多半都是官窯精品」。
一百多萬件瓷器裝在船上,那當然就是外銷瓷器。外銷瓷器是大宗貨物,怎麽可能是精品呢?又如果是官窯,那是給宮廷禦用的,又怎麽可能拿去裝船外銷呢?
由 於錯把外銷貨物當成流失文物,於是就有人誇張地說,中國流失到海外的文物超過一千萬件;還把打撈沉船的人形容是「海盜」。又是流失,又是海盜,當然就激起 了有些人的民族情緒。請看下麵這段話:「即使把西方列強從中國人手裏掠奪去的所有國土都歸還中華,中國依然會因為那千千萬萬的文物被迫躺在強盜的家裏而不 完整。所以我們必須像解救被劫持的人質一樣,解救那些可憐巴巴的文物」。
這樣悲壯地要把以前外銷的大量貨物「解救」回來,可惜沒法搶,隻能買。買要花錢,於是外國陰謀論又來了:「官方對流失海外文物的巨資回購,愛國華人對這些文物的高價贖回,都讓那些外國陰謀者賺得缽滿盆溢,不亦樂乎」。
把金縷玉衣或十二生肖獸首當成國寶而哄抬價格,把外銷貨物說成了流失文物還想要「救回」,進而咒罵外國人都是海盜、陰謀家;這一連串高昂的情緒後麵,讓人感覺有必要加強對文物的認識。
那麽,到底甚麽是文物呢?我們該如何來看文物的價值呢?
文物,就是文明的產物及遺跡。那文明又是甚麽?
以前的人定義文明,經常流於名詞堆砌、不知所雲。其實真正要了解文明,最好的方式是設想:假如沒有文明,我們過的會是怎樣的生活? 野生動物的世界是沒有文明的,因此看看野生動物的生活,就能了解沒有文明的世界是甚麽樣子 。
從 許多動物影片我們可以看到,自然雖然極端美麗,但是對生活在其中的所有動物來說,自然卻是個可怕的地獄。即使貴為獅王、熊王,妻妾成群,一旦年老力衰,立 刻會被年輕獅、熊逐出社群,除了自己走向孤獨餓死之途,子女也將慘遭新王屠戮。野生動物是食、性的奴隸,生活條件又極端險惡匱乏,因此必須絕對自私,絕對 詭詐,絕對殘忍,不容任何慈悲。早期人類與猿猴分開、獨立演化以後,也過了數百萬年這種禽獸般的地獄生活。
了解了野生動物的地獄生活,人類生存的意義,應該就是努力去「掙脫地獄、自建天堂」。文明就應該定義為這個努力的過程跟成果。
人類要掙脫地獄,自建天堂,必須不停地創造。一要發展科技,滿足物質需求,二要發展倫理與宗教,以轉化損人利已之本性,三要發展藝術,讓人得享生活樂趣。這個艱難偉大的旅程,並非一帆風順,有時似已絕望,幸又雨過天青。
前 麵說過,文物是文明的產物、遺跡、或是證物。有些文物,代表人類文明發展的裏程碑,讓全人類都可以藉之緬懷過去、激勵將來,因此具有重要的普世價值。譬如 發現於坦桑尼亞歐督威峽穀(Tanzania Olduvai Gorge)的一塊石製手斧,證明120-140萬年前早期人類已經能製作石器,這是文明發展的一個重要裏程碑。又如中國明代早期發行的紙幣(大明通行寶 鈔),是人類早期使用非金屬貨幣的例證,對人類貨幣、金融的發展具有開創性的意義。這也是屬於全人類的重要文物。
Olduvai手斧
不 了解文明的偉大意涵,或者對科技、宗教、藝術都不感興趣,就很難體會文物的價值。像上麵舉的兩個例子,可能不少人會說,一塊爛石頭、一張舊紙幣,能值幾個 錢啊?不錯,有些重要文物,因為大家不懂其意涵,沒有市場與需求,因此「不值錢」;也經常因為這個原因,受到破壞、摧毀。巴米揚大佛就是不幸的例 子:2001年,塔利班(Taliban)徒眾決定毀掉阿富汗境內的一切佛像,於是用炸藥、炮彈跟機槍,把兩尊有1500年曆史的大佛完全摧毀。由此可 見,一個短視、無知、區域性的文化,經常忽視甚至敵視整個人類的文明遺產。
