紋飾鑒定的主要功能是鑒定古陶瓷的時代。一些窯,特別是名窯的典型紋飾,也有助於鑒定器物的窯口。
紋飾種類及紋飾的時代總體趨勢
1.陶瓷器上的紋飾,習慣上按其所在部位及製作工藝,可分成胎裝飾與釉裝飾兩類
胎 裝飾:陶瓷器上舉凡刻、劃、印、剔、堆、貼、鏤、雕、塑,等等紋飾,工藝上均是以硬質工具在胎體上作成,大多於上釉前施工,亦有少數作於上釉後。 釉裝飾:用釉料、彩料在胎體上描繪圖案、書畫等,工藝上是以毛筆之類的軟工具施技,不觸破、更不損傷胎體。大家知道,釉裝飾中又有釉上彩、釉下彩之不同。 胎裝飾乃元代以前陶瓷的主要裝飾手法。 釉裝飾為元、明、清陶瓷的主要裝飾手法。
2.時代總體趨勢
新石器時代:各種彩 陶,屬彩裝飾。這種低溫彩的裝飾功用,類似於後來的釉。(僅是裝飾功用,它沒有釉所有的保護胎體等功用。)各種灰陶、黑陶、紅陶、褐陶等上的刻、劃、堆 貼、錐刺的雲雷紋、繩紋、平行線紋等等,屬胎裝飾。顯然,整個新石器時代彩陶比灰陶等數量少些,可以認為新石器時代陶器以胎裝飾為主。
原始青瓷:全是胎裝飾,有印花、堆貼(如S紋)等。
東 漢六朝青瓷: 胎裝飾:刻、印、鏤、堆、貼、雕、塑等類胎裝飾為主,占此時期裝飾的絕大部份。 釉裝飾已經萌芽,出現了下麵一些形式:褐色點彩,出現於三國至西晉晚期,到東晉已經成熟並流行起來;三國吳時,出現釉下褐色彩繪,但未形成風氣,所見標本 目前僅一件。這個時期的釉裝飾,無論點彩、釉下彩繪,均為高溫釉料作成,與胎體一次燒成,即為高溫彩釉,以鐵、錳為呈色劑。
隋、唐: 這是我國陶瓷各種紋飾,裝飾手法大發展的時期,刻、印、鏤、雕、貼、堆等胎裝飾繼續發展,以唐三彩、長沙窯彩繪、鞏縣青花為代表的釉裝飾得到空前發展,我 國陶瓷裝飾出現新氣象。但胎裝飾仍是主要形式。 胎裝飾;在越窯為代表的青瓷及邢窯為代表的白瓷的各大名窯,"重釉不重紋飾",故紋飾很少。這不多的紋飾幾乎全是刻、劃的蓮瓣紋之類的胎裝飾。此外,長沙 窯有堆、貼、模印等胎裝飾。 釉裝飾: 點彩、條彩、斑彩,這是高溫彩釉,以鐵、錳、鑽等為呈色劑。長沙窯、越窯、邛窯有。 彩繪:這是此時期大量興起的陶瓷裝飾工藝,繼承六朝傳統,以長沙窯最為豐富,越窯鞏縣窯有少許。常見有褐、綠、蘭、紅等色,以鐵、錳、鑽為呈色劑。彩繪無 論釉上釉下,均是高溫彩繪,一次燒成。 三彩:前編已經講過,唐三彩是一種低溫二次燒成的釉彩,呈色劑主要有鐵、錳、鑽、銅等。這是我國陶瓷釉裝飾最為引人注目的成就,有承前啟後的巨大貢獻。 值得一提的是,以浙江越窯青瓷為代表的唐代青瓷,盡力在提高釉本身的裝飾效果,即釉沒有作成紋飾,僅釉的色澤美就充 分美化了瓷器,此時已較為成功,較為明顯。如越窯釉的"千峰翠色",裝飾效果就極佳。
宋: 此時我國陶瓷器大大發展,在陶瓷裝飾上是胎裝飾與釉裝飾並重。比較起來,胎裝飾使用較多,而釉裝飾亦得到更大發展,其發展速度超過胎裝飾。 胎裝飾;以印花、劃花、刻花為主,雕、塑、堆、貼、鏤等技法用的較少。以定窯係白瓷印花,耀州窯係青瓷刻花劃花,青白瓷係列劃花最有代表性。 釉裝飾: 有進一步發展。在我國陶瓷史上,是最為重視釉本身對陶瓷器的美化裝飾作用的時期,也最成功,真正實現數百年來人們不斷追求的釉質如冰似玉,釉色雨過天青, 千峰翠色的願望。此時期釉本身的裝飾效果(不依靠圖案紋飾)達到前無古人、後無來者的高度,有若幹影響深遠的創造。 均窯創造了窯變釉(兩種以上釉合用變化出的特殊釉)、銅紅釉。 汝窯、官窯、龍泉窯,均重視釉本身的美化裝飾作用,隻憑單色釉本身就製造了極佳的裝飾效果,釉的凝重、深沉、含蓄、厚潤(有的時期,釉厚超過胎體厚度), 極好地美化了瓷器,達到它種裝飾手法達不到的裝飾效果。 官窯、哥窯創"金絲鐵線","魚子紋"等開片釉,為釉裝飾工藝開辟新途徑,即釉色不同有不同的裝飾效果,釉的形式有差別,更有一種別開生麵的裝飾效果,開 片紋以其似殘而非殘的特殊形式,創造了一個新的美學情趣。 彩釉結合的裝飾:釉裝飾的不斷發展,宋代出現了磁州窯係的釉上彩或釉下彩裝飾工藝與釉結合的新型裝飾工藝,白釉釉下黑花,釉上紅綠彩就是典型。主要形式是 繪畫、詩文。也有釉上彩與釉下彩結合的個別例子,但很不成熟。 青花瓷這種釉下裝飾工藝,繼承唐代傳統,有少量生產。宋代青花數量雖少,意義卻比較重要,它使唐代開創的這種釉下裝飾工藝沒有中斷,得以延續,就為宋以後 青花的大發展提供了工藝技藝傳統。
元、明、清: 釉裝飾極大發展,胎裝飾急劇衰落,以景德鎮窯為代表。 元代以青花、釉裏紅成就最大。元青花上承唐以來釉裝飾工藝技術而大加發展,下啟明清青花的黃金時代。元代首創的釉裏紅,使釉裝飾獲得一個新品種,更受社會 喜愛,為釉裝飾的進一步發展增強了活力。單色釉也承宋代風範,龍泉窯在元初仍然處於高峰。另外創造了高溫蘭釉。銅紅釉也有發展。 明代釉裝飾進入繪畫時代,以青花為主流,發明,發展了五彩、鬥彩、素三彩等。轉帖