埃及是另一個有趣的例子。長達三千多年的法老王國文化,在公元前 343年以後就陸續被泛希臘文化、伊斯蘭阿拉伯文化、土耳其鄂圖曼文化所取代、以至於法老王國文化被湮沒在黃沙之下,兩千多年間,隻有盜墓者加以聞問。由 於對文物的無知,無數被盜的文物都被「廢物回收」還原成其中包含的金、銀、銅等金屬,而從人間消失。著名的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原已淪為修城的建材,於1798年被法國人發現,旋即落於英國人手裏,從此存放於倫敦大英博物館。這塊石碑刻的是以舊希臘文與古埃及象形文 對照發布的政令,發布時間是公元前196年。英、法考古學者針對兩種文字作比對研究,破解了古埃及象形文字,也因此全麵揭開了古埃及文明的麵紗。
著名的羅賽塔石碑(Rosetta Stone),曾淪為修城的建材
近 年來埃及人不斷要求英國歸還羅賽塔石碑,但遭到大英博物館的拒絕,成為一個典型的有關文物歸還(cultural repatriation)的爭議。讚成文物歸還者,認為文物歸還原「產」地,才能與原有時、空搭配,讓人更容易了解與欣賞。反對文物歸還者則認為,文明 遺產是屬於整個人類的。埃及目前的伊斯蘭阿拉伯文化跟原來的埃及古文明已經斷絕傳承,不見得會珍惜這些文物。要求歸還,隻是為了增加觀光收入,其目標是短 視的。而且文明不夠先進的地區,人與人之間弱肉強食的習性仍深,經常陷入動亂,對文明遺產的保存及參觀都不利。最近埃及陷入內亂,馬拉維博物館遭到暴徒洗 劫,1089件文物中有1040件被掠走,幾具木乃伊被燒毀,敘利亞陷入內戰以後,許多重要的文明古跡也就不可避免地受到戰火的破壞。因此反對文物歸還給 未開發地區,有一定的國際支持。
中國跟埃及是完全不同的例子。人類四大古文明,為巴比倫、埃及、印度、中國文明。除了中國,其他三個古文明 在公元前都已斷絕,唯有中國文明,一直延續至今。從三千年前開始,中國使用的象形文字未曾中斷,隻是經過不斷的簡化而已。不過中國人熟悉自己的文明,未必 就懂得保護、珍惜。有時就是因為大家太熟悉傳統,受它的影響太深,以至於近代中國的改革者經常把傳統視為進步的障礙,欲除之而後快。文化大革命的破四舊, 就是這樣的一個運動。
破四舊中損毀的文物,難以計數
新中國頭三十年,對中國傳統文化的抨擊非常嚴厲,連帶的一些傳統生活方式,包括對傳統文物的喜好與收藏,也被認為是封建腐敗的,遭到全麵禁絕。改革開放以後,民間才逐漸恢複了對文物的收藏。
如同本人一開始所說,收藏導致一些文物價格在短時間內飛漲,讓許多人以為收藏可以一夜致富,於是出現亂買狂買的現象。其實中國大陸過去私人所藏的文物,在文革期間早已被清除一空,所以市場幾乎沒有供給可言。麵對急速增加的需求,贗品乃趁勢而起,大行其道。
2012 年3月,雅昌藝術網站公布了公布了一份「中國文物造假版圖」,列出了各種文物在各地造假泛濫的現象。該網站指出:「中國億萬農民大軍是主要的作假者,與做 舊大師、古玩交易商、收藏家及拍賣行組成了產業鏈。中國8000萬到一億個普通收藏家是被害者,還有無數的贗品流到海外」。
其實贗品的受害 者並不隻是「普通收藏者」,像金縷玉衣贗品事件的受害者,就是北京故宮博物院的五位頂級鑒定專家。此外2011年1月,中國某拍賣公司以2.2億人民幣的 天價拍出一件所謂漢代的玉料梳妝台,還包含一件玉凳。這套玉家具是經過周南泉先生鑒定為真的,可是來年卻引起了廣泛的質疑。周先生可說是中國古玉鑒定的權 威,著有『中國古玉斷代與辨偽』等書,還負責為中國各大博物館所藏古玉做鑒定與分級。可是這套玉家具確實疑點重重。一是漢代人席地而坐,並不使用凳子,二 是漢代未曾見過如此巨大的玉件(127.3 x 81 x 47.8cm,重 265.2公斤),三是出土的漢代(東漢)類似家具的玉座屏,尺寸不過高16.5,寬15.3cm,隻是一個小擺飾。此外整個東漢、西漢都未曾出土過任何 玉料製的家具。
2011年以2.2億人民幣天價拍出所謂漢代的玉梳妝台,竟還包含玉凳
周 先生麵對質疑,依然堅持此件玉梳妝台為真品。他說鑒定結論是從玉質、沁色,包漿、工藝、紋飾和用途、造型所得出的。不過,鑒定古物最重要的方法,是看其藝 術風格是否符合時代的特征。此件梳妝台繁複瑣碎、俗氣非常,與西漢玉器的矯健生動、東漢玉器的神秘飄渺風格全不相符。況且此件玉器的製作人都已經承認贗品 是其所製,周先生竟以此製作人「愛吹牛」來響應質疑。
今天中國的贗品製造,論規模可以說鋪天蓋地,論實力可說是有組織、有財力、有技術、有 專家,論野心已經不以模仿幾件真品來賺小錢為足,而要「創造」新品、「成套」推出,以獲利千萬甚至上億為目標。在這種險惡的情況下,收藏一定要以「有罪推 定」為原則——換句話說,看見所謂文物,必須有寧可錯殺一百,不可縱放一件的警覺心。隻要有一疑點,即應加以否決,否則必中作假集團之圈套。像漢代玉製梳 妝台疑點如此之多,首屈一指的玉器專家居然不加懷疑,鑒定標準如此寬鬆,令人費解。
鑒定專家標準如此寬鬆,無怪就另有「專家」表示,「有人 說現在收藏家收到的95%是假貨,我看正好相反,其實95%是真貨」!這位「專家」所持的理由是:「作假隻是近幾十年的事,和5000多年來產生的文物總 量相比,畢竟是個極小的數目」。這位專家大概沒聽過文化大革命,也不知道破四舊是幹甚麽 ? 居然在談「5000多年來產生的文物總量」。他大概也不知道中國有億萬農民大軍在做假,以這麽多人生產贗品幾十年,竟然會是個「極小的數目」?
再 就所謂「5000多年來產生的文物總量」來說,今天應該已經所剩無幾。中國跟埃及一樣,盜墓之風自古至今未曾斷絕。舉個例子,1983年發掘的廣州南越王 墓墓主是趙昧,其祖父趙陀是南越王的開國者。三國誌裏有記載,孫權聽到趙陀墓裏多異寶,於是發卒往掘,未果。趙陀的墓逃過孫權的盜掘,但趙陀曾孫趙嬰齊的 墓就被孫權的人找到而劫掠一空。
1928到1936年,李濟、董作賓等先生在河南安陽殷墟考古的時候就發現,晚商十一座王墓基本上在宋代或 以前就已經被挖掘一空(可能是官方主導挖掘,未必是盜墓)。殷墟考古所發現的遺物都不是在墓室裏,而是在墓道旁邊發現的。其中牛方鼎、鹿方鼎可能是太重、 太大,以前的人搬不走而幸存下來。1939年在安陽五官村被農民吳培文發現的司母戊大方鼎也是王墓裏的東西,其能夠幸存的原因應該也是太大、太重,達 875公斤,古代盜墓的人搬不走。
1976年,殷墟婦好墓被發現,起出各類陪葬品超過1900件,其中青銅器總重達1.65噸,有銘文的青 銅禮器即有190件。婦好墓並非王墓,其墓室容積(5.6米x4米x7.5米)與西北崗殷墟1001號商王墓室容積(18.9米x13.75米x10.5 米)相比,隻有1/16。如果陪葬品數量與墓室的容積成正比,則每一商王墓的陪葬文物應在萬件以上,殷墟十一座商王墓陪葬文物即應超過十萬件。
殷墟婦好墓起出各類陪葬品超過1900件,其中青銅器總重達1.65噸
中 國曆朝無數的陪葬品被盜掘出來,可是流傳下來的卻寥寥無幾,數量驚人的這些被盜文物哪裏去了呢?可想而知,因為對文物價值的無知,中國跟埃及一樣,大部分 文物都被「廢物回收」了。含金、銀、銅的文物,被還原成「有價金屬」,玉雕被改雕成為更「流行」的樣式,石雕被拿去當「建築材料」。不僅民間這樣做,富有 天下的皇帝也常這樣。例如五代周世宗柴榮曾「悉毀天下銅器、佛像以鑄錢」,明朝崇禎皇帝也曾大量熔毀宮裏舊藏的青銅器以鑄錢或製造武器。上海博物館有一些 商周青銅器,包括一件48公分高的商代牛頭獸紋尊,是70年代在上海冶煉廠的廢銅中撿回來的。如果不是馬承源館長特別機警,這批銅器將永絕人間。上海如 此,別的地方則沒聽說有如此搶救文物的情形、由此可以猜想,在文革中有多少文物遭到銷毀。
中國改革開放以來,處處蓋房挖路,無意中發現了不 少墓葬,南越王墓就是蓋樓挖地基的時候被發現的。除此之外,沉寂了近三十年的盜墓活動也重新發作,因此確實有不少出土文物流到國外。有些中國人看到許多中 國古物流到了海外,大感憤慨。認為有外國人收購,才造成中國盜墓的猖獗,其實這種看法可謂倒果為因。外國人來中國收買文物,在晚清才開始、而中國人盜墓起 碼已有兩千多年曆史,不應該把盜墓的帳算到外國人頭上。中國人過去盜墓,隻想找到金銀財寶,並不重視文物價值,讓文物遭到重大破壞。有些文物,是因外國人 開始收購,其商業價值得到重視,才免於遭到破壞。拿唐三彩來說,過去中國人認為這些陪葬品不吉利,沒人要,因此大量遭到毀棄。我們看兩岸三地(北京、南 京、台北)的故宮舊藏,都沒有任何唐三彩。現在館藏的,都是後來別人捐贈或館方購買進來的。由此可知,過去在中國,從宮廷到民間,沒人要這種陪葬品。後來 外國人開始收購,唐三彩才獲得重視跟保護。又譬如元代青花瓷器,明、清文人都認為「俗甚」而不屑一顧,民間也無人珍藏,多將之用損。目前最精彩的一批元青 花反而落腳在土耳其,藏於伊斯坦堡的托普卡比宮(Topkapi)美術館。大多數中國文物「流落」到海外以後,都被洋人當作寶貝,受到珍藏、展示與研究, 身分比在國內要尊貴得多,文物的價值也得到充分的發揮。例如安陽時期商代青銅器的紋飾斷代,現在國際上都以密歇根大學教授Max Loehr的分類為準,這就是外國人的研究成果之一。另外澳洲堪培拉大學的Noel Barnard教授曾私人讚助香港中文大學的張光裕教授,赴中、日、歐、美、澳、紐各地,將所有博物館藏的中國青銅器金文(即銘文)拓、摹編成十大冊文 獻,足見外國漢學專家保護中國文物之用心。
堪培拉大學的Noel Barnard教授私人讚助張光裕教授
將所有博物館藏的中國青銅器金文(即銘文)拓、摹編成十大冊文獻
中 國大陸出土文物的外流,跟大陸的文物法有關。該法規定,凡出土文物一律歸國家所有,任何私人買賣均屬非法。這個規定如果能徹底實施,會封殺出土文物市場, 將出土文物的商業價值減低為零。理想上這個辦法可以讓大眾把碰見的出土文物都繳給政府保管,盜墓也會失掉利益誘因而為之消弭。但實際上,喜愛中國文物的並 不限中國人,許多的外國人對中國文物非常欣賞。結果中國出土文物的市場都在國外,文物販子自然會千方百計把文物運到國外出售。
看到這種情形,中國政府也努力跟外國政府交涉,希望外國也能配合,讓中國出土文物市場在全世界都可以消失。如果這個策略成功了,那是否在中國盜墓就能絕跡,地下文物從此就可安枕無憂了呢?
前 麵說過,埃及、中國盜墓有幾千年的曆史,而出土文物有國際市場不過一、兩百年,所以有無文物市場跟盜墓沒有關聯。有關連的,是有沒有把財寶帶到墳墓裏去的 習慣!今天美國很少聽到盜墓,為什麽呢?並非美國人比較高尚守法,如果美國人的墓裏也有金銀財寶,美國窮人照樣會去偷盜。警衛森嚴的美國銀行都有人敢去 搶,沒人管的墓地怎會不敢去挖呢?
所以封殺出土文物市場,完全無助於遏止盜墓,反而妨害文物的保護。因為「沒有市場」,會被社會大眾解釋為 「沒人要」;商業價值減低,會被解釋為「不值錢」。「沒人要、不值錢」的東西要民眾細心去保護,可能很難。過去中國甘肅一代發現許多史前彩陶,當地人看這 些彩陶笨重、巨大,沒地方放,又沒人要、不值錢,於是紛紛將之打破丟棄。如果這些彩陶能公開買賣,甚至開放外銷,相信世界需求會很大,東西自然會獲得保 全,不致大量被毀。又比如北京首都博物館藏有明宣德的灑藍缽,在受到征集之前,被農民拿去喂雞。這件東西非常稀有,國內現存沒幾件(當然假的除外),農民 為什麽會拿這麽重要的文物去喂雞?很簡單,因為該農民不懂文物的價值,隻懂值不值錢;看碗不值錢,不拿去喂雞,那拿碗幹甚麽呢?
首都博物館藏明宣德灑藍缽,受到征集前被農民用於喂雞
另 外,把出土文物全部交給國家也非萬無一失。現代政府施政、用錢是要得到百姓同意的。政府機關收受大量的文物,能否編列足夠的預算,來妥善保管、研究、展示 這些「沒人要、不值錢的東西」?恐怕問題不少。上海博物館前館長馬承源先生有一次在香港跟我聊天,他說當時舊館不敷使用,想申請經費興建現在的新館,但遲 遲未獲上頭批準。有人建議他,用國際行情估算一下當時上博館藏文物的市場價值。他做了估價,大約值60億美金。於是他再上簽呈,說這麽高價值的藏品,難道 不應該蓋個比較妥善安全的場所來保管嗎? 結果經費很快地批下來。這個例子說明,封殺了文物的市場價值,不僅民間不會善待文物,要政府編列龐大預算來保護文物也有困難。2012年4月17日,意大 利那布勒斯的Casoria Contemporary Art Museum美術館,點火燒毀館內珍藏的一件現代畫作,以抗議政府大幅削減藝文預算。這項激烈舉動還得到許多意大利藝術家的聲援。由這個例子可以看見,政 府的資源不是無限的,全賴政府來保管文物往往超出政府的能力。
意大利Casoria美術館點火燒毀館藏畫作,抗議政府削減預算
把 文物全部收進公立博物館還有一個大問題:雖然博物館常常辦展覽,但受限於場地,能展出的比例很低。北京故宮博物院藏品有150萬件,隻能展出9000件, 不到1%;台北故宮藏品有80萬件,隻能展出3000件,不到千分之四。雖然故宮常常輪展,但熱門的藏品人人要看,很難拿掉不展。因此文物有重複者,例如 瓷碗,或檔次稍差者,可能永遠沒有展出的機會。政府花大錢,蓋大房子來保存文物,卻讓許多文物與大眾永遠絕緣,像以前被帝王鎖進深宮的嬪妃,這樣十分可 惜。民間賞玩不到真文物,隻好成天跟醜怪的贗品為伍,不能傳承先人的美學,造成文化的斷絕,這也令人遺憾。
藉封殺市場來消除盜墓活動,已經 證明是失敗的。防止盜墓一個有效的方法,就是動員當地居民共同來參與。如果能讓當地居民從防止盜墓中,分享部分利益,那一定會有奇效。可能的方法之一,就 是墓葬文物經考古挖掘後,有特殊意義者交給政府,其餘予以估價,然後凡在當地居住達十年以上的居民,都可以分得估價的若幹成數。這樣居民才會把腳底下的文 物當成自己的財產來守護。以現在的情形來說,居民如果參與盜墓,有利益可以分享。防止盜墓,卻一點好處也沒有,那您想居民會選擇站在哪一邊呢?
一般人對價值的認定,是有價才有值,沒有價就沒有值。我們說宣德灑藍缽多麽珍貴是沒用的,沒有價錢來證明其珍貴,老百姓就會拿去喂雞。任何東西要有價錢,必須要有市場,在市場中發生交易,價錢就被訂出來了。
所以文物要得到保護,歸根結柢,就是要有市場,能反映出其價錢。除此之外,還不能忽視民間收藏家的功能。收藏家購藏文物,就為文物設定了價格。而且,收藏家買文物要花錢,自然會仔細研究文物的真偽與價值,於是有關文物鑒賞的知識就可以在社會中流傳,文化也能藉此代代傳遞。
今 天中國文物麵臨的重大危機,並非所謂文物外流,而是文物的作假與賣假。從金縷玉衣、漢代玉凳,以及許多其他的例子,我們看到文物鑒定權威一個個地被贗品騙 過、擊倒。這些權威與其弟子都是各大博物館把關的幹部,如果連他們也被假貨騙過,將來博物館裏的藏品都可能有真偽的爭議。真偽既然說不準,就有人會大膽把 博物館裏的真品盜賣,改以贗品來取代,導致文物的汙染與沉淪。
近年來最著名的監守自盜案,發生在故宮博物院河北省承德市文物局外八廟管理 處。該管理處主任李海濤自2001年5月至11月,將庫房裏所藏86件文物盜出轉售,然後以仿造的贗品代替真品。這些盜出的贓物於2002年10月出現在 香港佳士得拍賣公司,居然都還附帶著故宮文物管理處的原始標簽。因為這些標簽有人認得來曆,所以全案得以偵破。倘使這個盜賣集團不如此粗心大意而是先將故 宮標簽銷毀,這個案件也許至今仍然神不知、鬼不覺,結果是一些贗品世世代代被當成真品而流傳下去。
故宮博物院李海濤監守自盜
李 海濤事件當然不是孤立與偶發的案件,據報導,光在2004年中國各地文物監守自盜案即有36起,以後還逐年增加。文物被盜賣,隻要不被銷毀,事情尚小。但 是以假亂真,則是無比大事。因為文物的真偽如果遭人懷疑,其價值必大跌。價值大跌,則文物就難以受到大眾的嗬護,甚至在大眾眼哩,變成肮髒騙人的東西。
我 們常聽到一種理論,說有贗品才有研究的樂趣,如果文物全都是真的,那鑒定的學問就無用武之地,也失去了撿漏的可能。按照這種說法,好像贗品越多,收藏就越 有樂趣,其實大錯特錯。如果我們今天要去餐館品嚐美食,然而又擔心食物不潔,於是每道菜上來,大家拚命檢查幹不幹淨,還用筷子到湯裏不停的攪和,看裏頭有 沒有蒼蠅。那請問,這是來享受,還是來受罪?看到古文物,不能安心賞玩,卻老是要擔心真偽,是非常煞風景的事。
大家都知道,欣賞古文物,一 在於其考古價值,也就是能透過文物,了解過去;二是欣賞其藝術成就;三是滿足那種跨越時空、能接觸到古人的神秘感。假文物的罪惡,一是竄改曆史,二是以差 之毫厘謬之千裏的忸怩做作,來扭曲活潑自然的傳統藝術,三是欺騙收藏者的懷舊感情。我有一些朋友,原來很喜愛中國文物,後來發現花錢買來的居然是一文不值 的贗品,從此對中國文物的喜愛轉為極端的厭惡。收藏界流行一句話說,買骨董必經三部曲 : 「開始被人騙,中間騙自己,最後去騙人」。騙自己的意思是自我洗腦,把買的假貨硬想成真的。騙人是為了把買的假貨倒給別人,減低自己的損失。所以假貨泛濫 不僅傷人錢財,還會損人心智,最後讓人墮落成騙子。
下麵讓我們比較一件商代方斝與其仿品,看假貨如何汙染中國的傳統美學。圖1右邊的方斝係本人所藏,於紐約購自國際知名骨董商Giuseppe Eskenazi。左邊的方斝則是贗品,據說曾於巴黎展覽並以高價賣出。
方斝比較
方斝比較-局部
比 較這兩張圖片,可以看到鑄造方法的不同。右邊真品用塊範法鑄造,還可以看到腿上包含的範土。假的是用現代的矽模,以失蠟法鑄造,所以不見範土。造型上,真 品穩重有力,假的則比較瘦高,顯得輕浮。最主要的差別請見圖2,上邊真品上的鳳鳥,瀟灑從容,下麵假的則看起來像驚弓之鳥。兩者在美學上,初看隻是差之毫 厘,細看則謬之千裏。中國偉大的商周青銅美學,在此遭到扭曲汙染。
假貨由製造到銷售,經過一連串的人。如果這些人都得到了利益,他們會結合起來,防止作假被拆穿,於是形成了一股壓製真相的黑勢力。作假越猖獗,這股黑勢力就越膨脹,最後可能懂真假的人個個閉口,而造假的人則肆無忌憚。例如有人說市場上95%是真貨,即屬此類。
有位考古界的朋友說,以前他們從事考古挖掘的時候,怕別人來偷文物。現在怕的是有人把假文物混進來。因為經考古挖掘、出土的文物,大家都承認是真品。如果某件贗品被認為是考古出土,就可以騙倒所有專家,同類的仿品也都可以雞犬升天,被公認為真品。
因 為文物造假危害極大,重視文物的國家都訂有罰則,對造假謀取不當利益的人,給予懲處。針對出土文物,中國文物法嚴厲處分買賣真貨的人,卻不積極管理製假、 賣假,等於變相鼓勵了假貨的泛濫。由漢代玉凳的案例來看,許多贗品應該早已衝破中國官方鑒定體製的防線,搖身成為學者背書的真品。
在這贗品 鋪天蓋地的混沌之中,也還有一些淨土跟綠洲,就是國外知名博物館跟收藏家早期收藏的中國文物。大部分這些文物尚未受到贗品汙染,真品的比例非常高,每次拿 出來拍賣,總是被搶購一空。如果將來中國政府想通了,肯開放出土文物市場,並且把政府手裏許多永不見天日的文物拿出來公開拍賣,那中國的藏家拿這些「潔淨 度高」的文物做模板,加上科學測試,應該就可以有效地來鑒定真假。這樣才有機會以真品來淘汰贗品,讓「良幣」來驅除「偽幣」,才能讓中國出土文物免於繼續 遭到汙染,並發揚其應有的文物價值。
講到這裏,我們可以來檢討一下,被許多中國人稱為國賊的盧芹齋先生的功與過。
盧芹齋曾將大量中國古代文物賣至歐美,包括青銅器、古玉器、南北朝與隋、唐的佛像、唐三彩雕塑等等。他最出名的事件,是在1916至1917年間,將昭陵六駿中的”颯露紫”跟”拳毛騧”賣至美國,現存於賓州大學考古與人類博物館。許多中國人視他為賣國賊,對他痛恨不已。
盧芹齋(C .T. Loo, 1880-1957)
盧芹齋在1950年曾試圖為自己辯護。他說:"我出口的文物都是從市場上通過與別人競標買來的。我賣到國外的文物如今都得到了妥善的保護,如果當時把它們留在了中國,恐怕隻會讓不了解它們價值的人給毀掉”。
十九年後,中國文化大革命爆發,果然不幸印證了盧芹齋的話。許多文物如果當時不在歐美,是否能逃過文革浩劫而健在?確實難說。
從 中國人的角度來看,盧芹齋盜賣中國文物,取悅了歐美帝國主義者,不僅賺得錢財,還能周旋於美國上流社會,與洛克菲勒、摩根、範德堡等豪門巨賈做生意,可謂 賣祖求榮之極。但歐、美文物藝術界對盧芹齋卻極為感謝。像巴黎吉美美術館、倫敦大英博物館、美國波士頓藝術博物館、堪薩斯城Nelson Atkins博物館等,不僅從盧芹齋處買到中國文物,還得到他的慷慨捐贈。
或許有人以為,19世紀末到20世紀上半這段時間,歐美對中國古文物都垂涎欲滴、虎視眈眈,而盧芹齋則投其所好,供其所需,實際情形根本不是這樣。
歐、 美人士以往接觸到的中國東西,都是一些外銷瓷器或掐絲琺琅器,因此對中國古文物所知有限。盧芹齋為了讓歐美人士欣賞中國古文物,投注了大量心力。他不斷支 持學者研究中國文物,1937年自己還出版了一本『中國藝術簡史:新手入門速記指南』,以西方常用的術語,如平衡、對稱、協調等,來解說中國藝術。此外, 他還經常舉辦藝術沙龍,讓歐美各大博物館長、大收藏家等來欣賞、評論中國古代藝術。所以,盧芹齋在20世紀上半葉,好像成了中國文化的大使,在西方世界很 有發言權。他辦的藝術展覽,經常兼顧藝術史,讓歐、美人士欣賞中國古文物的同時,還能了解中國藝術史的輝煌。
19至20世紀上半葉,歐、美 上流社會對中國人難免輕視。媒體也經常醜化中國人為「不誠實的騙子」,是吸鴉片、好賭的異教徒等等。所以盧芹齋的誠信一開始很受懷疑。像洛克菲勒第一次接 觸,就懷疑盧芹齋賣的一個瓷瓶是假貨,生意也沒談成。但是盧芹齋透過忍辱、努力跟堅持,終於獲得歐美文物界的絕對信任,這真的很難得。
我前 麵提到過的英國骨董商Giuseppe Eskenazi,他在香港買中國骨董,拿回倫敦去賣,價錢通常一下子就漲了好多倍。為什麽能這樣?因為他有信譽,歐美博物館、收藏家信任他。如果香港骨 董商直接跑去歐美博物館賣東西,再便宜人家也不敢要。盧芹齋去世已經半個多世紀,到現在還沒有任何中國骨董商像他一樣,能取得國際廣泛的信任,由此可見盧 芹齋在誠信方麵的成就。
盧芹齋賣到西方的文物,中國人一定都想把它要回來。但是中國文物在西方博物館裏,日日夜夜向西方人宣揚中國文化之悠 久與燦爛,讓西方人了解中國、尊敬中國,有甚麽不好呢?拿回來讓中國人自己關起門來孤芳自賞,又有甚麽意義呢?況且,目前許多中國人還不懂得珍惜自己的古 文物。如果懂得珍惜,就不會製假賣假,讓古文物汙染沉淪,讓後世中國人失掉對先人文物的尊敬與認知。大陸現在贗品泛濫,古文物留在國外,其實可以免除感 染,維持其可信度,拿回國內,久而必然蒙塵。
我經常到國外逛博物館,發覺西方大博物館,幾乎都有中國文物。可是中國的大博物館,卻絕少看見 西方文物。這對中國文化發展,不是好事情。中國要恢複以往的光榮,不能隻靠硬實力,還要有文化上的軟實力。一個文化對其他文化要能深入了解,才能截長補 短、兼容並蓄,把自己變成強勢文化。如果故步自封,甚至夜郎自大,那中國文化就很難登上世界的主流地位。
日本京都附近有一座MIHO美術 館,是由宗教團體「神慈秀明會」所建,設計人係華人建築師貝聿銘。貝聿銘在答應設計前,要求會長小山女士展現國際觀,能廣納各地的藝術品,不要以日本為 限。小山女士也信守諾言,使館藏文物囊括了中、日、埃及、中東、希臘、羅馬、中南美等各地的古文物,成為一個可敬的世界古文明博物館。
日本MIHO(美秀)美術館,是世界級古文明博物館
中國近年來經濟大幅成長,民間財富也急遽增加,許多地方私人博物館紛紛成立,如雨後春筍。可惜有些博物館陳列的竟然全是惡濁的贗品,令人錯愕。
中國現在應該要做的,不是去索回所謂流失海外的文物,而是應該尋找一個西方的盧芹齋。讓這位西方盧芹齋把西方有價值的文物大量引進到中國來,使中國未來文化發展,能恢複盛唐時期海納百川的氣度與雍容。這才是中國之幸,相信當為所有中國人所樂見。
萬發編輯轉帖
萬發評論:
我讚成曹先生的部分觀點。但是歐、 美人士對中國古文物所知有限,並非人人都是外國漢學專家,並非人人都有保護中國文物之用心。被損害和遺棄的中國古文物也不在少數。
幾百年來,大量中國文物之所以被搶奪,販賣,遺棄到國外是因為中國的戰亂,貧窮和落後。相信盛世的中國的中國文物,會比在國外得到更好的保護和重視。也相信盛世的中國把西方有價值的文物大量引進到中國來。人民也會在中國的博物館裏看到大量的外國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